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奪回大腦:如何靠自己走出強迫
- 黃愛國
- 1845字
- 2024-10-25 14:13:44
靶器官類強迫
靶器官類強迫,簡言之就是與軀體功能有關的強迫。靶器官本來是一個醫學名詞,如治療心臟病的藥被人服用后,隨著血液流到了心臟,藥物主要作用于心臟,那么心臟就是心臟病藥物的靶器官。為了表達方便,魯教授將這個詞引用到了疏導療法中,指的是:你越關注身體某個部位,就會感覺那個部位越不舒服。比如有的人恐懼狂犬病,見到狗就躲,狗從他旁邊走過,距離可能有一兩米遠,他就懷疑“會不會咬到我”,擔心一出現,就開始感覺狗經過的那側小腿發熱發疼,因此馬上檢查,看自己有沒有被咬到。狗從他旁邊經過,他明明知道沒碰到,“但萬一呢”,因此不得不檢查一下,有時他感覺甚至比真被咬到還要疼。可以看出,心理作用的影響有多大!腿成了他的靶器官。我們的很多癥狀都是“病由心造”,口水強迫,咽部就是靶器官;過分焦慮導致血壓升高,心血管系統就是靶器官。
靶器官類強迫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第一種是較為常見的,叫呼吸強迫。如果我們不去關注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是很自然的過程,“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嘛!但有人會控制不住地去關注自己是如何呼吸的,而且特別排斥這種關注感,導致注意力被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做事,另一部分是關注與排斥的糾結。最后,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吸附”在呼吸上,再也不能忘記對呼吸的關注,怎么也回不到自然呼吸的放松狀態,越急越糟糕,陷入惡性循環。
第二種與呼吸強迫類似,叫口水強迫。具體表現為越怕流口水,越關注咽喉部位,口水就越多。在給口水強迫癥求助者進行疏導時,我也會不由自主地關注自己的咽部,口水也會增多,這很正常,但我無所謂,幾秒鐘后就不在乎了。而有這些癥狀的朋友呢?就怕自己關注,怕流口水,結果越不讓關注越關注,越怕流口水,口水就流得越多。而且他們特別怕別人看到自己咽口水,從而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如認為自己不正經等。有的人會覺得自己咽口水的聲音太大,會影響旁邊的人,因此會把別人不經意的動作當成對自己咽口水的回應或不滿,從而更加痛苦。
第三種,性功能強迫或性功能焦慮。求助者本身性功能沒有問題,但就是擔心自己的性功能有問題,常為性功能所焦慮。常言道,心身一體,心理和身體往往相互影響,往往越怕什么越來什么。一焦慮,性功能自然會受到影響。
第四種,小便強迫,也叫尿意頻繁。具體表現為,睡覺前要多次去衛生間,而實際上并沒有多少尿量。一方面,是焦慮引起尿道括約肌的“靶器官效應”,容易頻繁引起尿意,好像再不上廁所就憋不住了。另一方面,有的人對睡眠太關注,總認為自己已躺下十多分鐘了,又多了一點尿量,還是排干凈放心,以免影響睡眠。
第五種,境遇性排尿障礙,有人稱之為尿羞癥。有這類癥狀的往往是男性,主要表現為小便時旁邊有人就緊張,一緊張就尿不出來,俗稱尿吃,和口吃的原理差不多。而獨自一人或在單獨隔間里小便就沒有任何問題。
第六種,高血壓恐懼。有的人怕量血壓,平時血壓不高,但一量血壓,血壓就急劇升高,我們稱之為“白大褂效應”。
十多年前,我接待過一位37歲的求助者,在朋友因冠心病住院后,他開始對血壓特別關注。他本身血壓沒問題,但自從關注后,每次量血壓,血壓都高。實際上,他知道是因自己的焦慮而致,但對這種“關注→血壓升高→更關注→高血壓持續”的不良循環束手無策。經過疏導,慢慢放松后,他的血壓才逐漸恢復正常。
第七種,身體抽動強迫。包括怕手抖、怕頭抖、怕腸鳴音、怕擠眼睛、怕嘔吐、怕伸舌頭等,結果越怕,這些部位抖動、抽動、活動得越嚴重。陷入“怕關注→緊張→不適感或抖動感→排斥→更加緊張、抖動更厲害→更加排斥、更加關注”的不良循環,無法自拔。最后常會逃避人際交往,和社恐無異。
第八種,身體不適強迫。包括某部位發熱感、蠕動感,舌頭僵直感等。大家可以嘗試一下:你的后背本來是不癢的,若你關注后背幾分鐘,看看它癢不癢,時間長了,會感覺好像真的有點癢,越“盯”越受不了,最后不得不抓一下才舒服。
曾有一位小伙子,多年來總感覺自己右側臉頰有從上往下的蠕動感,各種檢查均無異常,但這種蠕動感總是出現,他為此甚感煩惱。其實,這種癥狀就是偶爾的正常關注感被“怕”強化的結果。
第九種,觸感強迫。控制不住地關注衣服和皮膚接觸的部位,如衣領與頸部接觸的部位、褲腳與腳面接觸的部位等,越關注,越感覺不適,怎么調整都覺得不舒服,但卻做不到不關注。
第十種,體臭恐懼。總覺得自己身體某些部位如腋下等會散發某種怪味,進而出現回避人群、反復擦洗、用香水掩蓋等行為。“味由心生”,他們本來沒有體味,但因為過于自我懷疑,從而導致在極端恐懼下出現“真的有臭味”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