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新型都市圈的特征與演化路徑研究: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實證分析
- 朱凱
- 1689字
- 2024-10-25 15:18:46
叢書總序
在人類社會漫長而無限的時空演進場景中,城鎮的出現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其主導、引導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和城鎮化成為人類社會演進的主旋律和主推力,卻是最近兩三百年的事情。然而,在這數百年波瀾壯闊的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節奏、速度和程度,遠遠超過了此前數千年。一方面,城鎮化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則是人類社會迭次涌現的新技術、新制度、新觀念等,不斷改變著城鎮化的模式和方向,新型城鎮化模式也由此而階段性地出現,并隨之改變著城鄉空間的類型、功能、圖景和關系。
從全球層面來看當下的世界新型城鎮化模式,其中既包括全球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城鎮化方式的創新,也包括由于中國快速崛起、中國城鎮化迅猛推進帶來的全球城鎮化重心的轉移,也就是中國特色城鎮化模式。從中國城鎮化演進歷程來看其正在邁入的新型城鎮化階段,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最近30多年快速城鎮化所達到的城鎮化水平超過50%的現實基礎、所累積的復雜的資源環境與社會問題,以及所面臨的老齡化、機動化和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這與30多年前中國城鎮化水平在20%以下時的處境大不相同,也與10多年前中國城鎮化水平跨越30%門檻時面臨的形勢有本質區別。如果說,中國在達到城鎮化水平50%以前,還可以借鑒、甚至照搬與模仿西方工業化、城市化高峰時期的理論、模式、經驗來指導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話,現在我們面臨的許多問題,是西方既往城鎮化“教材”所沒有的,我們只能依靠對自身特點、經驗、教訓的深刻解讀和對未來的超前預判和分析,來設計出適合中國發展的新型城鎮化路徑,這是我們面臨的重要理論問題,也是中國學術界的歷史責任,需要極大的創新勇氣和艱苦的探索才可能找到答案。
和新型城鎮化相對應,世界和中國城鄉空間的變革也日新月異,這其中既包括新的城鄉關系,也包括新的城鄉空間類型、功能、景觀,以至于新的城鄉空間需求和理念,以及新的城鄉空間研究視角和規劃模式。僅就中國而言,計劃經濟、傳統產業時期的城鄉空間規劃與建設理念和模式,與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經濟、外向型產業和觀念多元化變革時期的城鄉空間規劃與建設的理念和模式截然不同,物質空間為本時期與以人為本時代的城鄉空間規劃與建設的模式也不同,加上新技術帶來的空間變革,一個新型城鄉空間關系、空間類型、空間建設與規劃模式涌現的新時代正在來臨,需要我們察微知著、詳加研判。
城鎮化模式與城鄉空間類型的創新既有階段性質變,也有連續性的漸變,學術研究要遵循事物發展客觀具有的“承前啟后”的因果鏈條。因此,本叢書所指的“新”,其歷史起點定格在20世紀70年代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開啟的新階段以后,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既包括對已經走過的30多年所積累的與傳統階段相比有所不同的“新型”的既往式總結,也包括當下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后期以及邁向成熟期之時,對即將面臨的“新”時期的預見性展望。希望通過對已經走過的30多年新實踐諸如開發區建設、新城開發、都市圈與城市群等培育進行系統總結和提煉,構筑當代“中國特色城鎮化模式”的科學起點,通過對正在成為共識的“以人為本”新階段所蘊含的新型城鎮化的新趨勢、新型城鄉空間的新類型等進行基于國情現實的預判,改變長期的“拿來主義”傾向,重新確立基于發展自信的文化自信,在面向未來、尋求新路的同時更加對準中國歷史原點,逐步建立起未來真正意義上“中國特色城鎮化模式”的科學內涵與理論構架。
本叢書是一個動態擴展的開放式學術專著集成平臺,圍繞“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城鄉空間”這一總的方向,立足時代前沿、扎根中國實踐、進行理論探索。叢書既包括對中國城鎮發展與規劃進行探索的中青年學術骨干的著作,也包括不斷涌現的“80后”年輕學人的學術專著,預計“90后”新學人的專著出現也為時不遠。歡迎學術同人、社會各界對叢書進行指導和支持,也歡迎對本叢書有興趣的高水平學術新作不斷充實進來,匯集涓涓細流,形成推動中國城鄉空間與規劃研究的新力量。
本叢書前六本在東南大學出版社已經出版。由于各方面情況的變化,自2021年起,新系列在商務印書館繼續出版。
王興平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3年于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2021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