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船行海上
- 挽明1645
- 楠木為冠
- 2055字
- 2024-11-21 10:25:15
第三十七章船行海上
鄭鴻逵卻被朱以海這種單刀直入的說法,給驚住。
他吃驚于朱以海的大膽。
韃子橫掃天下兵威正盛,無數號稱名臣大將,死的死,降的降。
剩下的戰戰兢兢,聽說韃子來攻,不及交戰,就崩潰而走。
敢發一矢向北者,無不是抱著必死之心。
這也是他在杭州外海徘徊。
他與唐王見過數面,談過數次,深知唐王雄才,乃是宗室中少有之人物。可托大事。有擁立之心,也在書信中與兄長鄭芝龍談好了。只等唐王到福州,就立他為帝。鄭家自然也富貴不可言了。
但是沒有想到,魯王會殺潞王,扛起杭州朝廷的大旗。
在杭州城下,屢破韃子。擋住了韃子兵鋒。
那個時候,鄭鴻逵就已經準備好入援杭州了。卻不想,這個時候接到了大哥鄭芝龍的書信。
鄭芝龍要他好好看看。
卻是洪承疇通過關系給鄭芝龍寫了書信,勸降鄭芝龍。
籌碼開得很高。
鄭鴻逵知道大哥鄭芝龍是什么人。是一個生意人。
他眼中只有生意沒有什么國家大義。
但鄭芝龍在鄭家的權威是說一不二的。
鄭鴻逵心中不愿意,也不能不聽鄭芝龍的,作壁上觀。
一直到而今。
杭州大捷之功,堪比寧遠大捷。乃是遼事以來,少有的大勝。
有這一勝。縱然各地暗潮洶涌,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朱以海的皇位。
鄭鴻逵就抓瞎了。
該去的時候不去,這個時候再去?
還是唐王來勸說,這才順坡下驢。
更吃驚于朱以海對他的信任,僅僅一面之緣,就敢跟著他出海。
要知道,海上那可是將性命就交給船上的人了。
什么叫氣度恢弘。
鄭鴻逵一下子就明白了。
暗道:“這是太祖顯靈,大明宗室中有這號人物?我本以為唐王已經是英才,這魯王還在唐王之上。”
“陛下既然有膽氣去走一遭,臣自敢奉陪。”
“一言為定。”
朱以海立即安排。
高弘圖坐鎮杭州。張名振整頓軍務。招募新兵,讓傷員歸隊。杭州各部整合為一,大概有三萬人上下。
不過,軍隊內部還有很多問題要整頓。朱以海從北邊回來之后,在整頓不遲。
朱以海召集文臣中張國維等臣侍從。
王之仁作為錦衣衛指揮使,貼身護衛。
張世鳳,朱萬化,錢肅范,方元龍等人各領本部。并征集了杭州各地海船與鄭鴻逵部的海船,合為一軍。戰兵數千,船只數百。九月一日,從杭州出發,浩浩蕩蕩,一路向北。
次日,到了海寧城外。
海寧城大清旗幟落下,大明升起。卻是海寧士紳查繼佐,號召鄉紳驅逐千余清兵,清兵將領見情況不妙,先走一步了。
次金山衛城下。
金山衛就不一樣。
金山衛指揮使侯承祖,誓不降清,再加上劉宗周崇明督師,整個江南風起云涌。博洛回軍后,分兵平頂。
金山衛于八月十九日被李成棟攻破。
侯承祖被殺。
侯承祖知道,杭州城大破清軍之后。將自己的兒子送走。此刻侯世祿,跪在朱以海身前,言金山軍民死戰事,說道:“臣之所以生,是為了報此滿門血仇。”
朱以海說道:“忠臣孝子,天下賴之。侯卿就在朕身邊,總有一日,會讓你手刃仇人。”
朱以海在海上遠遠的看著金山衛城上面清軍旗幟,以及“李”字大旗。心中不由自責:“如果我可以再快一點就好。”
人力有時窮。
朱以海這次北上,是冒了很大風險的。
但是看著這些人,朱以海只恨自己能做的太少了。太少了。
而繼續北上。
再也沒有停靠岸上。
因為清軍戒嚴了。整個江南各府全部警戒,封鎖所有港口。
數支騎兵在海岸各處。一旦發現船隊就靠岸的跡象,就會立即出擊。
但,也僅僅如此而已。
除卻清軍兵力直接控制的地方,其他地方全部成為大明的地方,江南四府的地方士紳,忠臣義士,源源不斷的匯集到江上。
而今清軍在江南所做之惡事,也統統傳到朱以海的耳朵中。
嘉定屠城,昆山屠城。松江屠城。
這些消息,朱以海早就知道。但此刻再聽一遍,依舊是滿心怒火,難以控制自己的感情。
“韃子,此仇必報。”
“朕一定會讓你們回憶一下,什么他媽的叫犁廷。”
而到了崇明。更是無數遺民濟濟一堂。參拜朱以海。
以沈廷揚為首。
有陳子龍。幾社創建者,文學大家。更是領導了一系抗清運動。
有吳易。太湖義軍首領,就是他在杭州城關鍵時候,數次在太湖截斷清軍后勤。
有黃蜚,山東水師總兵,與沈廷揚合兵一處。
等等等-----
數百人全部是冒著韃子誅殺,甚至牽連全家的風險,來江上參拜大明皇帝陛下。
朱以海一一安撫且不提。
忽然有人說起一件事情:“夏允彝投韃了。”
這一句話,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也吸引了朱以海的注意。
夏允彝是幾社成員,與陳子龍齊名。前世更是殉國而死。而有一個著名的兒子,夏完淳,是神童。十四歲跟隨父親抗清,十六歲殉國。
“夏允彝,怎么會投韃?”朱以海心中疑惑。
卻也未必不可能。他也沒有想到黃宗羲會戰死鳳凰山上。
“胡說。”一個少年厲聲說道:“我爹不會投降。”
正是夏完淳。
“有人親眼看見他在韃子蘇州衙門中。”
一時間議論紛紛說道。
朱以海咳嗽一聲,所有人立即安靜下來了。
朱以海說道:“有誰知道,此事內情。”
“啟稟陛下。”陳子龍出列說道:“臣與夏兄,同在松江起事,二十日前,松江不可守。臣與夏兄商議撤軍之士,夏兄說,今日松江起事,固然牽制了韃子兵力,讓韃子從杭州抽兵,但韃子破城,松江百姓又能走多少?他決議與城同殉。”
“當時臣說,臣也留下來。”
“夏兄說道:臣有老母在,不敢不孝。且家中事,亦要托付給臣,臣不敢不受。是以夏兄之德,決計不會屈膝的。這必是韃子下作手段,誤夏兄身后之名。臣請陛下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