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清代散曲

明代后期日趨腐朽的統治,導致了李自成農民軍的大起義和清兵的入關,從而使中國的大地又發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滿族貴族在征服全國的過程中,實行了“血”與“火”的洗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易服剃發”等種種強迫漢人改變傳統習俗的命令,激起了江南人民強烈的反抗。地主階級人士在這一事變中也受到沖擊,因此往往也匯入了民族斗爭的洪流。散曲作家馮夢龍、熊開元、歸莊等都參加過抗清活動。十五歲便束發從軍的夏完淳,雖不以散曲著名,但獄中所作的幾首自敘曲,悲歌慷慨,感人至深。由于他一生志存復國,雖然死于清初,我們還是把他算作明曲的殿軍。另外一些有民族氣節的由明入清的作家,也在散曲中抒發了他們的興亡之感。沈自晉、沈永隆父子的一些作品,記錄了離亂中的生活和感受,寫得蒼涼沉痛。熊開元、歸莊也悲壯激越地歌唱了這天翻地覆的事變。這些是富于時代精神的。散曲至此,又擴大了它的題材與功能。

隨著清朝政權的日趨鞏固,統治者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法,對各族人民加強了思想文化統治。一方面大興文字獄,圍剿反滿思想,消除異己分子;一方面又大力提倡程朱理學,擴大科舉取士制度,除正科外,還有捐納和各種特科,為士子出仕大開方便之門。其結果,是使文壇上脫離現實的形式主義傾向逐步泛濫。而在散曲領域,能反映現實、抨擊時政的作品雖然不能說沒有,像蒲松齡的〔九轉貨郎兒〕、仲振履的《羊城候補曲》等,就屬于這一類。但更多的卻囿于身邊瑣事,以及用來做祝壽、吊唁之類的應酬;藝術上則走上了雕琢的道路。這時期作散曲的,很多都是著名的詩人、詞人,他們或喜南詞,或好北曲;或尚綺麗,或尊騷雅;表現雖各有不同,但大多數不是模仿元代的喬、張,就是效法明代的梁、沈。隨著昆腔的衰落,散曲逐漸脫離音樂而成為徒詩的一種。朱彝尊、厲鶚等人一味崇雅,把作詞的方法帶到散曲中來,使散曲日益喪失亢爽激越的風味,與詩詞無大差別了。當然,如果從詩歌藝術技巧的角度來看,清代中葉的散曲還是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的。其一是使用范圍的進一步擴大,或者說是題材的轉移吧,總之,像題圖、悼亡這樣的內容,元明兩代是很難看到的;贈答之多,大大地超過了前代;而感懷、憑吊、節令、紀游等,也都帶有新的時代的特點。其二是套數創作特盛,而精品又較多。一些成功的套曲,往往抒情與敘事并重,吸收了詩歌長篇歌行的手法,注意氣氛的醞釀,形象的描摹,情事的相生,結構的完整,布局設色的勻稱,聲調音律的婉轉。像吳綺、沈謙、洪昇、孔尚任、徐旭旦、林以寧、趙慶熺等,都是擅長此道的。其三是小令清新倩巧,往往注意捕捉生活小景,給讀者留下雋永的情味。朱彝尊、厲鶚、吳錫麒、王景文等,在這方面比較突出。

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不斷入侵,清朝政府越來越腐朽,中國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逐步變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對人民來說,這是個苦難深重的時代,也是個英勇斗爭的時代。而在知識階層,這時期寫散曲的,大都是偶爾染指,零章碎篇,聊作消遣,然而也不是完全沒有苦難時代的反映。如謝元淮的〔北南呂·一枝花〕《感懷》,就沉痛地訴說了鴉片戰爭時期英殖民主義者攻陷吳淞的悲慘情景;藐廬的〔新萬古愁曲〕,控訴了帝國主義者掠奪殖民地人民的血腥罪行。此外,如揭露鴉片危害的《鴉片詞》、控訴清廷迫害知識分子的《吳三新案雜鈔》等作品,都帶有時代的氣息。可惜這些作品藝術上比較粗糙,特色不多,詩味不濃,終于沒有能夠引起較多讀者的注意。散曲的發展,至此已接近尾聲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林县| 平乐县| 延庆县| 厦门市| 来安县| 南陵县| 福清市| 梁平县| 东台市| 元朗区| 罗田县| 苏尼特右旗| 汾西县| 南溪县| 丹阳市| 赤壁市| 织金县| 杭锦后旗| 临澧县| 准格尔旗| 四川省| 尉犁县| 黔江区| 惠水县| 舒兰市| 卢氏县| 宁南县| 中阳县| 会昌县| 萨嘎县| 宜兰县| 香河县| 抚顺市| 祁门县| 财经| 盐津县| 淳化县| 常州市| 永济市| 阜康市| 北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