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之上有一塊牌匾,寫著“烈士舊園”。
王鑫看到這塊牌匾,變得肅穆起來,連忙把手機放了下來。
這次我倆終于異口同聲的決定去看看,實在是懷著敬畏英雄的心,想看看這個房子到底有什么古怪——為什么一半在陽光之下,一半在陰影之下。
我倆理了理剛剛跑亂的衣服,拍了拍身上的灰塵,大步邁了進去,門口并沒有解說員和售票員,然而里面確實有幾個人在觀看這座小樓。看到有人我就放心了,這就不會算是私闖民宅了。
腳下鋪著木地板,周圍的房體結構是凹凸不平的泥塊,好像有些許格格不入。
往左手邊走,墻壁上掛著一些畫和一些照片,畫和照片是關于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某些長征路段的和一些溫馨家庭畫面等等。畫,栩栩如生,好像有人在我身邊繪聲繪色的演繹一樣;照片生活動人、其樂融融、充滿溫情,讓人好像在看故事一般,再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感人肺腑,一下子眼淚蓄滿了我的眼眶。一想到他們的妻子只能盯著這些照片思念故人,還要擔心他們的安危,一時間我的心充滿了傷懷。
地上放著木的桌子,桌子上放置著一些紅軍的衣服,衣服是縫縫補補的,洗得都褪色發白了,可見當時的條件有多么艱苦。還放置著一些鞋子,其實算不得上是鞋子,有些大拇指處都露了出來,有一些是草鞋,一雙完整的鞋都沒有,都不敢想他們在雪地里,穿著這個鞋有多么的艱苦,可見那輩人的毅力之強、決心之強。還有一些私人物品,在此就不便多說了,基本上都是愛人、孩子、家人們之間的照片。誰不想著家?誰不念著家?他們是為大家而做奉獻的,我們都是受著他們的恩惠的。
這房子的長度很長,比一般的房子大得多,但它的寬度卻比一般的房子小的多。左轉之后在右轉也就是正對著大門處,是一個廚房灶,由泥土和磚塊建造而成,現在已經破敗不堪了,上面放置一些鍋碗瓢盆,洗得干凈,只落下了一層厚厚的灰。灶的后面還放了一些柴火,不知道是原來就如此,還是為了特色而增加的。
這些東西是沒有用玻璃板和警戒線隔著的,可以上手去摸,也可以拍照的。至于你問會不會有人偷?里面是有一個姐姐在巡邏的,她也解答游客的問題,而且這個地方找到的人和來的人也并不多,基本上不存在東西會被偷走的風險。
房子的右邊基本上是空的,堆放了一些雜物,有一條樓梯,從離門口不遠處,一直通往樓上。這座樓似乎有三層的樣子,但是奇怪的是,這一棟都是一層,這個樓梯似乎好像通往外部的某個空間。這個小樓是錐形結構,燈從錐頂落下來,照亮整個房子。從這個樓梯的底部一直往上望,燈照不到,黑漆漆的,一眼望不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