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創新型都市圈形成的時代背景

長期以來,城市以其相對系統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功能,成為每個區域、國家乃至世界發展進程中最為閃亮的角色,由此在判斷一個地區是否具有影響力時,往往需要看該地區是否存在有競爭力的城市。伴隨都市圈概念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城市與區域發展已不再是單個城市的發展,各類經濟社會活動事實上已經無法在某個或某一特定城市內部獨立完成。為適應全球化和國際化浪潮,通過城市間競合關系協調,單個城市向連片的城市區域發展,且多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整合與引領其周邊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城鎮,從而擴大單個城市、區域乃至整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與知名度。現階段,智慧城市、智能城市、低碳城市等現代城市轉型的新興理念和國際城市、全球城市等現代城市能級提升的定位導向不斷涌現(倪鵬飛等,2011;朱孔來等,2010),都市圈自身的發展方式轉型和能級提升訴求也變得日漸迫切,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強化對人性關懷的追求,其二是高效實現對城市及其所在區域諸多發展要素的科學、全面整合。在現階段的實踐領域,創新作為支撐經濟社會進步的源動力,其發展的區域協同(石憶邵,2008)與系統化(劉順忠等,2002)要求使得傳統依靠單個城市來實現國家創新與 轉型發展的道路無法延續,而隨著都市圈作為一種后發崛起的特定區域類型漸趨發展成型,在傳統都市圈基礎上構建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源動力的創新型都市圈,并成為時下關注對象亦是必然(圖1-1)。

圖1-1??創新型都市圈在區域轉型背景下的成型過程演繹

在國家轉型發展層面,創新型都市圈作為具有高度全面統籌性的區域空間,扮演著落實國家戰略導向、銜接創新中微觀載體的重要角色。中國以低成本優勢和外商直接投資著稱的傳統“世界工廠”模式,在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低迷的形勢下,依靠外需和投資拉動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加之粗放發展累積的高物質投入與消耗現實以及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通過創新來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調整。此間,國家戰略下的創新發展導向必然需要一定的空間載體予以承載和落實,近年來相繼出臺的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和示范區平臺搭建則為之指明了方向。這些區域性規劃與示范性地區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強調跨越城市行政邊界、嘗試突破傳統的行政邊界組合(柳卸林等,2002),進而實現發展資源的區域性整合(葉南客,1999;程必定,2007),而創新型都市圈的建設正是對國家轉型創新戰略與區域協調導向(樊杰等,2013)進行整合的回應,作為承載國家創新發展理念和落實區域協調導向的特定空間層級,在今后的戰略角色不言而喻。

就地方發展實踐而言,創新型都市圈建設是延續創新型城市發展成效(創新城市評價課題組,2009)、促進傳統“制造型都市圈”升級的重要路徑。中國目前部分科教資源集聚的廣州、南京、西安、武漢等區域,乃至國家級中心城市正在逐步邁入后工業化發展時期(方創琳,2009),創新型、知識型城市建設已經成型(安同良等,2006),以這些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建設也已經基本成型,“科教資源集聚的知識型都市圈核心+產業園區遍布的制造型都市圈外圍”是其基本結構。打通目前都市圈核心與外圍在創新要素上的“斷裂”與“分離”,促進創新要素由中心向外圍輻射、擴散,催化、釋放封閉在核心城市的“創新核”,使之發生裂變效應,提升外圍地區的創新能力,便成為創新型都市圈培育的重要路徑。按照傳播學的“肯辛斜坡”理論,在特定階段或者環境下,邊緣地區與群體反而比中心群體更具有接受新技術與觀念的意愿和可能性,因此,都市圈外圍地區采納創新、集聚創新和開展創新具有可行性;通過適時有效地引入創新資源和信息,激發外圍地區創新活動或者采納創新進行創業,都市圈全面、全域走向創新型都市圈完全可能。

在中國政策體系領域,國家層面不同管理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與創新發展直接相關的政策文件(表1-1),并相繼開展了對應的行動引導。從與科技、人才等創新發展關鍵要素相關的政策形成與出臺,到具體發展規劃與評價引導文件及指標的正式確立,再到平臺構建、載體培育等實踐行動的陸續展開,創新發展的理念在國家戰略性政策體系中已逐步得到體現。

表1-1??國家2005年以來主要的創新發展直接相關引導政策

資料來源:根據各發文單位官網資料整理。

回顧整個國家創新關聯政策及其行動過程,以國家2003年對自主創新戰略的強調為起點,以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正式提出“致力于建設創新型國家”、2006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將“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予以明確等反映國家發展導向的重要節點為過渡,創新國家自上而下的建設行動相繼展開。經過之后七年的醞釀,2010年《關于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出臺,至此,以系統化的空間載體為支撐的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道路業已明確(圖1-2)。

圖1-2??國家創新發展引導的決策行動演進脈絡示意

在此后的創新關聯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創新理念逐步成為自上而下各級政府制定地方發展戰略、貫徹國家導向的著力點;創新發展亦成為自下而上由創新主體推及創新載體、由創新型城市拓展至創新型區域,呼應國家戰略、整合地方資源的重要趨勢。與此同時,以創新型都市圈為概念的創新型區域,作為從市縣到區域再到國家這一創新空間層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成為繼創新型城市之后,銜接、反饋以及組織不同空間層級相關決策與行動所要關注的另一空間對象。

具體而言,通過梳理國家創新型城市首批16個城市試點案例可見,這些城市全部位于國家和省級城鎮體系規劃的各種都市圈或者城市(鎮)群內,且基本都是所在都市圈或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不僅如此,國家于2014年3月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共計八篇,其中第四篇整篇專門闡述了新型城鎮化道路上城鎮群組織的轉型與創新問題,由此更是肯定了對中國創新型都市圈建設與發展進行研究的現實意義。就長三角而言,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以及較早的滬寧高新技術產業帶等區域性規劃與建設的開展,亦充分說明創新活動需要跳出單一中心城市范圍、在都市圈的廣域范圍配置(曹廣忠等,2010;陳建軍等,2009b),其中,《南京都市圈區域規劃》則更是直接、明確地提出了建設創新型都市圈的戰略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冈市| 瑞金市| 东源县| 阿合奇县| 巍山| 化德县| 新民市| 秦皇岛市| 临潭县| 和政县| 齐河县| 青田县| 凉城县| 樟树市| 乐东| 长泰县| 汽车| 临沂市| 澎湖县| 昌乐县| 府谷县| 峡江县| 福泉市| 宜兴市| 独山县| 板桥市| 山丹县| 建德市| 洪江市| 秭归县| 英山县| 若尔盖县| 合阳县| 岫岩| 罗城| 甘德县| 塔河县| 宣城市| 高邮市| 虹口区|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