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孫太后的反擊
- 大明:景泰盛世
- 時間過的好快
- 2198字
- 2024-11-29 18:02:00
無需再多言。
伴隨著胡濙的跪拜和勸解言語聲音響起,一石激起千層浪。
殿內原本沉寂、選擇明哲保身的群臣,此時此刻也不免跟著騷動了起來,彼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緊跟著皆沒有分毫猶豫,緩緩的跪拜了下去。
方才不敢言語,非他們這些人心中不想,實乃都不想做那個出頭鳥,愛惜自身羽毛而已。
現如今卻是完全不一樣了,前有兵部侍郎于謙、皇室宗親郕王朱祁鈺入場,后有先皇塌前托孤輔政、禮部尚書胡濙入場力挺,那么此時此刻縱使他們這些人入場,也就沒有了任何的顧慮和顧忌,亦不用擔心沾染上惡名。
天塌了有高個子盯著,真有惡名那也是落在于謙、朱祁鈺、胡濙身上,而絕非他們。
頃刻間,原本百官林立的殿內,此時此刻不見任何一人站立。
面對此情此景,孫太后只感覺一陣天旋地轉,腦袋也跟著發懵了起來,原本暴虐殺意迸發的雙眸,此時此刻也已然失去了方才的銳氣,微微有些泛紅。
“你你你你.....你們....”
其顫抖著身子,指著臺下一眾跪拜懇請諫言的群臣,言語哽咽帶著些許哭腔,斷斷續續卻半響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
非她不想言,實乃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倘若僅限于謙和郕王兩人,她可以無所畏懼,扣大帽子、冠以大勢禮法將兩人給拿下,將此事給強壓下去。
原因無他,于謙不過為兵部侍郎而已,牽扯兵部他有發言權,能夠占有極大的權柄,但像天家大統繼承,其則言語權等等就薄弱了。
郕王朱祁鈺比之于謙,更為不如。
說白了,在這殿中,別看百官林立,真正話語權柄重、能夠起到一錘定音的,不過禮部尚書胡濙、吏部尚書王直兩人而已,一人為先帝托孤大臣,一人為百官之首。
但現如今,這兩人卻是都站到了她的對立面,一前一后的緊跟著跪拜了下去,連帶著仁立殿內百官也跟著一起,此乃她做夢都沒想到,會發生眼下這般事情。
同時也讓她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辦才好。
百官跪拜,太后低聲抽泣。
此時此刻的乾清宮,時間如同陷入靜止了般。
局面也在這一刻,徹底僵持了下來。
“好好好....很好!”
過了好一會的時間,孫太后抬手擦了擦眼角的淚珠,收斂心神、目光看向跪伏在地上的一干臣子,沉聲道:
“爾等皆想立新君,皆想立長君。”
“言語已然至此,倘若哀家拼死不從,倒是顯得哀家不識大體,不顧及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安危,有肆意弄權、后宮干政的嫌疑了。”
“臣等不敢......”
聞言,低頭跪拜的群臣,連忙開口否認,自是不可能如此不識大體,鬧得彼此臉上都無光。
對此回應,孫太后置若罔聞,并未搭理眾人,腦海中不禁回想起之前金英的那些個警醒言語,眉頭擰作一團、面容跟著也變的有些許扭曲,思緒萬千。
過了片刻后,孫太后心底仿佛下定了某種決心,情緒驟然內斂,目光深邃耐人尋味的深深看了跪拜群臣中的郕王朱祁鈺一眼,面容中閃過一抹陰狠,冷哼一聲道:
“行,哀家就依諸卿諫言,另立新君、立長君穩固江山社稷。”
“不過....”
“相較于侍郎所言諫言的郕王,哀家心中卻是有一更為合適的人選。”
說到這里,她頓了頓,迎著眾人驚詫狐疑的目光,繼續道:
“此人乃,襄王朱瞻墡。”
“曾兩度監國,有經驗,有實力、有真才實學。”
“如今正值國之危難時,急需新君、長君力挽狂瀾,相較于郕王經驗欠缺,哀家認為經驗豐富的襄王更為合適。”
“不知眾卿意下如何?”
不得不承認,孫太后這一手反擊,玩的著實的漂亮,話也說的異常的漂亮,讓人挑不出半分毛病來。
但對于這個事情,朱祁鈺在行此謀劃時,也早早就預想到了這般結果,孫太后肯定會以此作為反擊,對此不過略微驚訝了一下。
同時他也清楚知曉孫太后,這是心中在打著什么算盤。
襄王朱瞻墡!
當年仁宗突然離世,先帝還在應天府城,漢王、趙王二位權王虎視眈眈,北京城情況尤為復雜,太皇太后張氏為穩定局勢,密令襄王監國,于是造就歷朝歷代從不曾出現過的‘奇觀’,南北兩京一時有兩位監國。
后來先帝英年早逝,當今圣上登基時不滿十歲。
主少國疑,太皇太后張氏擔心朝局動蕩,權臣弄權禍國,遂又命襄王監國。
朱瞻墡參與短暫監國,隨后見‘三楊’等人確實忠心耿耿,又乃真材實學,并無任何異心,再度卸下監國之任。
而此番孫太后舉薦襄王,亦正是看重其曾能夠兩度主動辭去監國權柄,則以此奢求往后,不管是朱祁鎮迎回也好,襁褓中嫡皇子朱見深長大也罷,其都能夠速速交還權力。
不過,朱祁鈺心里也清楚,孫太后此舉也是被逼無奈、不得已而為之,同時也有‘豪賭’的成分在里面。
畢竟孫太后不可能不清楚,以往襄王監國,那可都是有太皇太后張氏于背后震著。
但如今沒了太皇太后張氏于背后震著,襄王誰能夠保證不會存在異心,或者別的想法。
說白了。
此事,后續的發展,除了知曉歷史走向的朱祁鈺以外,場中甭管是孫太后也好,一干臣子也罷,沒有一人心中有底。
為此,在孫太后提出此意見后,場中群臣都陷入了沉默,所有人面色都變的極為凝重精彩。
見此情形,朱祁鈺心中不禁啜笑,暗自腹誹:
“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你孫太后愿意‘豪賭’,賭襄王不貪權念權,可不一定代表眼下的群臣,愿意陪你一起做這一場‘豪賭’。”
“同時其機關算盡,更是忽略了極為重要的一點,年少經驗少且肯聽勸的人,才是場中這些個臣子喜歡的皇帝類型,襄王縱使不念權柄無野心,但終歸是太強了,絕非一干臣子喜歡的類型。”
果不其然,在孫太后言罷后,見眾人吃癟,心中正是暢快之際,一直不曾言語過的吏部尚書王直,此時此刻終于是坐不住。
于王直這個吏部尚書、百官之首而言,倘若襄王真的繼位,那么往后面對一位強勢的帝王,首當其沖難受的必定是他吏部,那般局面自不是他所想要看到的結果,隨即沉聲開口道:
“太后娘娘,此舉怕是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