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向物流強國:中國物流業系統性變革與高質量發展
- 魏際剛
- 2977字
- 2024-10-23 15:37:51
三、國家物流系統的特征
國家物流系統是一個跨行業、多層次、全方位連接的綜合物流系統,是時空物理系統與虛擬網絡系統的有機整體,是實現虛擬與實體交互、服務與產品統一的集成優化系統。國家物流系統不僅具有一般系統所共有的整體性、目的性、層次性、相關性和環境適應性等基本特征,而且具有內在關聯性、結構性、動態性、開放性、差異性、非線性、集聚性、標準性、服務柔性、輻射性等具體特征。

圖2.3 國家物流系統整體運行圖
1.整體性
整體性是國家物流系統的最基本特性。系統要素是構成系統整體的前提和基礎。國家物流系統是在國家層面上由基礎設施、信息、企業主體和政策法規等要素構成的具有強大、智能、綠色、高效、綜合物流服務功能的有機整體。構成國家物流系統整體的各種要素具有獨立狀態下所不具備的性質和功能,形成了國家物流系統的質的規定性。國家物流系統表現出的整體性質和功能不等同于各種要素的性質和功能的簡單加和,系統內部的聯通、協同和集成水平直接影響到系統整體功能的實現。
2.目的性
系統都是以實現某種功能為目的的,系統的目的性是區別不同系統的標志。系統的目的性一般通過更具體的目標來實現。國家物流系統通過對全國物流資源的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以實現“全國一盤棋”的高效、智能、綠色、綜合物流系統為目標。當子系統的目標不完全一致時,應通過子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尋求平衡,從而實現系統整體最優。
3.層次性
系統無論大小,都可分解為一系列的子系統,并存在一定的層次結構。從系統運營的角度,國家物流系統可分解為基礎設施子系統、信息子系統、運營子系統和政策子系統。各子系統處于不同的層面且具有獨自的功能,它們通過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國家物流系統的整體功能。
4.相關性
組成國家物流系統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特定關系。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功能的實現。譬如,通信設施設備、現代信息技術在物流運營層面的介入能夠提升各類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和運營效率,而信息化的發展又能進一步提升物流信息服務的能力,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
5.環境適應性
任何系統都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必然要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外界環境的變化會相應地影響內部要素和系統功能的實現。系統具有適應環境變化,保持原有功能的特性。如圖2.1所示,國家物流系統存在于國家經濟、社會、環境綜合系統之中,后者構成了前者運行和發展的外在環境。國家物流系統與外在環境之間存在著物質、信息、資金、能源、價值、業務等各種形式的交換,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層次決定著國家物流系統的發展水平和層次。國家物流系統通過內外部協調、資源動態優化配置、應急能力建設、全面感知與智能控制等方式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提供強大穩健的綜合物流服務功能,有力地支持國家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
6.內在關聯性
內在關聯性體現了國家物流系統的系統特性。構建國家物流系統的目標是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實現物流系統運營的整體最優。實現系統整體最優的途徑不是依靠各種組成要素各自的最優,而是依靠各種要素的協同效應。國家物流系統是在系統運行機制的作用下,整合全國物流資源,實現各種要素和各個環節的協同運作。
7.結構性
由于物流業的服務屬性,結構性體現了國家的經濟結構及其變動趨勢對國家物流結構(如物流基礎設施、服務范圍、類別、路線及水平等)的重要影響。國家經濟結構決定了國家物流結構。物流業是維系國家經濟各個部門、產業和企業之間關系的紐帶,并使之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國家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物流需求,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8.動態性
國家物流系統是一個具有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適應環境能力的動態系統,聯結著全國的物流需求方和物流供給方,系統內的要素及系統的結構隨需求、供給、渠道、價格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同時,社會物資的生產狀況、資源變化、需求變化等也會影響國家物流系統。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國家物流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和結構也必須保持動態的更新和完善,才能保持良好的運行。
9.開放性
開放性是指國家物流系統的內部子系統之間以及系統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在物質、能量、信息、技術、管理、政策等方面開放程度。國家物流系統具有高度開放的特性,其內部子系統之間的全方位聯通和緊密協同需要大量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同時能夠不斷地從外界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全國范圍以及跨國范圍)獲得并向外界傳遞物流要素和信息,不僅表現為勞動力、資金、物質、設備等物流資源的輸入輸出和合理流動,還表現為技術、信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開放。國家物流系統的開放性是物流系統活力的源泉,是衡量國家物流系統協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是實現物流資源最佳配置、物流系統整體最優的必然要求。
10.差異性
由于在全國范圍內的物流資源分布、物流各子系統發展的不均衡,國家物流系統內部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非均勻和多樣化的特點,形成了物流的分工差異、分配差異和投資差異等。自組織理論強調“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國家物流系統的協同發展目標之一就是建立協同發展機制,打破原有平衡,使物流系統分工更加專業,物流系統發展更加多元化,物流系統資源流動更加合理高效,從而使物流系統遠離平衡狀態,進而保持國家物流系統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11.非線性
國家物流系統內部以及與外部之間存在非線性相互作用的關系,這是各個產業之間協同、合作和競爭的結果。國家物流系統演化過程中要素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物流產業之間、物流企業之間和職能部門之間的協同作用。②物流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的相互作用。③資金、技術、勞動力之間的反饋作用。
12.集聚性
國家物流系統的構成要素具有很強的吸附性,能夠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吸引更多的資源和空間集聚,形成規模化的集聚效應。國家物流系統集聚的要素包括物流基礎設施要素、各類物流企業、其他物流經濟要素和社會要素、部分自然要素等。國家物流系統正是依靠物流要素本身的集聚和易于結合的特性,發揮對物流要素的歸納和吸收作用,實現與其他類型經濟要素的結合,從而不斷擴大物流系統的規模,實現大規模社會化的協同發展。
13.標準性
國家物流系統運行中的作業、設施、設備、管理、信息共享等之間的標準化程度,是實現各環節互聯互通和協同發展的重要保障。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國家物流系統必須依靠標準化建設。物流作業的標準化、物流設施的標準化、物流設備的標準化、物流管理的標準化、物流信息的標準化等是國家物流協同體系運轉的重要支撐。
14.服務柔性
國家物流系統針對各種物流需求靈活提供物流服務的水平,要求物流服務必須適應消費需求的“多品種、個性化、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趨勢,在各個層面靈活組織和實施物流作業,盡可能滿足客戶的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的物流需求。同時,由于物流服務需要多個物流主體、不同物流資源要素的分工協作,準時提供物流服務也是國家物流系統協同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考量。
15.輻射性
輻射性是指各種物流要素的集聚對周邊物流經濟產生的輻射和帶動效用。國家物流系統的構建和整體功能、協同程度的增強,使得全國范圍內的物流協同效應和整體效應充分顯現,將對周邊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內的物流經濟發展產生強烈的輻射和帶動效用,進而不斷擴大物流輻射范圍和資源集聚,促使國家物流系統協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