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吃飽喝足干什么——心中有神:發明創造面面觀

蘇美爾文明發達的程度,今天的我們除了嘆為觀止,頂禮膜拜,剩下的只能把它想象為外星人文明。接下來講蘇美爾人的發明、創造,簡述如下。供讀者朋友品鑒。

1、數學。蘇美爾人發現了位置制(Placevalue)和零制。什么是位置制,就是數字在不同的位置可以代表不同的價值。比如說32,由于3在2的左邊,所以3代表3×10,他的價值是2這個位置的10倍。

蘇美爾人發明了60進制。60進制,現在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1分=60秒,1小時=60分,1天=24小時,還有圓周360度也來源于此。

可能是受到神的指引或眷顧,蘇美爾人對代數和幾何,有著驚人的天分,試舉幾例。

1)蘇美爾人掌握了代數的四則運算。開始使用分數,可以計算平方、立方,開平方(√2=1.4167,準確到令人乍舌)。

2)蘇美爾人知道把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分成不同的長方形、三角形和梯形,來計算面積(割補法)。

3)蘇美爾人掌握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求得的圓周率是3(和我們常用的3.14已經非常接近)。 4)蘇美爾人掌握了代數計算。他們能通過一些特殊方法,也開多達三個未知數的方程,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居然找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這不是韋達定理嗎?)。

2、歷法。有了60進制,就有了時間概念,通過觀察日月星辰,有可能產生歷法,于是蘇美爾人發明了陰陽歷;以月圓-缺,周而復始為一個月;1年分12個月,有6個月為30天,另6個月各為29天,全年共354天。這樣每年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少11天,于是蘇美爾人又創造了閏年,最終為每年的時間為365.25天,和今天現代科學測算結果只相差11分14秒。看看,是不是很玄!下面科普一下公歷、陽歷,農歷、陰歷的概念,以免混淆。

公歷又稱基督紀年,就是將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開始,為公元元年。陽歷又稱“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與四季變化相關,與朔望月無關。陽歷一年365.24天,一個月30.437天,不是整數,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于是古羅馬人,確定公歷紀年時做了如下規定,沿襲至今。 1、3、5、7、8、10、12月份,每月31天;4、6、9、11月份,每月30天,2月份28天,4年1閏,閏年29天。說起來,古羅馬人真是霸道,除了將基督生日定為公元元年元月1日外,硬是從2月份抽出了2天(因為2月份是古羅馬處決死刑犯的月份),分別放在7月份和8月份(羅馬二代帝王朱萊'July’和奧古斯都'August'代表的月份)。這樣,算上閏年,年平均天數365.25天,與理論值365.2422天,相差+0.0078天/年。

農歷是國人的一種叫法,常與陰歷混淆,正確的叫法應為“陰陽歷“。有充分證據顯示,蘇美爾人、印度人、猶太人同華人一樣,使用的都是陰陽歷。陰陽歷的基礎是陰歷,陰歷又稱“太陰歷“,是按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歷法,與朔望月相關,與四季變化無關。陰歷一年354天,一個月29.5天,不是整數,也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于是陰歷轉化為了陰陽歷。關于陰陽歷的內容,上文已述,略。

注:目前,陰歷僅在伊斯蘭宗教活動中使用;除此以外,世界各國均使用公歷紀年。

特別提示:中國農歷,也是教會編撰的。央視“探索發現“頻道曾于2013年7月23日《人物》節目介紹湯若望神父。視頻最后一句話:“公元1679年,由湯若望編撰的《時憲歷》重新開始推行,一直沿用到今天,這就是和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都有著緊密聯系的農歷。”順治十五年(1658年)時憲歷(乾隆時期為了避乾隆帝弘歷的名諱而改為“時憲書”)首頁,標明“都城順天府依新法推算節氣時刻“,所謂“新法“即“西洋新法“,是指明朝從崇禎二年(1629年)到七年(1634年)由徐光啟(1562-1633)為首的北京歷局,在歐洲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等人的協助下編成的《崇禎歷書》,系統介紹了當時歐洲的天文歷法和球面幾何計算方法。明朝在用這套新法印行歷書前就滅亡了。清軍入關后第一次用這套西洋歷法來編印歷書,即時憲歷(書)。

3、天文。蘇美爾人通過觀察日月星辰,在4000多年前就產生了天文學,并用楔形文字刻寫在泥板上,流傳至今;這令今天的我們,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更無法相信。下面講一個有充分考古證據支持的“尼尼徽常數“的故事,一窺蘇美爾天文學的神奇。

外星納菲利姆人創造的神跡:尼尼徴常數。是在蘇美爾人居住過的庫云底亞克山洞里發現的,它是一道計算題:70連續7次乘以60=195,955,200,000,000,即1一百九十五萬九千五百五十二個億。是不是驚掉了下巴?有證據顯示,在以計算技術聞名的古希臘也只能計算出五位數,五位數以上皆謂之無窮大,可見蘇美爾人智商之高,真的無愧于“古人類“的稱號!

但這還僅僅是個開始,更神奇的還在后頭。請看如下計算: 195,955,200,000,000÷(60秒/分鐘x60分鐘/小時x24小時/天)=2,268,000,000天; 2,268,000,000天÷9,450,000天=240個歲差;

現代計算機模擬計算表明,地球兩極軸心的位置每天都在移動,每隔26,000年左右,也就是9,450,000天,這個軸心就又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種天文現象叫“歲差”。不可思議的是,4000多年前的蘇美爾人,就有了“歲差”的概念。尼尼微常數恰等于22億6,800萬天,也就是620多萬年,相當于240個歲差。更不可思議的還在后頭。用尼尼徵常數與太陽系各行星的匯合次數相除,不僅可以除盡,而且計算所得的這些行星的公轉周期,與現代天文學計算的結果基本相同:水星88天,金星225天,火星678天,木星4,333天,土星10,759天,天王星30,684天,海王星60,189天。

現代天文學計算結果,一個回歸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年,相當于365.2422個陽歷日。據此計算: 2,268,000,000天÷365.2422天/年=6,209,578年; 2,268,000,000天÷6,209,587年=365.242211天/年;

與現代天文學計算的365.242199天/年這個更精準的數字相比,用蘇美爾人尼尼徵常數計算所得,其誤差率=365.242211天/年-365.242199天/年=0.000012天/年,,即1.0368秒/年。

按現代天文學,回歸年平均每年縮短0.000016秒計算:1.0368秒/年÷0.000016秒/年=64,800年。

看了如上數據及計算過程,相信大多數讀者朋友都是一團霧水?這可是4000多年前啊!想我華夏,文明尚未起步,可人家蘇美爾人僅一個尼尼徵常數,就搞出了這么多名堂,甚至把擁有計算機技術支撐的現代天文學都比了下去,完全不可信嘛!假的,假的,都是假的!不過,且慢,對蘇美爾人天文學成就,還有一種解釋,就是神,或是外星人——阿塞拜疆著名歷史學家、近東古文明領域專家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1920年~2010年),在其研究成果《地球編年史》中斷言:人類文明是來自太陽系第12大天體尼比魯,是由外星人納菲利姆人創造的文明。

4、灌溉農業,手工作坊和對外貿易。蘇美爾文明,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南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下游的入海口。1968年,英國考古學家瓊?奧茨(Joan oates),在今伊拉克境內,最早的歐貝德文化與后起的薩邁拉文化之間的區域,發現了喬加米拉遺址,該遺址出土了約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500年的農田灌溉系統。約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文明進入了著名的“烏魯克文化“時期,烏魯克文化奠定了蘇美爾文明的基礎:多神宗教、楔形文字、灌溉農業、城市建筑,及早期藝術。

蘇美爾文明所以在烏魯克時期獲得快速發展,歸根結底還是得益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河水泛濫后留下的密集水網;這些自然形成的密集水網,烏魯克族群的人們稍加挖掘,就可以建立起,由灌溉水渠和更大的運河組成的農田灌溉系統。經過兩河河水灌溉后的農田,沉積下肥沃的沖積土壤,加上水資源充足,使農作物產量大幅提高,小麥產量比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山區里依靠雨水的農耕地區,要高2~3倍,而且收成更加穩定可靠。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烏魯克城由早期的100多公頃土地,迅速發展成為土地面積超過250公頃、人口超過兩萬人規模,成為了蘇美爾城邦的第一等級,也成就了蘇美爾早期文明的輝煌。

有充足證據顯示,蘇美爾烏魯克城建立的灌溉農業系統,一般包括:汲水吊桿、運河、水渠、堤壩、堰和水庫等設施。農田用渠水漫灌后,再將水排掉,然后用牛來踐踏農田;地干后農民鋤地、耙地,用鏟子把土壤松散開,然后播種;這種灌溉農業,即使放在現代,也屬于相當完善的體系。農業靠修渠灌溉,就不可避免的涉及水的來源和水的分配,對各個部落族群水資源分配的任務,最終落在了楔形文字文獻中提到的“古格拉姆(guhallum)“身上,因為分配水源,這些由王室指派的官員,進一步加強了城邦君主們的權威。

充足的糧食,使人們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做其他事情,很快農副產品加工、陶器制造、皮革制造、羊毛紡織,甚至金屬冶煉、金屬加工等手工作坊陸續產生了。這些手工作坊制成品和農產品一道,成為了蘇美爾城邦重要的出口產品;有了產品交換,自然就有了商人,貿易也隨之產生了。蘇美爾城邦早期貿易,密布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蘇美爾各城邦間的運河水系,同樣功不可沒;有了運河水系,蘇美爾商人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從更遠的地方運來各式各樣的物資,包括石材、木材、銅礦石,甚至還有遠自阿富汗地區的天青石等奢侈品材料。

綜上所述,兩河流域下游自然形成的密集水網,及蘇美爾人通過水利工程建成的運河水系,促進了蘇美爾文明的發生和發展;一是產生了穩定高產的灌溉農業,為文明的崛起提供了最基礎的條件;二是不再靠天吃飯后,產生了手工作坊制造業,有了產品必然渴求交換,商人和貿易隨之產生;三是有了簡單的分工,自然就形成了階層,也自然就形成了財富,有了財富就需要管理,于是出現了楔形文字,出現了社會和國家的雛形。上文提及的蘇美爾——烏魯克文化遺址中,供奉女神埃安娜的“神廟“大殿,使用了通過貿易在山區運來,在蘇美爾堪稱名貴,十分難得的石灰;神廟大殿長86米,寬33米,極其壯觀,是蘇美爾早期文明——早王朝可信的歷史證明。

5、建筑。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缺乏石礦和高大的樹木,建筑材料只有泥土。蘇美爾人把泥做成磚,曬干后用于各種建筑,由于磚與磚之間沒有泥漿連接,泥磚建筑時間長了會損毀,這些建筑過一段時間就得拆除,鏟平后重建。隨著時間的延續,蘇美爾各城邦的城市不斷抬高,這樣的古跡被稱為臺勒(Tell),在中東地區,到處都可以見到這樣的古跡。除了泥磚砌成的建筑,蘇美爾考古遺址出土的圓形印章上,雕刻有蘆葦造的房子,20世紀末居住在伊拉克南部沼澤的阿拉伯人,還在用蘆葦造房子。這可是相差了6000年啊!可見,蘇美爾文明源遠流長,澤被后人。

蘇美爾人信仰多神教,城市中最壯觀和最著名的建筑是塔廟,他們建筑在巨大的平臺上,一層一層向上建,各種類似于梯形金字塔的神廟建筑,稱為“吉庫拉塔“。烏魯克神廟是塔廟的典型代表,烏魯克城廢墟上的這座塔,是殘留的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塔廟(層進式神塔)之一;據考證,塔廟建于公元前21世紀,是國王烏爾納姆(Nammu)為了表示對生育女神的尊敬而建的。蘇美爾神廟和宮殿使用了十分復雜的結構和技術,如支柱、密室和粘土、釘子等;另外,為了使神廟建筑具有防水性能,蘇美爾人在墻面鑲嵌陶片裝飾,這是歷史上最早的“馬賽克“,這項技術,現代建筑還在使用。烏爾納姆和他的兒子舒爾基掌權的時代,他們利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的帝國資源,還重建了烏爾古城,并且在城市中心部位建造了齊格拉特神塔;這座神塔是作為月亮女神南娜的婚禮圣殿而修建的,作為蘇美爾宗教建筑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該塔體現了古代兩河流域高超的建筑技藝;作為蘇美爾人留下的最重要的建筑,據說這座神塔是《圣經》中通天塔的原型。

根據楔形文字泥板上的記載,蘇美爾人建造塔廟的目的是用于祭祀,因為神總是高高地居于神山之巔,所以需要在金字塔頂來祈禱,使人能夠最大限度接近神,與神交流,也讓神便于接受人的禮拜。這種頂禮膜拜的祭祀方式,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影響迅速擴大,并且保持了數千年之久;從古巴比倫王國到亞述王國,從巴比倫城到尼尼微城,隨處可見這樣的階梯型金字塔,甚至連《圣經》里的巴別塔,它的外形也是階梯形狀,如果能夠建成,將是一座小型金字塔,千古留名。

6、金屬制造。蘇美爾文明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下游,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米河入海口。這里沼澤密布,河網縱橫,發展灌溉農業得天獨厚;但其他資源,包括森林、礦產,甚至在山區常見的石頭,都極度匱乏。但奇怪的是,根據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記載,蘇美爾人掌握豐富的地質學知識,知道如何獲得和加工礦石;而且金屬冶煉和金屬加工技術也十分發達,世界上第一種青銅合金就產自蘇美爾。

根據拉格什和其他地方的楔音文字泥板上的記載,阿拉伯半島東南部,有一座極好的銅礦馬根(Magan),銅礦層有20米厚。但到達馬根的道路,要穿越阿拉伯沙漠,非常難走;水路有港口,但要得到其他城邦王國允許。正常貿易時,蘇美爾人的蘆葦船(用瀝青堵住縫隙后,能夠運輸20噸的礦石),停在馬根的多個港口,用糧食、羊毛、油等來換取當地的銅礦石。

有充足證據顯示,蘇美爾人的金屬冶煉技術相當發達。考古遺址出土了許多冶煉金屬的工具,如不同型號的爐子、粉碎用的杵、石碾磨機和“過濾、蒸餾、提取“用的滴水瓶。工匠們使用多種方法,從礦石中提煉金屬,普遍采用搭配不同比例的化學成分的物質,來制造合金或其他合成物。比如一種被稱為“銅-鉛“玻璃的配方是:鉛、銅、硝鉀和石灰的比例為:600:100:150:5,而當這些物質的比例變成:60:10:14:1時,就制成了所謂的“阿卡德銅“。

除冶煉金屬外,蘇美爾人的金屬制造工藝也很發達。如下文所述烏爾王陵墓葬,出土的普阿比皇后頭上戴的頭飾,特別是13米長用于固定頭發的金帶,以及兩層金箔楊樹葉子、一層金箔柳樹葉子組成的額飾,顯示了極高的金屬制品工藝水平。烏爾王陵墓葬,還出土了一把純粹用于裝飾的國王佩劍(匕首),劍身為純金刃,青金石手柄,柄處的金粒呈三角形,金劍鞘是更復雜的精湛工藝。除了金屬飾品,烏爾王陵墓葬,還出土了金頭盔、及銅頭盔、銅矛頭等青銅兵器,但未見有大型青銅器出土,這可能是蘇美爾沒有銅礦所致。

7、法律。烏爾納姆在約公元前2113年統一蘇美爾各城邦,按《蘇美爾王表》記載,“神賦王權“第三次轉移到了烏爾城,因此,后世稱為烏爾第三王朝;烏爾納姆稱王后發布了《烏爾納姆法典》。《烏爾納姆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早于著名的古巴比倫《漢莫拉比法典》300多年。

這部法典包括序言和正文29條(流傳下來的只有23條)兩大部分,沒有結語;主要涉及政治、宗教和法律等方面。序言宣稱,是神賦予了烏爾納姆統治權力,烏爾納姆在人世間的行為是按照神意,確立“正義“和“社會秩序“,并列舉了他在保護貧弱,抑制豪強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現已發現的最早抄本,大約是古巴比倫時期,但大部分已毀損,僅有幾條殘片。從破損較嚴重的法典殘片看,法典的主要內容,是對奴隸制度、婚煙、家庭、繼承、刑罰等方面的規定。如:逃亡奴隸捉回時,奴隸主要給捕捉者適當報酬;傷害他人的身體,要處以刑罰并罰款;破壞他人耕地者,要支付食物賠償;女奴對女主人不敬,則予體罰;婦女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如犯通奸罪則處死等等。這些條紋充分表明,當時立法已采用罰金賠款等方式,逐步取代牙呲必報,同態復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南| 内江市| 牟定县| 牡丹江市| 漯河市| 通渭县| 莆田市| 沭阳县| 大厂| 南开区| 布拖县| 合川市| 扬中市| 深水埗区| 夏津县| 凤冈县| 巴塘县| 罗江县| 江孜县| 岑溪市| 木兰县| 来宾市| 济宁市| 定安县| 红桥区| 四平市| 湖口县| 太保市| 武城县| 南安市| 北碚区| 邵东县| 布尔津县| 吉安市| 乐昌市| 蒲城县| 平谷区| 潜江市| 临澧县| 衡东县|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