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晉州途中,行之聽聞赫連燁的嬸嬸攜三百匹良馬路過,那駿馬嘶鳴,鬃毛飛揚,神駿非凡。
行之目光熾熱,當機立斷,命手下將馬匹截留。
赫連燁聞之,暴跳如雷,親率人馬前來興師問罪。
行之滿臉惶恐,迎上前去,“噗通”跪地,涕淚橫流道:“大帥,實非我有意冒犯,只是那流民中時有暴民欲搶馬匹逃竄,我截留此馬,一是為防生亂,二是想為大帥馴養,待膘肥體壯,再獻予大帥,以助軍威啊!”
赫連燁聽他言辭懇切,怒火稍息,雖心中仍存疑慮,卻也暫且放過,二人關系卻自此有了難以彌合的裂痕。
在晉州,行之日夜操練兵卒,將流民與那二十萬部下整合訓練,汰弱留強,嚴明軍紀。
他引入中原兵制,教習陣法,又以自身魅力凝聚軍心,使這支雜牌軍漸漸脫胎換骨,成為一支虎狼之師。同時,廣納賢才,不論出身,只要有一技之長,便委以重任。
晉州之地,一時謀士云集,猛將如雨。
——————
六鎮起義后,局勢混亂。青云瞅準契族赫連家族的強大勢力,辭官投奔了赫連燁。
在大帳見到赫連燁,青云向其剖析當局勢,他的聲音鏗鏘有力,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洞察世事的魔力。
赫連燁聽著,眼中的疑慮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贊賞。當下,他大手一揮,任命青云為親信都督。
——————
武泰元年,洛陽城皇宮中,自身邊的通直散騎常侍谷士恢,因與自己走得近,被胡太后羅織罪名處死。
孝明帝元詡深知自己的處境危險,秘密派人給駐守在邊境的契族首領赫連燁送信,希望他能領軍前來,助自己擺脫母親的控制。
胡太后聽聞兒子的舉動后,心中又驚又怒。在鄭儼和徐紇的蠱惑下,她決定先下手為強。
二月二十五日,寂靜的夜晚,胡太后帶著一杯鴆酒,悄然走進了孝明帝的寢宮。
孝明帝看到母親前來,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預感。胡太后假惺惺地與兒子說了幾句體己話,然后將毒酒遞到孝明帝面前。
孝明帝望著母親那看似慈愛卻暗藏殺機的眼神,心中滿是悲涼,但他無力反抗,只得飲下那杯毒酒,片刻之后,便毒發身亡。
殺死兒子后,為了繼續掌控朝政,她抱著潘嬪生下的一個女嬰,對外宣稱是皇子誕生,并立這個女嬰為帝。
可紙終究包不住火,幾天后,她又下詔廢黜女嬰皇帝,改立年僅三歲的臨洮王世子元釗為帝。
此時的契族族長赫連燁在接到孝明帝的密信后,已率領大軍南下。他聽聞孝明帝已被毒殺,怒不可遏,宣稱要為皇帝報仇。
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洛陽城。
胡太后驚恐萬分,她試圖讓后宮的嬪妃們和自己一同出家為尼。但赫連燁并不打算輕易放過她。
四月,春末的風夾帶著夏日臨來的躁意,黃河水蜿蜒流淌,岸旁的柳樹樹葉沙沙作響。
赫連大軍抵達河陰的陶渚時,他將胡太后和幼主元釗擒獲,將他們沉入了黃河之中。
為清除異己,赫連燁委派青云向以祭天為名,邀請朝中百官到河陰的陶渚,將他們誘騙至河陰西北三里的南北長堤后,令鐵騎2000余人將百官包圍,縱兵屠殺,不分忠奸,官員幾乎無一幸免。
——————
在晉州的行之也有著自己的籌謀。
他深切地知曉,這是一場極度兇險的混戰,各方勢力彼此傾軋爭斗,倘若貿然卷入其中,即便能夠取勝,自身也定會元氣大傷。
行之決定按兵不動,保存實力,率領著將近四十余萬的流民緩緩退至河北。
穗歲也隨著大部隊一同前往。她常常與行之徹夜長談,分析天下大勢,為行之出謀劃策。在這亂世之中,唯有不斷擴充實力,才能立足。
穗歲鼓勵行之與當地貴族聯合,她認真地說道:“行之,當地貴族擁有豐富的資源和人脈,若能與他們聯合,對抗赫連氏便多了幾分勝算。”
行之微微皺眉,有些猶豫地說:“可貴族們心思復雜,未必真心相助。”
穗歲握住行之的手,輕聲說:“雖有風險,但只要我們展現出足夠的誠意和實力,定能打動他們。而且,我們可以制定明確的利益分配方案,讓他們看到合作的好處。”
行之聽了穗歲的話,陷入沉思,片刻后,他點了點頭
不久,行之便與河北的漢族大地主達成合作。
與此同時,行之也請求身處懷朔鎮的哥哥行遠和沈煦暗中領兵前來中原。
昏黃的油燈下,行之奮筆疾書,小心翼翼地封好信件,托付給最為信任的心腹,囑咐其務必將此信安全送達身處懷朔鎮的哥哥行遠和沈煦手中。
送信之人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將信件交到了行遠和沈煦的手中。
展信看行之寫道:“兄與沈煦,中原局勢危如累卵,吾力單勢薄,急需二位暗中領兵前來相助。此乃生死攸關之際,萬望兄與沈兄莫負吾之所托。”
行遠緊握著信紙,手指關節因為用力而微微發白,他說道:“行之所言極是,如今朝中大亂,急需我們支援,我等怎能坐視不管!”
“不錯,只是此番行動需萬分謹慎,不可走漏風聲。”沈煦點了點頭,應道。
二人迅速召集了親信將領,在秘密商議出兵之事。
行遠在地圖前比劃著,分析著前往中原的最佳路線。沈煦則安排好了兵力的調配和糧草的籌備。
經過一番周密的謀劃,他們決定趁著夜色悄悄集結兵馬,準備踏上前往中原的征程。
行遠對將士們說道:“此行是為了正義與和平,大家務必齊心協力!”眾將士齊聲高呼,表示愿效死命。
行遠和沈煦帶領著隊伍悄然出發。一路上,他們避開了主要的官道,專挑偏僻小道行進,以躲避可能的眼線。
經過數日的奔波,他們終于臨近河北。行遠派出探子先行打探行之的情況,得知行之正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到來。
盛夏天里,難得多云,層層白云將烈日團團圍起,斂了半數暑氣。行遠和沈煦的隊伍終于出現在行之的視野中,行之激動得熱淚盈眶,趕忙迎上前去。
兄弟三人緊緊相擁,行之感慨道:“見到你們,我心中便有了底氣!”
三人沒有過多寒暄,便到行之廳內。
“如今赫連氏專權跋扈,欺壓百姓,致使民不聊生。我們必須攜手河北大族,奮起反抗,方能推翻這暴虐的統治!”行之言辭懇切。
眾人紛紛點頭。
——————
一番思量后,赫連燁最終選定了彭城王之子元子攸作為孝莊帝。憑借著自己強大的勢力,赫連燁肆意地遙控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
朝堂內外烏煙瘴氣,各方勢力在其威壓下戰戰兢兢,人心惶惶。
青云作為親信都督,戰功赫赫,被赫連燁封為南陽王。為進一步彰顯對青云的信任和倚重,赫連燁交給他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安排其駐守在至關重要的洛陽城邊。
九月,葛榮起義軍洶涌而來,號稱百萬之眾。赫連燁毫無懼色,率七千精騎迎敵。他運用奇謀,分兵多路突襲,令士兵在山谷揚塵吶喊,虛張聲勢。葛榮大軍被擾得暈頭轉向,赫連燁則身先士卒,直搗黃龍,成功將其擊敗。戰后,面對幾十萬降兵,他妥善安置,選拔任用降兵首領,迅速穩定局勢,葛榮之亂就此平定。
也是這一年,韓婁軍在幽、平二州叛亂。赫連燁即刻派遣南陽王青云前往征討。青云不負重托,率領大軍勇猛作戰,迅速擊滅韓婁軍,并將韓婁斬殺。
此后的幾年里,赫連氏勢力愈發強盛,平定叛亂,戰功赫赫。
永安二年,北海王元顥投梁后北侵,攻占洛陽,孝莊帝出逃。赫連燁與元天穆合兵回援。他敏銳地捕捉到元顥與陳慶之之間的嫌隙,果斷圍攻洛陽。趁夜遣軍縛筏偷渡硤石,發動突然襲擊,元顥軍措手不及,慘遭大敗,陳慶之部也幾乎全軍覆沒,元顥南逃途中被殺,洛陽重回北魏懷抱。
永安三年,關隴地區萬俟丑奴叛亂。赫連燁為主帥,青云輔佐,率不足二千騎兵出征。起初爾朱天光因兵力單薄猶豫不前,在赫連燁嚴令下才出戰。賀拔岳巧用計謀,激怒尉遲菩薩后,親率八百騎兵設伏突襲,尉遲菩薩軍一敗涂地,被殺與投降者達萬余人。
隨著戰功赫赫,赫連燁與孝莊帝的矛盾日益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