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傷感的荀諶
- 三國:我和丞相的二周目人生
- 三眼貍花貓
- 2121字
- 2024-11-21 11:35:51
張岳打開金手指查看糧倉的火勢。
看勢頭,糧倉已經燒了一半了。
在糧倉附近,還有幾個家長模樣的人,正在亂棍猛抽自己的孩子,如果那真是他們的孩子的話。
“火龍燒倉!”這四個字瞬間出現在張岳心頭。
算了,畢竟自己是這里面的大頭,這群人挑的真是時候。
就在這時,守衛倉庫的司馬,奪過了那群人手中的棍棒,阻止他們繼續行兇。
猜到原因的張岳,沒有再管這件事。
而是順勢看向了北方。
孔明在江水中航行,直奔荊州而來。
他的身邊有一人,身穿一身襲月白長袍,身形略顯清瘦。
面龐白皙,劍眉斜飛入鬢。
鼻挺如峰,頜下蓄著短須。
張岳瞬間認出此人,這是法正。
???
法正?
他怎么在孔明身邊?
孔明怎么會和他在一起?
孔明不是入蜀賣貨,賺取情報去了嗎?
怎么和他搞一起了?
等他回來后,定要仔細詢問一番。
張岳沒有再管這件事,繼續轉動視線,向北看去。
此時劉表亦與家人在共度新春。
他將視線轉向新野,此時劉備與眾人正在賀喜。
而糜夫人正撫摸著自己的小腹。
劉阿斗要提前降臨了嗎?
等等,劉阿斗是甘夫人的孩子,不是糜夫人的孩子。
歷史上沒有這個孩子的記載。
這個孩子不會夭折了吧!
畢竟在古代,尤其是戰亂頻繁的東漢末年,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而劉備也因為征戰,多次遺失自己的妻兒。
甘夫人,糜夫人都不是他的原配夫人。
劉禪也不是他的第一個兒子。
張岳繼續將視線向北看去,只見曹操府內,一片熱鬧的景象。
與之相對應的是許昌皇宮的冷清。
看見漢獻帝劉協,張岳的第一個想法不是感慨他悲慘的遭遇,而是在想如何處理他。
漢獻帝劉協只要還活著,對于稱帝后的劉備,還有未來的劉禪就是一個威脅。
不用想,到時一定會有人跳出來逼劉備退位,還天下于劉協的。
歷史上的劉協是公元234年去世的。
如今年是公元202年。
劉協還有32年的壽命。
按照他的規劃,有丞相的輔佐,歷時32載,足夠拿下天下了。
曹丕稱帝是220年,到時候可以用些手段。
或者干脆,直接設計曹操,讓他提前死,只不過這個有點難。
心中確定規劃后,張岳將視線繼續轉向北方,他要看看袁紹。
這位四世三公之后,曾經的最強諸侯,在今年將會迎來他的落幕。
漢末的天下第一世家,汝南袁氏一族,也將迎來謝幕。
當他看見鄴城滿城白幔的那一刻,他直接驚呆了。
袁紹怎么提前死了?
他不是應該五個月之后,再嘔血而死嗎?
張岳仔細查看靈堂的情況。
他發現一同死的還有袁熙!
意外?這不可能!
袁譚這么狠嗎?
除夕之日,干掉了自己的兩位親人。
這對于他們來說是個好事。
如此一來,曹操一統北方的進程,就被拖慢了很多。
前世有個段子:
袁紹聽許攸早贏,聽田豐晚贏,聽沮授早晚能贏。
如今許攸投靠曹操,袁譚早贏不了了。
田豐被袁紹殺了,袁譚晚贏不了了。
但是沮授還活著,并且他一直支持袁譚繼位。
只要袁譚聽他的,早晚能贏。
突然張岳想到了什么,他立刻站起身來。
但是他又想到了一事,便沒有其他動作。
這時有衙役來報:
“啟稟,太守大人,有頑童將糧倉焚毀了,人已經快被父母打的不行了,您看如何是好。”
張岳此刻眉頭緊鎖,在思考法正的事,便迅速下令道:
“立刻召集所有衙役,帶上水桶和沙土,全力撲滅火勢!”
你帶人回去,把那些父母和孩子分開。
孩童頑劣,乃是父母之過。
讓他們終身為我張家之奴,還債吧。”
衙役領命而去。
這時倉曹掾史起身說道:
“太守,下官請求前往查驗物資。”
張岳立刻阻止他說道:
“你剛來,在這里喝酒就行,這些事情就交給下面人去辦吧。”
這時,張岳已經想到了事情的解決辦法。
張岳來到荀諶身邊說道:
“友若先生,在下剛剛心中默算天下諸侯,發現本初公,已于昨夜過世了。”
張岳說完便對著唐聚說道:
“唐聚,速將此消息飛鴿傳書送往襄陽,告知吾主景升公。”
唐聚點頭應諾,迅速離開此地。
袁紹今年死了,曹操勢必來攻打劉備。
今年無法入蜀了。
至于明年也不好說。
世間萬事就是這樣,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至于曹操攻打劉備的原因,很簡單。
袁譚新立,此時攻打他,北方哀兵勢必萬眾一心,迅速整合到一起,現在打他,就是在幫他。
劉備一定會趁此機會北上夾擊曹操,那樣的話曹操就慘了。
但要是進攻劉備,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袁譚乃是新主,他無力指揮大軍南下,夾擊曹操。
袁譚的第一要務是整合自己的勢力,他們的內部會有一次洗牌。
聽聞此消息的荀諶呆立當場。
良久過后,他望著遠方的天際,心中莫名地泛起一絲惆悵。
他沒有懷疑張岳所言的真實性。
張岳乃是留侯后人,精通道法,觀命一道必是精通。
他說袁本初過世了,那本初兄就真的走了。
如今他已離開袁本初許久,在張岳身邊輔助他管理武陵郡。
他本以為往昔的糾葛都已漸漸淡去,可今日聽聞本初的死訊,那些塵封的往事如潮水般涌來。
想當年,他與袁本初一同謀事。
也曾為他出謀劃策,一心輔佐其成就大業。
他憶起與袁本初共論天下大勢的長夜,那些激昂的話語仿佛還在耳邊回響。
他智計百出,在袁紹帳下之時,曾以其三寸不爛之舌,說動韓馥拱手讓出冀州。
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彼時他深信袁紹乃明主,可共圖天下。
然而,時光流轉,他漸漸看清袁紹的優柔寡斷與猜忌多疑。
那一次次的決策失誤,內部的明爭暗斗,讓荀諶深感失望。
最終,他毅然決然地離開袁紹,隨張正德來到了武陵,在這里隱居了一年多。
此刻,荀諶的眼神中有感慨,有嘆息,還有一絲釋然。
“本初,你終究還是去了。”荀諶喃喃自語。
看著傷感的荀友若,華歆開口安慰道:
“友若,人生如夢,往事如煙,當珍重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