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是耶非耶

  • 群賢畢至
  • 錦語絲
  • 2880字
  • 2024-11-14 08:19:23

變法的效果到底怎么樣,最有效的檢驗方式當然就是打仗,前面已經說過,變法的核心就是獎勵耕戰,耕也是為戰服務,所以只要能打勝仗,就說明變法是有效的。恰好此時秦國的老對頭魏國在東線戰場跟齊國的較量中遭遇大敗,這一戰魏國喪失大批精銳,主將龐涓戰死,太子被俘,最后也死在了齊國,此戰正式有名的馬陵之戰。正所謂趁他病,要他命,公孫鞅抓住機會跟秦孝公分析了一通秦魏勢不兩立的局面,提出趁機攻打魏國的主張,正好也借此機會,檢驗一下變法的功效。一場秦魏之間的對決就此上演,秦方的主帥正是公孫鞅,魏方是魏國的公族公子卬,說來也巧,這兩位是摯交,公孫鞅以前在魏國的時候跟公子卬的關系很好,沒成想這次在戰場上相見了,按理說這是打仗呢,雙方幾十萬大軍開過來,總不能因為是朋友這仗就不打了吧?但公孫鞅偏偏給公子卬寫了封信,說咱倆都是老朋友了,打什么仗呢?今天難得見一次面,不如咱們喝個酒,結個盟,然后散了吧?公子卬也沒多想,開開心心地就跑去跟公孫鞅喝酒了。結果公子卬當場就被綁了,魏軍群龍無首,被打得大敗。

公子卬的大意在今天看來實在有點匪夷所思,按理說,就算彼此有舊交,畢竟這是在戰場上,怎么也該有點提防,這被騙的未免也有點太容易了吧。其實,這一類的事情在春秋戰國時期屢見不鮮,即敵對雙方,其中一方以近乎傻癡的態度被對方騙得團團轉,比如我們都熟知的戰國末期楚國的楚懷王被秦國的張儀多次忽悠,最終客死異鄉。再比如春秋時期宋國的國君宋襄公跟楚軍交戰非要等到楚軍渡完河,列好隊再開戰,結果被人家打得大敗,雖然這里的楚國沒有耍詐,但宋襄公迂腐的形象確實是躍然紙上,一直以來,我們都把公子卬,楚懷王和宋襄公這一類的人貼上愚蠢的標簽,這實在是后人無知的謬見。要解釋這種現象還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中找答案。

春秋時代最有名的文化就是貴族文化,貴族文化的核心就是信,偷奸耍詐是最為其所不齒的。反過來,信也是作為貴族的通行證,是他們自覺恪守的優秀品質。但春秋時代的禮崩樂壞和戰國到來后國際競爭的徹底白熱化,讓反貴族化的偷奸耍滑行為反倒有了合適的土壤。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就像今天的商業世界一樣,貨真價實并不一定意味著能競爭過假冒偽劣,如果消費者的購買力和消費觀達不到相應的水平,市場運行機制存在一定欠缺,貨真價實反而會失去競爭的優勢。回到歷史現場,我們再看公孫鞅和公子卬之間的這場較量,就會發現其實是狡詐對信義的勝利,當這樣的勝利來的越來越多,信義也就慢慢在戰場上褪去,隨之而來的是對狡詐的合理化裝飾,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兵不厭詐。而信義反倒成了人們恥笑的對象,依托這樣的時代背景,我們就不難理解公子卬為什么這么“傻”了。

當然,理解歸理解,殘酷的現實還是要去面對,魏國為這一次的失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前從秦國手里搶來的河西之地也拱手還給了人家,所謂河西的河指的是黃河,河西之地一丟,位于黃河以東不遠處的魏國國都安邑就不能再安逸了。因此不得不遷都大梁,所以歷史上魏國有的時候也稱梁國。此時魏國的國君魏惠王因此也被稱梁惠王,也就是中學語文課本收錄的課文《孟子見梁惠王》中的那位。

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正當梁惠王還在悔恨交加中嘆息“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的時候,公孫鞅這邊可樂壞了,他因戰功得封商、於之地,從此便有了商鞅這個稱呼。不過,商鞅卻不會想到,靠忽悠打贏的這場仗卻為多年后自己的身首異處埋下了伏筆,當然這都是后話,此時的商鞅可謂是志得意滿,榮登人生巔峰了。偏偏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人的出現給商鞅澆了一盆冷水,這個人就是趙良,趙良此人史書對他的記載很少,卻偏偏在史記的《商君列傳》中有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這一筆在商鞅的傳記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話說有一天趙良去見商鞅,兩人這是初次見面,商鞅大概是從引薦人那里了解到趙良這人還不錯,于是便提出想和趙良相結交。趙良卻說自己不配做商鞅的朋友。即不拒絕,也不同意,這樣的回答引起了商鞅的興趣,商鞅大概是覺得趙良不認可自己,于是便說“您不認可我對咱們大秦的治理成績嗎?”趙良表示自己并非不認可,而是認為商鞅的治理方式太過暴力,不得人心,只怕這樣下去,不會有好下場,并且勸商鞅改弦更張,懸崖勒馬。說到底,還是法儒兩種不同政治立場之間的辯論,但是讓人驚訝的是商鞅明顯沒有了之前和甘龍他們辯論的鋒芒,反而是趙良長篇大論,旁征博引強調德政的重要性,顯出壓倒性的優勢。或許是因為這次的辯論不再關乎變法的實施,而只是兩個人關起門來的私下討論,商鞅愿意做出接受對方指導的姿態。也有可能這段話本身就是后人的附會,為儒家立場故意擺姿態。這實在是傳統歷史敘述的老套路,凡有暴君、暴政,大概率就會安排一個或幾個規勸的人,有的直言進諫,甚至舍生取義;有的則點到為止,力求明哲保身,趙良顯然屬于后者。而且這一類的情節往往預言性很強,商鞅后續的發展方向也確實如趙良所說的那樣“亡可翹足而待”。

就在這場對話結束五個月以后,秦孝公過世,商鞅的最大靠山沒有了,新繼位的國君正是商鞅之前法辦其老師的太子。那位被施以刖刑,砍掉雙腳的公子虔終于等到了報仇的機會,告發商鞅謀反,謀反在古代社會是最為敏感的詞匯,但凡受到這項指控的,肯定兇多吉少,很多時候也是當權者“合法”地將對方斬草除根的重要手段。商鞅是不是真謀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真倒霉了。商鞅是聰明人,也不去做什么申辯,選擇的是最穩妥的保命方式——逃跑,在那個列國林立的時代,只要能順利逃到其他國家,也并非沒有生還的可能性。好消息是商鞅真的就逃出去了,可壞消息是他偏偏逃到了自己曾經坑過的老東家——魏國。《史記》記載商鞅逃到魏國后,魏國人因其曾經欺騙公子卬大敗魏師,不愿接納商鞅,商鞅又想往其他國家逃,沒想到魏國人太氣了,硬是把商鞅抓住譴送回了秦國。不知道什么原因,魏國人并沒有把商鞅遣送到秦惠文王那里,商鞅硬是跑回自己的封地去了,你不是說我反嗎?我真就反了。于是商鞅在自己的封邑組織反抗力量,做一做最后的掙扎,掙扎的結果可想而知,商鞅被殺后還被五馬分尸。一代變法改革的巨匠就此隕落。

商鞅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這是我在本章的開頭就說過的,這是無法用簡單的是非對錯來做總結的,贊美他的人認為他能力出眾,反感他的人認為他刻薄寡恩,就像司馬遷在《商君列傳》文末說的:其人“天資刻薄”、刻薄到什么程度呢?西漢人劉向曾在其著作《新序》中對秦新法之嚴苛有過非常生動的描寫,他說“今衛鞅內刻刀鋸之刑,外深??鉞之誅,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于道者被刑。一日臨渭而論囚七百余人,渭水盡赤,嚎哭之聲動于天地,蓄怨積仇比于丘山”,假如我們也生活在那個在路邊棄個灰(丟垃圾)都要受刑的時代,作為蕓蕓眾生中的一個普通老百姓,又會生出怎樣的感慨呢?是簡簡單單的刻薄寡恩可以形容的嗎?最大的可能性是我們不僅不會像王安石那樣贊美商鞅“能令政必行”,也沒有閑心思考他是不是破壞文化事業的始作俑者,我們只會懷有深深的恐懼和憤恨。商鞅雖然被殺,但變法的制度卻并沒有廢止,大秦帝國這輛戰車沿著商鞅設計的制度藍圖滾滾向前,最終橫掃六合,一統“天下”,開啟了高度集權的帝國統治模式。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柔区| 商河县| 原平市| 固镇县| 德州市| 九龙城区| 耿马| 华坪县| 巴林右旗| 上犹县| 潼关县| 洛宁县| 教育| 滨海县| 冕宁县| 金乡县| 桦甸市| 龙门县| 桦甸市| 临汾市| 辽源市| 深泽县| 龙泉市| 郴州市| 手游| 会理县| 益阳市| 孝昌县| 玉林市| 湘潭县| 齐河县| 樟树市| 宝应县| 金塔县| 夏河县| 香格里拉县| 新疆| 长汀县| 铅山县| 华宁县|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