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改變自己,還是改變別人?
- 書筑命運卷:蘇秦的傳奇人生
- 掠海飛
- 4169字
- 2024-11-08 23:21:46
在稷下學宮之中,溫暖的陽光恰似輕柔如絲的金線,悄然地透過古樸且莊重的窗欞,如金色的流輝般灑落于地面,為這座滿溢著智慧與歷史厚重感的神圣殿堂增添了一抹既溫馨又極具神圣意味的色彩。蘇秦懷揣著崇敬與好奇之心,緩緩步入其中,在那一剎那,仿佛踏入了一個全新的奇妙天地。他的目光瞬間便被這里獨特的氛圍緊緊吸引住。
抬眸望去,學宮之內眾人齊聚一堂,然而卻秩序井然。每個人都舉止文雅,言行之間自然流露出一種內斂的修養。盡管人數眾多,卻絲毫沒有喧嘩之音。眾人彼此尊重,這種尊重恰似一種無聲的默契,在空氣中靜靜地流淌著。在此處,發言是自由的,人們能夠毫無拘束地暢所欲言,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而爭辯亦有其規則,絕非無意義的爭吵,而是充滿理性與智慧的思想碰撞。
蘇秦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心中感慨萬千。他深刻地認識到,原來人的文明果真如他先前所思,源自于文化,源自于文化中所蘊含的深厚道義。在這里,文化的魅力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地展現在眼前,讓人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那強大而又獨特的力量。
只見一位頭發花白、胡須修長的老先生邁著沉穩的步伐緩緩登上講臺。那步伐雖不急促,卻帶著歷經歲月沉淀的從容與淡定。年輕的學子急忙上前,恭敬地為他送上一張古樸的方凳和一杯散發著淡淡清香的清茶。老先生微微點頭,以示感謝。
坐在臺下的人們紛紛相互對視,眼神中充滿好奇與期待。然而,誰也沒有發出聲響,仿佛都在等待著老先生開口的那一刻。那模樣,似乎沒有人知曉這位老先生究竟是誰,來自何處。蘇秦心中同樣充滿好奇,他悄悄問身邊的人:“他是鬼谷子先生么?”那人輕輕搖了搖頭,接著做了個手勢,示意蘇秦安靜聆聽,不要打擾即將開始的講學。
老先生站在講臺上,環顧全場。他的目光沉穩而深邃,仿佛能洞察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隨后,他穩穩地坐下,那姿態如同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即將開啟一場知識的盛宴。他緩緩開口道:“有心知會在座的諸位后生,吾甚是高興。吾是誰,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吾所講之內容。俗語說,文以載道,人以載文,那么是不是可以說人以載道呢?”
“先生,我看這是可以的呀,不過,我有言在先,若有不妥之處,還望先生海涵。我并非抬杠之意,只是心中有疑惑,小輩無忤逆之心,如先生允了,始敢言?!迸_下有人發言道。那人語氣恭敬而誠懇,充滿了對老先生的敬重。
“但說無妨,盡管提問。吾之本分即為傳道授業解惑。不然呢?意何在?”老先生語氣平和地說道,他的聲音如同春風拂面,讓人感到溫暖而舒適。
“先有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孫子、鬼谷子等等,他們不是各有各的道嗎?因此說人以載道無咎?!蹦峭磔呅∩^續闡述著自己的觀點,他的眼神中閃爍著思考的光芒。
“首先,我要問你,這道是因人而道,還是道法自然?也就是所有人面前的道是一樣的,而不同的是我們取道的角度和高度是因人而異罷了。打一個簡單比方,太陽東升西落無論在哪一個人那兒都是一樣的,道不會因人而異。只是有人看到了表面,有人看到了內里,還有人看似沒有看見或者說就是看不懂?!崩舷壬托牡亟忉屩?,他的話語如同清泉流淌,滋潤著每個人的心靈。
“好了,在開講之前插這樣一個話絮,倒也并非多余。但是我們要明白,文以載道,這里的文實際就是我們一個個鮮活的案例。這幾日,吾知道,諸位都在詢問打聽鬼谷子老先生,那么吾現在有個要求,你們好好聽了這一課后,你們就知道鬼谷子在哪里了?!崩舷壬脑捳Z中充滿神秘的色彩,讓人對接下來的講學充滿期待。
“今天我要給諸位展示的就是:拉一段離我們現在未遠的事實,看看我們的鬼谷子先生做了什么,老實告訴你們,先生做了什么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知道他的學生做了什么?!崩舷壬穆曇粼趯W宮里回蕩,勾起了每個人的好奇心。
“好來,言歸正傳:三十多年前(公元前 354年),趙國此時由趙成侯執掌大權,他在國都邯鄲。這個國君整日盤算著如何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的大臣也紛紛出謀劃策,有人就想起開疆擴土。趙成侯一拍腦袋說:對,我們現在就派大軍把衛國拿下再說。有權就好使,說干就干,很快就拿下了衛國的漆和富丘。”老先生的講述仿佛將人們帶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衛國人也不是好惹的呀,你趙國欺負人,那好,我打不過你,有人能打得過你。衛國人立即請求魏國出兵,魏國人本來跟趙國人因為歷史上三分三晉就有矛盾,立馬任命大將龐涓召集最精銳的十萬大軍東進直搗趙國的都城邯鄲。這回趙國人在魏國強軍圍困下,本來的侵略戰打成了自衛戰,一個個惶恐不安。趙成侯從發動戰爭時的八面威風到現在幾乎老巢被端的落湯雞,再也沒脾氣嘚瑟了。趕緊派人去懇請齊國出兵相救?!崩舷壬脑捳Z生動形象,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齊威王憑借手中物質豐富、軍事強大的條件,一看盟國趙國求救,出手也是大方,派田忌、孫臏統帥八萬精銳直奔趙國而去。在這關鍵時刻,孫臏獻計大將田忌,在孫臏看來,魏國、趙國兩國正在邯鄲全力用兵,精銳必都在那里,這個時候魏國的都城大梁應當相對空虛,因此避開趙國,取道魏國直攻魏國都城大梁。于是,田忌兵分兩路,一路直指大梁,一路在桂陵埋伏以待魏國回撤回援大梁的魏兵,結果取得了桂陵大捷……”
“說來也讓人啼笑皆非。這個趙國人真是記吃不記打,在以后的十三年里,趙國居然跟魏國和好如初。他們倆合伙欺負并攻打韓國,這一回輪到韓國告急齊國?!?
“齊威王心想這不是熟悉的人熟悉的事么,還派大將田忌、孫臏率領十萬大軍去救韓國。仍然是老一套,直奔魏國大梁。”
“魏國在外攻打韓國的大將龐涓獲得軍情,心想:好嘛你孫臏第一次這么搞占了個便宜就算了,第二次還這么來,真以為我龐涓手里捧的是豆腐呢?于是龐涓便立即班師回魏國,目標救援國都大梁?!?
“而這個時候齊國軍隊已經進入魏國,并且繼續向西。齊國大將田忌開始有些顧慮和著急,畢竟這是齊國軍隊勞師遠征,且已深入敵國腹地,此非兒戲,弄不好會被對手包了餃子,以致全軍覆滅。急忙問計于孫臏,這等情況如何是好?”
“孫臏說,他們三晉之兵,驍勇善戰,向來就沒把我們齊國的兵看在眼里,在現在的形勢下,他們為主,我們為客,他們占據天時地利人和,認為齊國兵這回死定了,估摸著我們齊國的兵一定膽怯怕事,那么我們就順著他們的想法,滿足他們的心理要求?!?
“孫臏告訴田忌: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趨利者軍半至。這句話一般人理解不了,但大將田忌明白了。你看他心領神會,立馬下令齊軍在魏國的地盤上扎營的地方挖出十萬個爐灶坑,嘿嘿,齊兵攏共就十萬人,一人一灶坑,估摸著龐涓查看了齊軍的營地遺跡,后背也會發涼,乖乖這齊兵到底有多少人?。俊?
“別著急,繼續觀察。魏兵第二天發現,齊兵留下的營地只有五萬灶坑。大將龐涓看了,心里暗暗高興?!?
“到了第三天,魏國大將龐涓親自率兵打前鋒,下了狠勁一路追擊齊兵,照例查看到齊兵留下的灶坑只有三萬。于是乎,魏軍從主帥大將龐涓到下面的每一個士兵都深信不疑,齊兵是真的害怕了,這么短的時間內,士兵逃亡的人數已經過半了。于是大將龐涓立即調整用兵策略,自己先帶騎兵車隊精銳打前鋒,步兵由前鋒改后備,就地宿營。”
“而魏兵的這些動向,都被齊兵的探馬全部告知了孫臏,孫臏審時度勢地算了算,估摸著龐涓帶的那一彪精銳的人馬先鋒在傍晚的時候可以到馬陵,而馬陵那地方,道路狹窄,又是丘陵地貌,多阻隘,便選定一棵大樹,剝了那顆樹的皮,并用黑漆在樹上寫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于是在樹旁的沿道兩邊布下了齊兵萬名弓箭高手,并號令他們到了晚上,只要看見那棵樹那里舉起燈火,就一齊射箭?!?
“這里暫且不表齊兵,就說那魏兵,在大將龐涓的一馬當先帶領之下,如虎狼之師,所到之處,望風披靡,勢不可擋。
龐涓的軍隊趕至馬陵時已是夜里,見那棵被剝了皮白白的樹桿上寫有黑字,夜幕星光下不是很清晰,于是龐涓讓人鉆燧點燃蠟燭,龐涓就著光還沒讀完,好嘛,齊軍萬弩齊發,魏兵大亂,首尾不得相顧,龐涓這時才恍然大悟,但為時已晚,智窮兵敗,無力回天,拔劍對天長嘯道:孫臏豎子,吾成全你的大名!自剄而亡。至此,馬陵一戰,齊軍大獲全勝。齊軍便趁勢大破龐涓的魏軍,并俘獲魏國太子申押回齊國,至此,孫臏揚名天下,他的那套軍事理論也開始盛傳起來。”
“吾要講的,到這里算是告一段落。需要補充的是,這個齊威王就是我們現在的國王,這個孫臏就是我們齊國現在的軍事謀士。孫臏據可考的史料記載,他是孫武的后世之孫。他的軍事思想既是家族思想的傳承又是現在軍事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他和龐涓都是鬼谷子的學生,龐涓那人心胸狹窄,再好的理論到了他那兒就是個包袱,他整天不是考慮自己怎么進步,而是擔心孫臏超過自己,于是他失去人性和理性,砍斷了孫臏的兩腳,又在孫臏臉上刺字,他的最后結局也算是他自己種下的因果。這就是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作為先生的鬼谷子,我想他所期望的結果一定不是他的學生之間的相互殘殺和相互拆臺,而應該是相互成就。鬼谷子先生的大義就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去改變和改造別人,而是也只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去趨于時代要求,迎勢而上,隨勢而動,因勢利導,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僅此而已。”
老先生講完后,學宮內一片寂靜,眾人皆沉浸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與深刻的道理之中。蘇秦微微頷首,心中思緒萬千。
片刻之后,臺下有人站起身來,恭敬地向老先生行了一禮,說道:“先生所言,如醍醐灌頂,讓吾等受益匪淺。然學生尚有一問,若如鬼谷子先生這般智者,在當今之世,又當如何引導眾人,以實現天下之大同呢?”
老先生微微瞇起眼睛,沉思片刻后緩緩說道:“當今之世,風云變幻,然鬼谷子先生之智慧,仍可作為指引。若欲實現天下之大同,需眾人秉持正義之心,以和為貴,摒棄爭斗與私欲。如先生之學生,雖曾有過紛爭,但若能以史為鑒,放下成見,共同為天下蒼生謀福祉,方為正途。”
眾人紛紛點頭,陷入沉思。蘇秦心中一動,仿佛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在這個未來里,人們以智慧和善良為基石,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隨著講學的結束,眾人陸續離開學宮。蘇秦走在人群中,腦海中不斷回想著老先生的話語。他深知,自己的求學之路還很長,但他也充滿信心,相信在這片充滿智慧的土地上,他一定能汲取更多的知識,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而那稷下學宮,依然靜靜地矗立在那里,她每天都在迎來送往天下學子,每天都在見證著學子對知識的渴望和熱情,每天都浸盈在大智者傳承的先人的智慧盛宴中,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