這是一本圍繞著一位19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人物展開的書。無論是對德國還是歐洲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俾斯麥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產生的影響比同時代其他任何政治家都要深遠。那時,位于歐洲大陸中心的德意志民族實現了民族統一,奧地利被逐出德意志和意大利,法蘭西第二帝國衰落并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法德長期對立、德意志帝國和哈布斯堡君主國[1]結盟,丹麥王國解體等一戰前歐洲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都有俾斯麥的功勞。同時,雖然當時不顯著但不容忽視、影響深遠的是,德意志人民的精神和心態也發生巨大變化,這也應歸功于俾斯麥。
對大多數人來說,俾斯麥是“鐵血宰相”的代言人。俾斯麥曾親口說出“鐵和血”這個詞,并將其貫穿整個政治生涯;但是,它并不能完整概括俾斯麥。俾斯麥的智慧遠超同時代的所有政治家,其卓越成就不僅被普魯士人民認可,也獲得了德國以外的歐洲政治家們的一致稱贊。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拿破侖三世垮臺,法蘭西共和國外交部長儒勒·法夫爾承擔了簽署停戰協定的艱巨任務。盡管他不可能會喜歡俾斯麥,但還是稱贊俾斯麥是一個“超乎想象的政治家”。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勛爵曾尖銳批評過俾斯麥的政策,但在俾斯麥下臺后,他寫道:“德意志民眾的亞希多弗[2]不在了,但這位長者的非凡影響力會永存人心。”
俾斯麥的個人回憶錄《思考與回憶》(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備受博聞強識的英國歷史學家喬治·古奇贊譽,他說這本書“對治國理政有著無可比擬的啟發價值”,“所有的政治家,歷史系的教師與學生,都應該把這本書放在手邊,以供隨時翻閱”。這本書不僅有著無比深遠的政治影響力,還是一部文學杰作,書中的許多場景都令人難以忘懷。俾斯麥的文采極好,留下了許多文字曼妙的德語書信,其中最值得品讀的就是他寫給未婚妻約翰娜(后來成為他的妻子)的信件。這些信將德語文字的美發揮到了極致。
上文對俾斯麥的介紹只是表明,他這個人值得研究。但他是否將杰出的天賦真正用在了為偉大理想鞠躬盡瘁,是否真正推動了德國乃至歐洲的進步與發展,是屬于正義還是邪惡一派等問題,都值得細細揣摩,我將在后文進行嘗試性的探討。
俾斯麥出生于1815年,這一年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中戰敗。他比迪斯雷利小11歲,比格萊斯頓小6歲。1862年,俾斯麥就任普魯士首相,同時期帕麥斯頓任英國首相,亞伯拉罕·林肯任美國總統。俾斯麥治理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的生涯長達28年,直到1890年,也就是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第53年,他被德意志皇帝、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撤職。他與格萊斯頓在同一年即1898年去世,享年83歲。1871年1月18日,他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在凡爾賽宮鏡廳,俾斯麥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普魯士國王加冕成為尊貴的德意志皇帝。而48年后,也就是1919年,德國在同一地點簽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條約。
注釋
[1]此處代指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奧匈帝國。——譯者注。
[2]《圣經》中大衛王的謀士。——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