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獨斷專行,人心漸失
- 穿越三國,先請大漢赴個死
- 墨海行舟
- 3725字
- 2024-11-29 20:17:42
長安,未央宮。
登上未央宮殿前那長有數百級的殿陛,年過六旬的馬日磾那橫著三道深褶的額頭上,布滿了細密汗珠。
站于那宏闊的殿門前,馬日磾先抬手正了正頭上的武弁大冠,又捋了捋冠上的兩根鶡羽。
最后再一絲不茍逐一地理了理身上的朱紅皂朝服,及腰間所系的鞶囊、長綬,這才跨步前行。
剛入殿門,便有兩名侍者伏低身子快步迎來,一人為馬日磾解下腰間長劍,另一人則跪伏于地,小心翼翼為其解下鞋履。
踩著光滑舒適的絲制足衣,馬日磾剛走沒幾步,一旁早已等著的士孫瑞,楊彪和黃琬三人立即湊了過來。
“翁叔,如何?”士孫瑞小聲問,其余二人皆目露期盼之色。
“唉?!瘪R日磾搖頭嘆息,“昨夜我見了子師,他并未答允赦免伯喈,連伯喈所上之書,亦為其投于盆中焚毀?!?
“我觀子師,似對伯喈有蝕骨之恨,可二人平日素來引對方為知己,亦是經年老友,我實是不知子師作何想,當真是怪哉!”
“人心之毒,甚于蛇蝎,隱于笑靨,發于不測,是謂知人知面,不知其心?!笔繉O瑞心下有感,語氣頗為欷歔。
這時,一旁楊彪俯身一揖,正聲肅然說道:“今日我必救伯喈,待會朝議之時,還望三位助晚輩一臂之力。”
馬日磾與士孫瑞、黃琬分別對視,隨即點頭。
他們正需一破局之人。
昨夜,馬日磾除了看出了王允對蔡邕的殺心,亦看到了王允的猶豫。
他在擔心蔡邕死后,自己是否能承受朝堂及天下士人間那沸騰的非議。
因此,當下最恰當之做法,便是有個剛正不阿,不懼王允權威之人,當著朝堂袞袞諸公之面,為王允陳盡殺蔡邕之利弊。
如此,或能救下蔡邕。
而這個人,楊彪再合適不過。
其乃‘關西孔子’楊震之孫。
論出身,弘農楊氏絲毫不弱四世三公的袁氏。
楊彪自身亦是名滿天下之名士,為天下士人所尊崇。
加之楊彪為人剛正不阿,于朝中向來便是直言不諱。
即便是那權勢滔天的董桌,當年楊彪亦不曾有過半分懼怕,與彼時伏低做小,屈身事賊的王允截然相反。
即便如今王允權勢滔天,亦要權衡一二。
殺一人而失天下士人之心,與放一人得天下士人之心,兩者抉擇。
何難?
少頃,馬日磾四人一同入殿,分列文武左右,各自落席。
士孫瑞乃尚書仆射,王允副手。
今王允已錄尚書事,總朝政,他的坐席已不在文臣之列。
因而,士孫瑞位于文官之首。
扭頭看向丹陛之上,于皇帝寶座旁那寬大座椅之上,目不斜視,一副威嚴端莊,神情肅穆的王允,士孫瑞眸間漸漸失了神。
董卓還在時,朝議之時,無論官職大小,王允皆是一視同仁,與人親厚有加。
令與之交談之人,無不如沐春風,敬佩不已。
不曾想一朝得勢,竟是這幅高高在上之模樣,全無昔日折節之態。
“這權勢之毒,尤甚于人心?!蓖吲_上的王允,士孫瑞心中暗道。
回想往日王允與他親厚之模樣,士孫瑞心下不由惡寒。
“陛下臨朝?。?!”
忽侍者尖銳的傳唱聲,于空曠的大殿內響起。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唱聲未落,以士孫瑞、馬日磾為首的文武朝臣,齊齊從席上起身,來到丹陛下鋪陳的紅毯之上列位行禮,齊聲山呼。
山呼萬歲聲中,年僅十一歲,身著黑色龍紋冕服,頭戴十二冕旒冠的漢帝劉協緩步走到寶座前,緩坐而下。
盡管劉協年紀尚幼,然其舉手投足間,將那份與生俱來的尊貴,與帝王儀態展現得淋漓盡致。
“眾卿平身!”劉協挺直脊背,板著白嫩小臉擺手說道。
其聲頗為奇特,是一種介于童聲與成人嗓音之間的獨特音質,宛如塘中鳧水鴨鳴,既帶幾分稚嫩,又混雜著沙啞與低沉之音。
“謝陛下!”眾臣齊應,隨即起身,文武涇渭分明,各自歸席落座。
“咳!”待殿中靜下,王允忽咳一聲。
帝座之上,劉協瘦削的小身板微顫,那秀美的丹鳳眼看向側坐上的王允。
丹陛之下,眾臣亦齊齊將目光投向王允。
王允起身,徑直走到臺前站定,俯視眾臣,朗聲笑道:“列位,昨夜右扶風王宏急報,奏報中稱,已抓獲那董賊之親族,今已在押解進京途中,皇甫嵩將軍亦安然無恙……”
“嘩……”
王允話未說完,殿中頓時沸騰,議論之聲壓過其聲。
王允面帶不悅,冷眼掃視。
眾朝臣似覺察到王允不快,紛紛閉口,立時,殿中又靜了下來。
“今朝廷心腹之患已除,是以,我等今日所議之事,是如何處理那董賊舊部?!蓖踉什患辈痪彛言捳f完。
一時間,殿中又熱鬧了起來,議論之聲不絕,猶如市井般嘈雜。
馬日磾手持笏板出列,朝劉協遙揖,聲如洪鐘道:“陛下,臣舉薦征西將軍皇甫嵩,皇甫將軍威名素著,享譽四海,可以其為帥,統御西涼舊部,如此必能掃除后患,定亂安民,以安天下?!?
此話一出,士孫瑞、黃琬、楊贊、楊彪、趙岐等人紛紛點頭。
此老成謀國之良言。
如今這朝堂之上,凋敝得厲害。
能征善戰且心向漢室者,唯皇甫嵩一人。
盧植遠避幽州上谷,今病入膏肓,沉疴積重難返,或不久于人世。
朱儁身體倒是康健。
可卻不在朝中,如今正為董卓舊部堵于虎牢關外,不得寸進。
遠水難解近火。
因此,現下能擔此重任,且有此能力者,唯有皇甫嵩。
“馬公所言極是?!笔繉O瑞手持笏板走出,“陛下,司徒,涼州人素來忌憚袁氏而畏懼關東,今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領其眾,留陜縣以安撫,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
“不妥!”王允冷臉道:“關東舉義軍,皆吾徒耳。今若使皇甫嵩屯兵于陜,此雖安涼州之心,然恐起關東之疑?!?
此話一出,殿中人人驚愕,一些朝臣臉上甚至流露出荒唐神色。
馬日磾與士孫瑞對視,皆瞧見對方眸間那難以置信之色。
此策于朝廷而言,百利而無一害,乃最優解。
如今董卓已伏誅,朝廷只需據崤山、函谷之險,輔以王命,便退可自守,進而可號令天下。
管他什么四世三公的袁氏,皆不足為慮。
可王允卻否了此策,這當真令人不解。
士孫瑞張口欲言。
哪知還沒發聲,便見王允冷臉再道:“好了,我意已決,此事容后再議?!?
馬日磾亦臉色鐵青,覺得王允做得過了。
這般霸道專斷,又何必來與眾臣商議。
虛偽。
有心辯上幾句,不料一旁士孫瑞拉了他一把,遂強行將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氣呼呼回了坐席。
士孫瑞手執笏板朝劉協一揖,轉身回到了席位上,閉目養神。
哼,什么‘恐關東疑心’,皆是借口罷了。
不過是他王允信不過皇甫嵩,只因其是涼州人。
這時,楊彪正了正頭上進賢冠,手執笏板出列。
他一路昂首闊步,直視丹陛上看來的王允,大聲道:“臣楊彪謹奏,司徒王允于私宅宴飲之際,私設刑堂,更以莫須有之罪名,將左中郎將蔡邕羈押廷尉,此乃僭越之舉,請陛下治其僭越之罪。”
“轟!”
楊彪這番話一出,頓時大殿內猶如滾油倒入死水之中,頃刻沸騰。
眾人望著腰背筆挺,宛若松柏的楊彪,臉上有驚駭,亦有嘆服之色。
你是真彪??!
一時間,王允如遭雷擊,臉色難看得緊,那目光恨不得將楊彪生吞活剝了般。
士孫瑞與馬日磾二人臉色亦極為精彩。
這后輩著實生猛,不愧是曾說得董卓啞口無言之人,不負其名。
馬日磾面帶快意,直勾勾望著楊彪,眸間滿是贊賞之意。
士孫瑞心中亦頗為快哉。
王允雖錄尚書事,總理朝政,然按制卻無權直接將蔡邕收押廷尉府詔獄。
只能是上奏彈劾蔡邕,由劉協來定罪,否則便是僭越。
“陛下,楊大夫所言在理,古今往來,豈有因一聲嘆息而獲罪者,蔡邕乃我朝大儒,若因此而罪誅,恐會惹天下人謗議。”
“陛下明鑒,高陽鄉侯乃天下名士,博學多才,于文學、史學皆有深厚造詣。其雖與董卓有舊,然實無逆謀之心。今因其一時之嘆,而欲加之重罪,如此,恐失人心,亦損陛下之明德?!?
“陛下,左中郎所嘆,乃人情之常。董卓雖惡,然其死亦令人感嘆。蔡邕非為其死而嘆,乃為人之生死無常而嘆。若因此而殺之,豈非不教而誅,有違天道?”
“陛下,蔡邕之才,世所罕見。若因小過而誅之,實乃朝廷之大損失。臣請陛下寬宏,赦免其罪,使其得以繼續為朝廷效力?!?
“……”
繼光祿大夫楊彪后,司隸校尉黃琬,侍中趙溫,將作大匠梁邵,太仆韓融,光祿勛宣璠,太常種拂,衛尉張喜等十數位重臣,紛紛出列,手執笏板站到楊彪身后,為蔡邕求情。
面對這般大場面,年幼的劉協為殿中那凝重壓抑的氛圍所懾,小臉有些發白,神色無措,頻頻看向王允背影。
“荒謬至極!”忽地,司空淳于嘉起身,快步走出,站定后掃視身前楊彪等人,指著眾人忿而質問道:“諸君何為蔡邕求情?此人乃董卓之黨羽,與逆賊同流合污,其罪當誅!
今雖口稱無罪,實乃狡辯之詞,豈可輕信?
爾等身為漢臣,何故為逆賊求情?蔡邕之罪,昭然若揭,爾等豈可因私情而枉法?”
淳于嘉話音剛落,城門校尉崔烈緊隨其后,言辭激烈道:“陛下,蔡邕之才,雖世所罕見,然其心已背漢室,此人與董賊狼狽為奸。若留此人,必為朝廷之患,不可不除!”
“確是如此!”大鴻臚周奐站起身來,環視殿中眾臣,臉帶譏笑,道:“列位,蔡邕自入京以來,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間,周歷三臺,又封高陽鄉侯,試問列位,若非其是那董賊黨羽,他何德何能,又有何軍功以封侯?”
“陛下,今鐵證如山,此賊留之不得,當速速斬之,以儆效尤?!?
“臣附議!”
“臣附議!”
“……”
有了淳于嘉三人帶頭,又有七八名朝臣出列,欲致蔡邕于死地。
頃刻間,兩撥朝臣便潑婦罵街,相互駁斥起來。
一時間,大殿之上吵得不可開交。
見對面馬日磾適時起身,士孫瑞亦撩起前襟站起。
然跨步欲出瞬間,忽見丹陛之上,適才滿面震驚的王允,此刻竟嘴角噙笑,靜靜觀望。
登時,士孫瑞腳下一滯,隨即腦海中一道靈光一閃而過,臉色瞬間煞白。
“糟糕,中計矣!”
果不其然,這時便見王允緩緩轉身,朝寶座上的劉協緩緩跪下,高聲道:“陛下,老臣確是有罪……”
霎時間,大殿內爭吵聲戛然而止。
楊彪、淳于嘉等人無一不神色驚愕地看向丹陛上稽首請罪的王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