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人在魏闕,心慕江湖
- 情性之詠: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詩文
- 唐浩明
- 1164字
- 2024-11-04 14:57:04
岳陽人毛貴銘(號西垣)以選貢生身份入都,中庚子順天鄉試舉人,但會試不第,加之家中清貧,居京不易,遂浩然回歸。曾氏早就從好友歐陽兆熊(字小岑)那里得知毛貴銘與吳敏樹,皆為岳陽才學出眾而性情狷狂的文人。在讀了毛貴銘的詩集之后,于道光二十二年間慨然寫了這五首詩,既為之壓卷,又與之送行。
曾氏以儒學起家,卻在詩中正面引前人視《曲禮》為狗曲之譏。曾氏身為朝廷官員,卻稱借《幽通賦》《顯志賦》發牢騷的班固、馮衍等人為聞道之人。曾氏身居繁華帝都,每天拿著朝廷俸祿衣食無憂,卻要說“長羨江頭白發翁,扁舟如瓦飄西東。船頭得魚船尾煮,稚子咍笑老婦聾。王稅早輸百無事,從古不遇打頭風”。
曾氏為何要寫這樣的詩?他是為著安慰無法在北京居住下去的才子毛西垣嗎?在筆者看來,這層內容一定有。一個是翰林院的檢討,一個是居無定所的北漂,在世俗的眼光中,當然前者是成功者,后者是失意者。眼下,對一個失意者的回歸,成功者予以理解、贊同甚至欣賞,無疑體現的是人性中的善的一面。
然而在筆者看來,曾氏的這種理解、贊同與欣賞,更多的應是他的真情流露。讀者可能要問,如果這樣的話,曾氏對京師生活也有不滿,那他為什么不離職回家呢?離職回籍的翰林有的是,曾氏詩中贊揚,行動上并沒有這樣做,是不是虛偽呢?
這種疑問固然有其道理,但還是把事情看得簡單了。筆者說真情流露是有根據的。其根據源于在一段較長時期中,曾氏在不少詩作中都表現了這種情緒。曾經的愿景一旦實現后,又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曾氏一家住進北京后,新問題接踵而來。比如銀錢拮據、人際關系淡薄、遷升壓力大等等,這些都會給他的情緒帶來影響,再加上對祖父母、父母的牽掛,對諸弟妹的想念,等等,也會增添異鄉為客的游子寂寞之感。所有這些,都凝結在“孤云斷處是家鄉”的詩意中。當然,它與“離京回籍”還是有相當距離的。曾氏還年輕,前途遠大得很,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目標是要做國之藩籬。倘若回了家,這一宏大的抱負豈不完全泡湯!
題毛西垣詩集后即送之歸巴陵五首
伐木截兩端,半作犧尊半溝壑。南鄰北里輕薄兒,昨日熏騰今冷落。巨屨小屨天所區,焉能屑屑齊美惡?勸君把酒持雙螯,百年爛醉拼嬉邀。不學陋儒談狗曲,修襮整巾徒碌碌。
歐君謂小岑昔言鄉國彥,汝與吳生謂南屏皆狂狷。看汝織古得新機,惜哉弋時無急箭。獨抱質缶辭雕鐫,世人皆憎我獨羨。金盤銀盞有時灰,得不垂顧瓶與罍。
朝誦幽通賦,夕吟顯志篇。咄哉此子頗聞道,煩毒迷惑劇可憐。古來騷人都如此,君亦苦語相糾纏。日月瀟灑百蟄蘇,老抱幽憂胡為乎?
長羨江頭白發翁,扁舟如瓦飄西東。船頭得魚船尾煮,稚子咍笑老婦聾。王稅早輸百無事,從古不遇打頭風。君家正臨洞庭水,一飽弄舟樂何底!舍此他求真左矣。
我生乾坤一贅人,逐眾轉徙如飛蚊。袞袞臺省無相識,紛紛時事了不聞。門外車馬何隱轔!獨立階下看浮云。君今歸哉渺千里,我方塵土無窮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