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
- (清)蘅塘退士選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注析
- 6字
- 2024-10-16 18:17:26
卷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于曲江私第。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喻,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
感遇[1](二首)
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2]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3]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4]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5]
解析
“蘭葉”、“桂華”兩種植物,一為春之首,一為秋之冠。它們能夠在屬于自己的最佳時節,自然地生長,欣欣地吐露茂盛、透明的生之意趣,這便是它們的“此生之意”了。作者如此開篇,便有了一種擬人的感覺:它們稱魁于春秋,默默傾吐生命的芬芳,讓生命中的一切“自爾”而為,隨性地生長,不求得到贊賞,也不為任何功利。此番心意,只為一己之本心而已。但是,誰知道來到山林中的游人,聞到風中蘭、桂的芬芳,非常地喜悅。這一句,悠悠然地化出游人駐足嗅賞花香的場景。林棲之人的喜悅,是對風中之香的真誠嘆賞,是人與花無意中的知己之遇。草木對此,又有如何之感呢?想必是復雜的。在深山中寂寞已久,忽然傳來一聲美麗的嘆息,任是最孤冷的心都是要有所觸動的。然而,當初的本心就如此放棄了么?詩寫到這里,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波瀾:草木的“本心”是充滿堅持的,它們在山林之中自在地生長,外界偶爾的褒揚品評也不能改變它們“自爾”狀態中的“本心”,依舊選擇孤守山林,不求讓人折往顯達處。
其二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6]
可以薦嘉客,[7]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8]此木豈無陰。
解析
在江南,有種植物叫丹橘,它經冬不凋,在寒冷的季節碧綠依舊。這難道是因為地氣很溫暖的緣故么?不是,而是因為它有一顆堅守于歲寒的心。這種美好堅強的植物,可以用來送給那些優秀的朋友。可無奈的是朋友和自己隔得很遠,漫長的路途充滿重重險阻。這么好的植物,在遠方的朋友卻無緣得見。詩中由此生發出一種“無法相遇”的運命之感。可遇而不可求的現實,是無論怎樣地循環往復、探尋掙扎都無法去改變的。一般認為,作者是自比為丹橘,而嘉客就是遠在天門的皇帝。但是,本詩又有一個奇怪的結局,打破了這種惋惜情緒已經具備的平衡感——“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像是在怨責,在不滿,而怨責的對象,仿佛不應該是自己牽掛的嘉客,而是一個愛慕桃李、不肯接受丹橘這種高貴植物的人。這個人會是誰呢?作者沒有說出來。而“此木豈無陰”只是一句微弱而收斂的爭辯,因為凡木皆有陰,與平庸的桃李相比,丹橘本該有更多可為人稱道之處。作者如此爭辯,仿佛他內心并不想贏得這場爭辯,他的內心有許多不敢過分散發的怨氣,有許多不堪言的苦衷。
[1] 感遇:對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觸。
[2] 蘭:指屬蘭科的蘭草或澤蘭。葳蕤:枝葉紛披的樣子。桂華:即桂花。
[3] 自爾:因此,以此。
[4] 聞風:從風中聞到蘭、桂的芬芳香氣。坐:殊,極。程度副詞。
[5] 本心:草木的根干心蕊,借喻本性和本愿。折:采摘。
[6] 豈:難道。反詰詞。歲寒心:耐寒的品性。
[7] 薦:貢獻,呈獻。
[8] 樹:動詞,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