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父母這樣支持我就好了:讓孩子體會到引導、安慰和鼓勵的力量
- (美)克里斯·瑟伯 (美)亨德里·魏辛格
- 6137字
- 2024-10-18 17:15:02
作者說明
你可能會想象,兩個心理學家寫了一本關于父母如何給孩子施加壓力的書,肯定是因為他們需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宣泄一下內心的痛苦,但是我們倆的童年都沒有太大的創傷。你也可能以為我們倆是自大狂,認為我們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做得完美無缺,想要大方地把自己的成功經驗與世人分享。事實絕非如此。就像其他父母一樣,我們犯了不少錯誤,在給孩子施加壓力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因此,本書既不是要做團體治療,也不是要假裝謙虛、實則自夸。相反,本書試圖用正常的眼光看待我們想為子女做到最好的本能,并承認這種照料孩子的本能,可能會讓教養變得不健康。因為有問題的教養會傷害孩子,妨礙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所以這本書探討的必然是很實際的問題。就連書名都很實際,沒有玩弄辭藻。傳統的智慧認為所有壓力都是有害的,而有害的壓力則是故意施加給孩子的。父母需要隨機應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人際關系是復雜的、不斷變化的謎題,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另一個人的行為。為了保持健康快樂的交往,我們通常必須迅速做出調整。
這可能是第一本在開篇就說父母的本能可能出錯,并承認父母會在育兒的過程中瞎編育兒經的書。這聽起來很嚇人,就好像在告訴司機,油門有時會變成剎車一樣。但是無論如何,請不要緊張,因為在剛開始育兒的時候,并沒有太多的路線可以遵循。幸運的是,本書并不是要大發牢騷。相反,我們寫了簡潔明了的14章內容,按照邏輯的先后順序排列,逐步向你介紹教養過程中的8種轉變。這8種轉變與孩子的優異表現和心理健康有著緊密的聯系。我們的引言和結語將各章限定在了社會文化的框架之內。此外,盡管我們明白年輕人是復雜的,并且承認每一段親子關系都有科學未能解釋的謎題,但我們還是以研究為基礎撰寫了這本書。最后要說的是,我們的文字都發自內心,我們努力地在每一頁上真誠地表達心聲,以父母的身份與父母進行交流。
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我們看問題的視角,我們把自己的簡短自傳放在了下面。我們知道,其他父母在不同的背景下會形成不同的視角,因此我們鼓勵所有讀者分享給孩子施加壓力的經歷與不同觀點。
克里斯·瑟伯博士
哈佛大學,1991年畢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1997年畢業
我在緬因州的海邊長大。我是兩個兒子中的老大,從幼兒園到12年級都在南波特蘭的公立學校上學。在我的同學里,民族構成比較單一(大部分是白人,少數是第一代移民),主要是上班族和中產階級。我學的課程在教育質量上高于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既有嚴謹的科學課程,也有專精某一領域的人文學科。我們一家能在美國國內和國外旅行,讓我深感幸運。我弟弟和我也因此加深了對人類、地理、政治、語言、偏見和世界文化的了解。
我的父母(一個是精神科護士,另一個是家庭醫生)都是創業者,他們先是在醫院工作,然后都選擇了私人執業。他們用自己的例子為我在學業和品格方面設立了很高的標準,所以我感到有些壓力,總覺得他們有一種默默的期望,希望我也能像他們一樣。無論我選擇什么體育和藝術活動,父母都很支持,他們經常來觀看我的比賽、運動會和表演。他們通常更重視我的努力,而不是結果,但我喜歡偶爾聽見他們告訴祖父母我在游泳和鋼琴方面有多棒。
在高中時期,我父母離異了。為了應對這種不確定性,我給自己施加了巨大的壓力,要求自己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1986年,我考上了維思大學。當時,許多學生更關心聚會狂歡以及在道德問題上的公開表態,并不太關心學業;還有些學生在暗地里相互競爭,這種情況足以制造出一種陰險殘酷的糟糕氛圍。許多學生有很大的同伴壓力,不得不偽裝出虛假的樣子。1987年,我來到了法國諾曼底,上了卡昂大學,與兩個慷慨的寄宿家庭共處。在獲得法語學位之后,我轉學到了哈佛大學,攻讀心理學學士學位。我覺得哈佛大學的壓力是健康的、有活力的,而且這種壓力背后有一種不言而喻的原因:“這所學校的教師和設施都是一流的,所以學業上的任何不足都是你的責任。”
畢業后,我回到貝爾納普夏令營實習,然后為一位教授做了9個月的研究助理。這位教授在馬薩諸塞大學研究自閉癥。1992年,我搬到西邊,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研究生。我在那里的兒童醫院和區域醫療中心(現在的西雅圖兒童醫院)完成了臨床心理學博士的實習,并且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獲得了為期兩年的康復心理學博士后資格。不久之后,我在貝爾納普夏令營的輔導員工作有了新的發展,我開始與世界各地的夏令營和學校展開教育合作。1999年,我接受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的一份工作,擔任心理學家和教師。那是一所位于新罕布什爾州海邊的一所私立學校。我估計我把心理學導論這門課講了不下30遍,為將近2500名不同的學生做過心理治療,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說自己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是,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我對另一項常見問題的研究——思鄉病。我的思鄉病預防項目讓我登上了CNN電視臺、《今日秀》(Today)、NPR廣播電臺、《瑪莎·斯圖爾特秀》(Martha)、Fox 25新聞臺、CBS電視臺的《今晨新聞》(This Morning)、多倫多的《加拿大早間新聞》(Canada AM)以及上海的《外灘畫報》(The Bund)。該項目還在幾個網站上舉辦。
我的妻子西莫妮達也是我最好的朋友。她在我們相遇的前幾年剛剛從塞爾維亞移民到美國,她是一位化學家、音樂家,也是一位慈愛的母親。我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達查(生于2002年)和小兒子薩瓦(生于2004年),他們在9~12年級期間,先后就讀于埃克塞特公立學校和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我們倆的教養風格相輔相成,西莫妮達為孩子們提供細致的指導,鼓勵他們不懈努力、精益求精;我則為孩子提供更多探索的機會,讓他們參與健康的冒險,增進自信心。就像我的合著者亨德里一樣,西莫妮達和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慈愛地養育孩子,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并理解孩子對我們的教養方式有何感受。
亨德里·魏辛格博士
溫德姆學院,1970年畢業;阿爾弗雷德大學,1972年畢業;堪薩斯大學,1978年畢業
我在紐約長島大頸區長大。我畢業于大頸北高中,我覺得那所中學的競爭極其激烈。我的父母很少管我的作業,但他們曾說:“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有沒有盡全力。”因此,我感受到的來自父母的壓力是間接的,這種壓力還常常讓我感到一絲內疚。盡管如此,與學習比起來,我更關心打棒球和橄欖球,以及觀看這些運動的比賽。事實上,在學術能力測驗(SAT)預考那天,我和父親準備去揚基體育場看一場西點軍校對圣母大學的比賽。去看比賽的路上,我們路過我的高中,父親看到一些學生和父母聚集在校外。他問我發生了什么事,我回答說:“我不知道。”現在回想起來,我父母給我的壓力,似乎就是讓我承擔行為的自然后果,并從中學到重要的人生經驗。可想而知,我的成績一塌糊涂,我不得不上暑期學校,去補習不及格的課程。與此同時,我的朋友都努力學習,進了頂尖的大學。我在449名畢業生里排名409。
與在學校不同的是,我的才智和創造力在家里蓬勃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父母會問開放式的問題,并認真傾聽我的回答。我父親是DC漫畫《超人》(Superman)的編輯,他每晚都會帶漫畫來給我看,我如饑似渴地一讀再讀。早上吃早餐時,他會和我一起討論新劇情的構思。我還記得“如果超人這么做會怎樣”的討論能讓我一整天都積極而有活力,現在想起來依然讓我滿心歡喜。我也會和父親一起看電視,他經常問我:“是什么促使那個角色做出那樣的決定?”“你會怎么改進這個故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你能猜到結局嗎?”多年以后,我發現自己也在和孩子玩著同樣的教育游戲,最后我把這種活動寫成了一篇文章,叫《電視輔導》(“Tutored by Television”),發表于《電視指南》(TV Guide)。
高中畢業后,我上了貝爾納普學院,那里的學生要么不擅長學習,要么長期成績不佳,要么是被其他大學開除的。我則屬于中間這一類。不用說,父母、教授和同齡人給我的壓力微乎其微,直到我上了一位勵志的心理學老師的課為止。然后一切都變了。有生以來第一次,我覺得做一名學生很有意義,而不是讓我覺得厭煩。我記得在高中時期母親曾對我說:“有一天,你會真正對某件事情感興趣,那時你就會有動力了。”她的聲音在我的腦海中出現,帶來了一些健康的壓力,我那時才意識到她多么有先見之明。
后來我轉學去了學風更嚴謹的溫德姆學院,獲得了阿爾弗雷德大學的學校心理學碩士學位,并且在堪薩斯大學讀完了博士學位。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一直以寫書和講情商的實際應用課為樂。我的父母要是知道我的兩本書《高效抗壓行動法:提高抗壓能力,展現最佳自我》(Performing Under Pressure: The Science of Doing Your Best When It Matters Most)和《人無完人:如何建設性地批評,取得積極的結果》(Nobody's Perfect: How to Give Criticism and Get Results)成了《紐約時報》評選的暢銷書,他們一定會感到驕傲。
我喜歡分享有關壓力、績效表現、心理健康方面出人意料的發現,因為我看到,這些發現對于個人與組織的益處。事實上,我曾為世界500強企業、政府機構和專業組織(如年輕總裁組織)提供過咨詢服務、舉辦過研討會。我也曾在一些商學院的高管教育項目和MBA項目中任教,比如在沃頓商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我曾在一些媒體上露過面,包括《奧普拉脫口秀》(Oprah)、《今日秀》(Today)、《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ESPN電視臺以及NPR廣播電臺。我也喜歡教父母、夫妻、公司高管如何給予反饋,如何管理憤怒情緒。與克里斯一樣,我喜歡做父親。我一直在試圖用我父母給予我的鼓勵、自由和無條件的愛來養育我自己的孩子。
寫作方式
我們努力用尊重的語氣,從包容性的視角來寫作本書,并且加入了幽默的元素。(沒有幽默的教養就像吃咸餅干沒有飲料就著一樣,美味很快就會變得干巴巴的,最后變得可怕至極。)如果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支持我們的論斷,我們就會提供注釋。有幾處題外話也很有意思,值得做一些注釋。給特殊的術語下精確定義是很重要的,我們會在書中給出這些定義。為了把話說得更清晰易懂,防止誤解,我們接下來說明我們對常見術語的定義、我們的風格,以及我們是如何呈現案例的。
父母
縱觀全書,我們用“父母”一詞來指代孩子的主要照料者,無論是否有血緣關系。雖然“照料者”可以是任何人,無論是兄弟姐妹、教師、教練、牧師、導師、親戚還是家庭的朋友——他們為孩子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父母”這個詞在各文化中還有另一層意義,即“孕育后代的人”,以及“對孩子的成長負有主要責任的人”。我們所說的“父母”,在基因、政治、種族、民族、性別法律方面都不存在任何假設。盡管許多不同的人(如父母、同伴、教練、教師)、不同的文化環境因素(如媒體、信仰、語言、工作場所)都可能給孩子帶來有害的壓力,但我們在本書中選擇將重點放在父母身上,因為他們對孩子的發展起到無人能及的作用。
焦慮與擔憂
我們會用“焦慮”這個詞來指代不舒服的緊張情緒、對于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的痛苦想法,以及不愉快的生理喚醒(如顫抖、心跳加速、出汗和頭暈)。許多感到焦慮的人都會試圖回避導致痛苦的根源,盡管他們并不總能做到。臨床工作者會將焦慮(anxiety)和擔憂(worry)區分開來。前者是彌散性的,主要是軀體上的(以身體為基礎),而后者是相當具體的,主要是認知上的(以想法為基礎)。因此,學生可能會擔憂他們怎么做拉丁文作業,但也會為自己未來的學業感到焦慮。擔憂比焦慮更輕、更正常,而焦慮會讓人感到無力。
心理負擔與壓力
我們會在第3章深入討論心理負擔(stress)與壓力(pressure)的區別。我們姑且將心理負擔看作任務或情境超出我們對自身應對能力預期時的感覺。相比之下,壓力則是我們在某個重要的結果出現時所感受到的,而這個結果主要取決于我們的表現。例如,體操運動員可能會因為去參加地區性錦標賽時無法在夜間的火車上入睡而感到有心理負擔,但是會因為他們的明星隊長生病不能參賽,導致比賽獲勝的重擔主要落在自己身上而感到有壓力。
“后代”的同義詞
育兒早在幼兒園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但我們的重點在于學齡兒童、青少年和青年——年齡為3~23歲的人。我們會交替使用兒童、孩子、少年和年輕人這樣的詞,以便顧及人群的多樣性,排除偏見。在學術語境下談論年輕人的時候,我們偶爾會使用青少年、青春期的孩子之類的詞來指代12~20歲的人和學生。我們會少量使用具有性別色彩的詞,比如兒子和女兒,但我們沒有任何假設,只是因為匿名案例中的虛構人物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指定角色的生理性別、性別表達、浪漫吸引類型是虛構案例的重要元素,我們選擇添加這些細節。年輕人承受的許多壓力與他們的身份認同無關,但有些壓力則取決于他們的身份認同。
保密
我(克里斯)在波士頓待了3年,在洛杉磯待了4年,在西雅圖待了3年,在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超過23年,并且作為許多學校和夏令營的客座教師近30年之久。在這些年,我有幸能與來自美國50個州和近100個國家的年輕人、父母、工作人員和教師一起工作。我總結了這近40年的不同經歷,為本書編寫了具有真實性的案例。沒錯,這些案例是編寫出來的,而且它們也是有真實性的。盡管如此,我一直通過糅合的方法來保護真實人員的隱私——角色的身份認同與故事細節是由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的故事中提取的元素融合而成的。對于具有真實識別性的內容,我會加入新的群體特征信息。
有時,我會為案例中的角色賦予姓名、國籍、民族和其他特征。我原本可以采用籠統的說法,比如父母、孩子、某種文化,但這樣會讓每個案例都變得乏味、不容易被記住。(我心目中的)事實是,無論是從共同點和差異性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年輕人都是鼓舞人心、令人難忘的。如果我在編寫案例時不重視身份細節,無論是對案例還是對讀者都是不好的。是的,那樣很不好。那些選擇跳過這些作者說明的讀者可能會誤解我,我甘愿冒這樣的風險。感謝你讀到這里。
案例
當你在閱讀我們眾多的案例時,請記住它們是:
1.虛構的,但有真實性。如上文所說,本書中所有的角色和其他組織實體都基于我們的研究和共同臨床經驗的組合。雖然這些內容準確地反映了現實世界的元素,但如果與任何真實人物(無論在世與否)或其他真實組織實體(過去或現在的)有任何雷同,都純屬巧合。所有提及的學校都是指一般性的學校,而不是具體哪家教育機構。我們描述的都是虛構的混合體,結合了我們參觀過的上百所學校的真實特征。
2.有代表性,但不以偏概全。我們在六個大洲都工作過,我們選擇的名稱、場所和其他細節,能夠代表各大洲青少年的許多(而不是全部)方面。我們的角色描寫不是為了用刻板印象來看待真實人物或群體的一個或多個方面。誠然,有的刻板印象有些真實的成分,但我們舉的例子是想說“請想一想這個父母、孩子和環境可能代表了什么”,而不是“這個父母、孩子、環境代表了其他有類似身份的人”。相反,案例不可能代表所有家庭或個人的特點。本書只是一本書,篇幅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有些讀者覺得我們的案例沒有充分地代表他們,我們希望他們能看到,我們的寫作理念忠實地反映了他們的困境。
3.有批判性,但心懷敬意。我們寫的大部分案例都是為了說明有害的壓力,這是本書的主題。因此,我們在描述父母、孩子或者他們之間的關系時,并不總是在贊揚。盡管如此,我們希望讀者能記得我們的初衷:我們試圖通過描述不健康的想法、行為和情緒來說明全世界人民的痛苦和掙扎,而不是為了詆毀任何個人、家庭、群體、國家、種族或機構。作為父母,我們(克里斯和亨德里)也會遇到困難、犯錯,并盡力做到最好。對于每一個同樣努力養育快樂、健康的孩子的個人和組織,我們都心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