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皋崩,子發繼位。帝發秉性恭謹,深信天命所歸,每歲季秋,必親禱于鈞臺,以玄璧沉河,祈祖先庇佑。
玄璧乃大禹鑿山時,天降神石,鐫“承天永命”四字,為夏室鎮國重器。
發以為先祖靈佑,愈加虔敬,筑靈壇于亳都,每旬必祭,犧牲豐盛。
時人皆言:帝發之誠,可通幽冥。然其政雖無苛虐,亦乏遠略,徒賴先王遺澤,茍延而已。
鈞臺祭河之日,玄璧沉水竟浮而不沉,巫祝占曰:“神器拒主,天命將移。”
諸侯聞之,漸生貳心,昆夷、有扈氏首叛,九邦不至王庭。
傳至二世履癸,天資英發,承帝禹血脈,生具神力無窮。
帝癸自幼狂傲非常,目空一切,不懼天地人鬼,亦不畏仙神妖魔。
其生時,天降異象,紫雷貫霄,地涌金泉,龍吟之聲震徹九域,世人皆知此子非凡。
曾登泰山受封為帝,祭黃帝為始祖天帝,以“天之父”自號,更自比太陽神,其氣勢之盛,直追先祖夏啟。
啟曾以神力擎天,履癸則能徒手裂山,頗有絕代梟雄之姿,三界眾生莫不震顫。
帝癸以龍女妹喜為妃,妹喜有施氏,出身東海龍族,生得傾國傾城,眸若星辰,發如玄瀑。
喜撕扯繒帛聲樂,其獻龍涎藏于玉盒,化為一靈蜥相伴,此蜥能吐云霧,隱身形,常為帝癸探秘尋歡。
帝癸嗜酒如命,建酒池走柯。然其醉后,神力愈盛,血脈沸騰如巖漿。能挽大羿遺落之神弓“彤弓素征”。
此弓乃上古神物,弓身鐫刻日月星辰,弦以九天龍筋所制。非人力可開,唯具無窮神力,且承人族氣運者,方可拉動。張弓搭箭,更需紫薇天道加持,引星辰之力貫注。
帝癸神力滔天,竟以此弓對射天庭仙宮,箭出如流星貫日,直擊南天門,眾仙惶然。
帝癸誓不甘臣服昊天,復稱“人皇天帝”,欲與天爭衡,分庭抗禮。
其箭附太古神力,若射中天界神祇仙人,箭鋒所至,神形俱毀,魂飛魄散。
昊天上帝驚懼帝癸之威,恐其攪亂天綱,遂攜眾神避居,昆侖金母瑤池,以金母所煉“九重玄光陣”護持,暫避其鋒。
彼時,與中華神洲同為上古,人皇軒轅氏所劃“中九洲”之中,一大洲名曰“大陽洲·南蠻陀”。
有傳佛法者釋迦摩尼,本為丘比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生于金輪王族,自幼慧根深種。
其舍棄王位,于菩提樹下靜坐七七四十九日,觀星辰流轉,悟生死輪回,終證道成圣。
其師承本初佛祖,一縷意志所傳佛道,佛光普照,渡化眾生。
曾于須彌山尋道,與太上道尊識緣論法,二人于混沌虛空對弈三千年,以金砂十八為注,約賭傳教弘法之機緣,驗佛道弘深與否。
昔日天地演化之初,本初佛祖化身三千大世界,于神魔大戰中與始祖魔尊激戰,魔尊手持“屠神刃”,本初佛祖則以“無量佛光”相抗,最終同歸于盡,雙雙破碎消亡,神魔戰場化為無盡虛空。
而后,其婆羅門徒以中九洲為“婆娑大世界”,廣傳佛法文明本源,建浮屠萬丈,誦經聲震天地。
釋迦摩尼為后起,現世佛,率領金剛羅漢、菩薩諸圣,征伐婆羅門異教徒,以正佛法無量。
戰中,金剛持降魔杵,菩薩灑甘露,佛光滌蕩邪祟。戰后,婆羅門寂滅,殘魂被超度,化為天龍八部,分守八方,成為佛法護衛尊者;
余下殘魂逃入幽冥界,恰逢前生夏皋之魂,亦昊天人魂所化之冥皋接納。
冥皋得佛偈真意,深究佛法大成,佛光與神力交融,頓悟“因果輪回”之理。
彼時冥界有羅剎、鬼夜叉、鬼子母三族肆虐逞兇,羅剎吐黑焰焚魂,鬼夜叉執勾魂刀,鬼子母以嬰啼惑人心智。
冥皋立誓:“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幽冥不空,誓不成佛!”。
其以佛光化金蓮,渡化惡鬼,眾教徒感其宏愿,尊其為“地藏王菩薩”,號“幽冥教主”,與地皇后土娘娘共掌幽冥界。
后土娘娘執“輪回盤”,定魂魄歸處,地藏王則創十殿冥王,稱幽冥鬼界,各司審判,位定秩序。
及至玉皇大帝時期,改稱“陰曹地府”,設十八層地獄,永鎮輪回,善惡終有報。
東夷部落得兼商侯主癸,率領崛起,主癸乃帝俊后裔,生得雄姿英發,精通巫祝之術。
以上古始祖神祇,帝俊為天帝信仰,帝俊乃昊天,獨魂帝嚳之前身。曾以十日輪轉,照明寰宇,故東夷部落祭其神像,告祭昊天天帝,等同天命所歸。
故殷商得帝俊庇佑,親受天命。而昊天天帝憤予,帝癸不尊其位,行射天之舉、是謂逆天而為。
斥其“目無天綱,悖逆天命”。遂降旨命火德星君闕伯、水德星君奇相,下凡入世,以助殷商。
火德星君化身赤焰巨人,天降隕石烈焰,焚毀夏軍本營,火光滔天,將士哀嚎;水德星君引東海洪浪,水漫夏郡,田廬盡毀。
百姓遭無妄天災,浮尸蔽江,哀鴻遍野。
又有赤鳥銜天書降世,昭告三界眾生:“夏癸殘暴兇猛、乃桀虐也,荒淫驕橫、無德無義,難為人皇,天地不容。
有義軍起于西北,殷商帝湯,天命所歸,代天行罰”。
天書字跡如金篆,烙印蒼穹,三界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