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礎提升:管理者的六大“原力”》:溝通力:管理是溝通的濃縮
- 管理七絕
- 陳旭
- 1621字
- 2024-11-04 15:22:29
想成為優秀的管理者,先得成為合格的管理者。
別以為坐上管理位置就自然合格了,實際上,“合格”門檻很高,不少管理者雖在崗已久,但仍未達標。合格的管理者需具備六種基本能力,即“六大原力”:溝通力、執行力、抗壓力、眼力、計劃力、意志力。
做管理,必須把“說”放在“做”之前。
不懂得溝通的領導,就是不會管理的領導。
領導放下架子,才能撐起里子;公司有了里子,自然會有面子。從培養溝通力開始,讓員工死心塌地為你賣命。
團隊一旦開始沉默,公司就會變成墳墓。
有些管理者只喜歡“埋頭干活”,往往忽視了溝通的重要作用。
或者說,他們壓根兒就不重視溝通,認為所謂的“干活”,必須得先“干”才能有活路,溝通只是一種本能,話說得好不好,影響不大。
實際上,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就是溝通,不管到什么時候,企業管理都離不開溝通。簡單量化,我們會發現,企業管理者70%的時間都用在溝通上——開會、談判、談話、做報告、訪問、約見等。溝通就像存在于海綿里的水,無處不在。如果管理中出現問題,那么70%的問題,一定是由溝通障礙引起的。
因此,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必定是一位溝通“小能手”。可問題又來了:人人都會說話,人人都能交流,但為什么溝通效果天差地遠?原因很簡單——他們不得溝通技巧。
有這么一家企業,一名管理者的辦公室突然起火了。那名管理者見狀,急忙對剛巧經過門口的員工吩咐道:“快點兒,去打桶水來!”
員工一邊應承著,一邊心里犯嘀咕:公司的水龍頭在哪兒?水桶又放在哪兒呢?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他終于想起不遠處的食堂里有個水桶,打算先去那兒取水桶,再到最近的水龍頭打水,這樣應該能省不少力氣。可當他回頭望向辦公室時,心里猛地一緊,管理者的辦公室已經火光沖天了!
原來,管理者發現火情后,立刻吩咐這名剛走進門的員工去拿水桶滅火。員工雖然執行了命令,但卻沒明白管理者的真正意圖。結果,員工心里還抱怨:“早知道是要救火,附近就有滅火器,干嗎非要我跑那么遠去拿水桶呢?”
遇到火情時,管理者如果能稍微動動腦筋,就會發現救火并不一定非要用水,附近就有滅火器,幾分鐘就能把火撲滅。
對管理者來說,和員工保持良好的溝通真的是太重要了!因為管理者要做出正確的決策,就必須從員工那里了解到準確的信息,溝通就是兩者之間最重要的橋梁。
第一,要溝通,先聆聽。
人際溝通始于聆聽,終于回答。一個不善于聆聽的管理者,永遠都悟不到溝通的真諦、管理的真諦,更不可能得到人心。溝通是雙向的行為,管理者不僅要善于表達自己,更要注意聆聽對方。只有通過聆聽,他才能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或困難,發現潛在問題。
第二,要時刻關注對方的情緒。
溝通過程中,對方的情緒將直接影響溝通效果。當對方心情好時,我們開心地笑;當對方心情不好時,我們也要跟著難過。只有時刻關注對方的情緒,且能夠通過表達情緒,讓自身和對方的情緒產生共鳴,才能讓兩個人的關系更加親密。具體做法是:
1.情緒價值的提供,除了言語上的,還要有肢體上的肯定。
2.關注對方的內在感受。
3.夸贊的時候,一定要足夠具體。
當我們用積極的情緒價值影響別人時,必將得到更多的回饋和驚喜。
第三,要重視溝通反饋。
反饋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一扇機遇之門。所以,無論溝通效果如何,我們都應該重視溝通反饋。當然,僅重視是不夠的,還要能夠根據反饋找出問題,跨過障礙。
第四,要創造平等交流的環境。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對企業內部溝通進行研究后,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位差效應”——來自領導層的信息只有20%~25%被團隊成員知道并正確理解,從下到上反饋的信息則不超過10%,平行交流的效率則可達到90%以上。這揭示了一個真相:平等交流是企業有效溝通的保證。因此,身為管理者,我們可以創建一個開放、平等的溝通環境,讓員工無障礙溝通。
總而言之,管理者必須重視溝通、學習溝通,且在實踐中不斷打磨溝通技巧。至于能到什么程度,那就看我們自己的了。
管理課
溝通的“三明治”法則
表揚第一層:先表揚,甜頭開道。
建議夾心層:提建議,夾在中間。
鼓勵第三層:再鼓勵,圓滿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