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雖亡,魂歸九天,然其本為昊天上帝之天魂·胎光所化,地魂神識牽引,護其神魂不滅。
受封神官,乃重聚身形,飛身往天界而去。
行至東勝神洲,見祥云繚繞,仙鶴翔舞,忽聞鐘磬之音自九天垂落,似有神祇接引。
然其心念蒼生,駐足觀望東海石畔,但見波濤洶涌如黑龍翻騰,心神激蕩難平。
忽有精血噴濺而出,如金珠玉露灑落巨石之上,點點滴滴滲入石紋之中。
熠熠生輝,石面竟生出金紋玉脈,恍若龍鱗鳳羽,隱有龍吟之聲回蕩。
后大禹于此施通天神通,以指為劍,劃開山岳,鑿石為府,辟出一處洞府,名曰“洞天福地”。
洞府之內,瓊樓玉宇隱于云霧,瑤池碧水映照星河,更有千年靈植吐納靈氣,瑞獸嬉戲其間。
大禹以九天銀河之水化作瀑簾為門,邀日月星辰為燈,四海龍王為伴。洞府之中霞光流轉,瑞氣萬千,自成一方仙境。
一年,東海忽現滔天巨浪,似有混沌之力欲破海而出。大禹心憂蒼生,擲下定海神針鐵于海底,霎時乾坤穩固,波濤平息。
此鐵原為太上道尊所煉,重若千鈞,上刻符咒萬千,乃鎮世之寶。東海風平浪靜,漁民皆言見神光護海,感念大禹之恩。
時有昔治水,鎮壓龜山之下妖物,水猿無支祁。此妖本為淮水水神,號“水母大圣娘娘”,神通廣大,卻因桀驁不馴,攪動江河,為害一方。
然其靈性未泯,大禹念其亦有神性,心生憐憫,遂施法解開封印,引其至花果山水簾洞。
只見水簾洞內瀑布如銀,靈猴嬉戲,水母娘娘初見大禹,怒目而視,欲施神通相抗。
大禹對其言道:“汝乃水母娘娘,吾為天官水帝,此乃天作之合,當共修大道,護佑江河?!?
言畢,揮袖灑出甘露,潤澤其心,水母娘娘感其誠意,遂與大禹神交合為一體,化為一座巨石。
剎那間,光華暈染,陣陣祥瑞之氣彌漫,與東海石畔之巨石遙相呼應。
二石交融,孕育出一縷生靈之氣,隱隱有魂體成形,石靈初成,震徹東海。
大禹感人皇氣運圓滿,天皇帝嚳感應其所在,欲引其飛升天界,二魂合一。
然上元、中元二官忽降法旨,召其歸位幽冥清華宮。胎光悟天道輪轉因果,遂應召前往,受封為幽冥水神,司掌陰司水脈。
幽冥宮內,鬼火幽藍,陰風陣陣,胎光以神力化出一片碧波,名曰“冥河”,渡亡魂往生。其神威漸顯,地府眾鬼皆畏之。
昊天分魂本應歸位,奈何天道劫數未消,合魂受阻。
地魂帝嚳怒而無奈,仰天聲震九霄,復獨稱昊天上帝,然其威權仍被天道所限。
帝嚳遂遣神使游說四方,欲聚天地靈氣,破劫數之困。
時有西方太白金星諫言:“需借人皇氣脈,方可穩固根基?!?
帝嚳然之,遂暗中扶持人間帝王,以人界香火氣力,助昊天重聚神威。
人間界,夏啟新繼人皇,于鈞臺大設宴席,召天下部落首領赴會,欲顯人皇威儀。
鈞臺之上,鐘鼎齊鳴,玉帛堆積如山,各族首領或獻珍寶,或表忠心。
然有扈氏部落首領,拒不應召,更揚言:“啟廢禪讓而襲位,不以賢德服眾,此乃無義、無德、無孝之舉,豈可為天下共主”
夏啟聞之大怒,遂點十萬精兵,親征有扈氏。
次年,雙方激戰于甘澤之地,夏啟以玄鳥之陣破敵,陣中玄鳥化為烈焰,焚敵軍旗;又以神獸破有扈氏水陣。
戰至黃昏,有扈氏首領被夏啟一劍貫胸,斬于馬下,族眾潰散,其地盡歸夏朝。
天下諸侯莫敢不從,皆言“啟乃天命所歸”。
然夏啟戰后屠其族,焚其宗廟,此舉雖立威,卻失仁德,人皇之氣漸染血腥。
然啟雖承位,威名不及禹王。華夏之外,東夷不服,北狄窺伺,九洲人神鬼仙各據一方,不聽號令。
啟嘗欲效仿禹王治水之功,率兵征東海,然海潮洶涌,鮫人作亂,東海龍王遣巨鰲掀舟,夏軍潰敗。
敗績而歸后,啟怒焚東海圖志,卻引天火焚宮,三日不滅,民皆謂“逆天之罰”。
家天下之舉,失人皇之大義功德。天道鴻運紫薇之氣漸衰,人皇再難執掌天界權柄,天帝之位名存實亡。
天皇昊天之勢漸起,時有巫祝占卜天象,見紫微星黯淡,而北極星漸明。嘆曰:人皇終將歸塵,天皇當統萬靈。
昊天雖重掌天帝之位,然根基未穩,上受五方大帝壓制氣運,下有人妖鬼神不服。
東方青帝伏羲氏、南方赤帝神農、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中央黃帝軒轅,各據一方,威權赫赫。
唐、虞、夏禹三代皆以祖先神祇為天帝,大禹先祖乃黃帝,故世人祭黃帝即祭天。
夏啟另辟蹊徑,不尊祖制而登帝位,雖失天帝之尊,卻余人皇余澤,仍掌封神之權。
其于泰山封禪,立封神臺,以人皇血書符詔,召天下英靈。
此權傳至軒轅黃帝時,聲勢浩蕩。黃帝麾下五行正官:句芒掌木,祝融司火,蓐收執金,玄冥控水,后土御土,各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力,輔后天神祇鎮四方。
大將力牧、常先、大鴻等皆為正神,封號顯赫:力牧為天罡星君,執北斗七星陣;常先為雷神,馭九霄雷霆;大鴻為風伯,呼風喚雨。
其余輔佐之臣,或為天神地祇,或入洞府修長生,或隱于人間護蒼生。人皇封神如封臣,天人感應,神通自成。
封神之時,祭壇之上金光萬丈,受封者額間顯神紋,獲法則之力,或掌火焚妖邪,或御土筑星垣。
神人兩界因果交織,天道輪回。
而昊天上帝坐于黃道宮,俯瞰三界,知根基已固,遂遣使者下界。
傳旨:人皇之位,唯德者居之;封神之權,順天道者得之。
彰顯人皇漸失封神之能,而天帝之威,如日中天,永鎮寰宇。
青帝伏羲嘆笑:“夏啟妄承天道氣運,待五方天書封印,劫數至,自有破局?!?
赤帝神農撫耒而嘆:“人皇氣衰,五谷不豐,恐有饑荒?!?
黃帝軒轅執劍指下界:“此世之人,貪權而失德,當以劫難醒之?!?
五帝神力暗涌,天書封印處,地脈震顫,隱有龍吟。后世或有賢者得其一,窺天道秘寶,然皆難破混沌之局。
又聞南海鮫宮藏天書一卷,鮫人羨語:“非天命之人,觸之即化劫灰?!?
世襲替禪讓,夏啟開繼統之先,然天道殘缺,人皇氣衰,五方天書隱世,待有緣者啟之。
華夏數千年,混沌與秩序交織,皆始于涂山氏伯益之血、皋陶之嘆、禹王之愧、帝啟之權矣。
人皇氣數,始鼎軒轅,衰始夏啟,天道輪回,豈非命乎。
然五帝封印天書,亦留一線生機,待后世破局者,或可復紫薇天道。
史官錄其事,藏于青銅匣,埋于昆侖山,匣上刻篆:天道玄黃,人道滄桑,欲觀此者,心正方可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