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杜仁杰

杜仁杰(1201?—1284?),字仲梁,號止軒;原名之元,字善夫。濟南人。金正大(1224—1231)中隱居內鄉(在今河南)山中。元初屢征不起,謝表中有“惟愿學陸龜蒙,拜賜江湖散人之號”的話,世稱杜散人。他才學宏博,善諧謔。其詩為元好問所稱賞,現存《善夫先生集》一卷,見《元詩選》。散曲僅存小令一首,套數三套,好用通俗口語,寫市井生活。

套數

般涉調·耍孩兒[1] 莊家不識勾欄[2]

〔耍孩兒〕風調雨順民安樂,都不似俺莊家快活。桑蠶五谷十分收,官司無甚差科[3]。當村許下還心愿,來到城中買些紙火[4]。正打當街過[5],見吊個花碌碌紙榜[6],不似那答兒鬧穰穰人多[7]

〔六煞〕見一個人手撐著椽做的門[8],高聲的叫請請,道遲來的滿了無處停坐。說道前截兒院本《調風月》[9],背后幺末敷演《劉耍和》[10]。高聲叫:“趕散易得,難得的裝哈[11]。”

〔五〕要了二百錢放過咱,入得門上個木坡[12],見層層疊疊團坐。抬頭覷是個鐘樓模樣[13],往下覷卻是人旋窩[14]。見幾個婦女向臺兒上坐[15],又不是迎神賽社[16],不住的擂鼓篩鑼。

〔四〕一個女孩兒轉了幾遭,不多時引出一伙。中間里一個央人貨[17],裹著枚皂頭巾,頂門上插一管筆[18],滿臉石灰更著些黑道兒抹[19]。知他待是如何過?渾身上下,則穿領花布直裰[20]

〔三〕念了會詩共詞,說了會賦與歌,無差錯。唇天口地無高下,巧語花言記許多。臨絕末[21],道了低頭撮腳[22],爨罷將幺撥[23]

〔二〕一個妝做張太公,他改做小二哥[24]。行行行說向城中過[25]。見個年少的婦女向簾兒下立,那老子用意鋪謀待取做老婆[26]。教小二哥相說合,但要的豆谷米麥,問甚布絹紗羅[27]

〔一〕教太公往前那不敢往后那,抬左腳不敢抬右腳,翻來復去由他一個[28]。太公心下實焦懆,把一個皮棒槌則一下打做兩半個[29]。我則道腦袋天靈破[30],則道興詞告狀,刬地大笑呵呵[31]

〔尾〕則被一胞尿,爆的我沒奈何[32]。剛捱剛忍更待看些兒個[33],枉被這驢頹笑殺我[34]

這套曲用莊稼漢自述的口吻,寫他進城看戲的所見所聞。不但對演出的海報,工作人員的招徠觀眾,門票的價值,劇場的設備,都有所介紹;而且對戲劇演出的情況,作了特別詳細的描寫。諸如伴奏人員所坐的位置和使用的打擊樂器,正雜劇開演前一段名為“爨”的小演唱,院本《調風月》的表演等等,都繪聲繪色,使人恍同目見。元代戲劇演出的實況,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記錄,是迄今保存的珍貴的戲曲史資料。

從散曲藝術的角度來看,作品使用通俗的口語,模仿莊稼人的聲口、神態,把他們從未見過的勾欄演戲這一新鮮事物,敘述得具體生動。因為這種敘述帶有憨實可笑的成分,所以形成了全曲幽默風趣的風格,讀來饒有興味。看來作者是在“莊家”和“不識”這幾個字上下功夫的:唯其是莊家,所以不識勾欄;唯其不識勾欄,所以敘述起來就有點可笑。這一構思,看來對后來睢景臣創作的《高祖還鄉》有影響。作品對莊稼人的喜劇性描寫,并沒有丑化他的意思;即使是尾聲部分,也還是謔而不虐。


[1] 般涉調·耍孩兒:〔般涉〕是宮調名,〔耍孩兒〕是曲調名。套曲標題慣例,要把該套所用宮調以及首曲的調名寫上。這里的意思就是:這個套數使用〔般涉調〕中的曲調,第一支曲子是〔耍孩兒〕。〔般涉調〕的曲子極少,只在套數中使用,沒有用來作小令的。在套數中使用時,往往是在〔耍孩兒〕或〔哨遍〕等曲調后面加〔煞〕曲。〔煞〕曲可以重復多次,順次稱〔一煞〕、〔二煞〕、〔三煞〕……或逆次稱〔六煞〕、〔五煞〕、〔四煞〕……再加一個尾聲,就結束全套。〔耍孩兒〕的基本句式是:七七、七六、七七、三四四,但變化較多。〔煞〕曲除首三句外,其余句式與〔耍孩兒〕基本相同。

[2] 莊家:猶言莊稼漢,即農民。勾欄:亦作勾肆,宋元時演出戲劇和各種技藝的場所;因用柵欄圍繞,故稱勾欄。

[3] 官司:官府。差科:承當差役和繳納租稅。

[4] 當村:在村中。還心愿:即向神求福,許下心愿,事后要用香燭、食物祀神酬謝,故這位莊稼漢要到城中買紙火。紙火:拜神用的紙錢、香燭等物。

[5] 打:從。當街:街上。

[6] 花碌碌紙榜:指戲劇演出的海報。“花碌碌”有兩層意思:一指紙榜的顏色多樣,一指上面寫滿了字。

[7] 那答兒:那里。鬧穰穰:熱鬧的樣子。

[8] 椽(chuán船):本是屋梁上承瓦片的木條,這里指勾欄門上橫檔。

[9] 院本:金元時以滑稽、歌舞為主的戲劇形式,由末泥、引戲、副凈、副末、裝孤五人組成演出。《調風月》:當時經常演出的一個院本,內容見下面的〔二煞〕和〔一煞〕。風月,指男女愛情之事。

[10] 幺末:即雜劇。劉耍和:金教坊色長(領班之類),他的故事后來被編為雜劇。《錄鬼簿》載高文秀有《黑旋風敷演劉耍和》,今不傳。

[11] “趕散易得”二句:裝哈,何鈔《太平樂府》作裝合,當從,因本套用歌羅韻。又錢霖〔般涉調·哨遍〕曲:“子是個裝呵元亮,豹子浮丘。”疑裝合也即裝呵。趕散與裝合對舉,當系指兩種演出情況,趕散指趕場的散樂,裝合指勾欄里的演出。

[12] 木坡:指觀眾坐的木階梯看臺。

[13] 鐘樓模樣:指戲臺。

[14] 人旋窩:指擁擠的觀眾。

[15] 見幾個婦女向臺兒上坐:當時的戲劇演出,伴奏的女藝人坐在前臺中間靠后的座位(即樂床)上。

[16] 迎神:古代習俗,每逢神誕,用儀仗、鼓樂迎神像出廟,周游街巷,叫迎神。賽社:古代于農事完畢后,以酒食祭祀田神,飲酒作樂,叫賽社。賽,以祭祀報答神恩。社,土地神,田神。

[17] 央人貨:即殃人貨,猶言害人精。這里指副凈。

[18] 頂門上插一管筆:指頭上插著翎毛之類的飾物。

[19] “滿臉石灰”句:指副凈臉上的涂面化妝。黑道兒:黑色的條紋。抹:涂抹。

[20] 則:只。直裰:長袍。

[21] 臨絕末:到了最后,末了。

[22] 道了低頭撮腳:說唱完了低頭收腳。撮,收。

[23] 爨罷將幺撥:爨演完了,緊接著就演雜劇。爨(cuàn竄):宋雜劇、金院本中開頭時的一段小演唱,也叫艷段。《夢粱錄》:“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雜劇,通名兩段。”下面演的《調風月》、《劉耍和》,就是在艷段后演出的兩段正雜劇。幺,即幺末,指雜劇。撥,撥弄,搬演。

[24] 小二哥:元曲中常見的對店伙計一類人的稱呼。

[25] 行行行說:邊走邊說。

[26] 鋪謀:設計。

[27] “但要的豆谷米麥”二句:意說不拘財禮多少,他都可以拿出來。

[28] “教太公往前那不敢往后那”三句:寫小二哥捉弄張太公,肆意地擺布他。那,同“挪”,移動。

[29] 皮棒槌:也叫搕瓜,當日舞臺砌末(道具),槌頭用軟皮包棉絮做成,打時不會痛。

[30] 則道:只說。這里有以為的意思。天靈:頭蓋骨。

[31] 刬地:平白地。這里有反而的意思。

[32] 爆:這里是漲的意思。

[33] 剛捱剛忍更待看些兒個:意說本想勉強忍著尿再看一會兒。剛,勉強。

[34] 枉被這驢頹笑殺我:意為因中途退場,看不到后面精彩的演出,被旁人所笑。一說指劇中人物張太公樣子可笑,亦通。驢頹,驢的雄性生殖器,罵人的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阳市| 定远县| 双柏县| 灵丘县| 那坡县| 扶风县| 聂拉木县| 灯塔市| 莆田市| 清徐县| 博湖县| 贵定县| 黔江区| 鹰潭市| 神池县| 安泽县| 屏东市| 习水县| 麦盖提县| 华容县| 兴文县| 定南县| 井陉县| 美姑县| 连江县| 衡山县| 高碑店市| 抚州市| 江油市| 翼城县| 天柱县| 文安县| 琼海市| 温宿县| 万年县| 博罗县| 弥渡县| 彭州市| 普洱| 江城|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