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時光回溯至600多年前,這是一個未被現代文明觸及的凈土,龍州的山林地帶,宛如一位羞澀的少女,披著翠綠的紗衣,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云霧仿佛是大自然最溫柔的筆觸,輕輕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心馳神往的畫卷。

龍州,這座被時光遺忘的珍珠,靜靜地躺在群山的懷抱之中,四季更迭間,春有百花爭艷,夏有綠蔭蔽日,秋來層林盡染,冬至銀裝素裹,每一季都訴說著不同的故事,而其中最引人入勝的,莫過于那座隱匿于翠巒深處的一座古寺――報恩寺。

這座古寺,以其獨特的楠木結構,在歲月的洗禮下更顯莊重與古樸。每當晨曦初照或夕陽西下,漫步于寺內,感受那份超脫塵世的寧靜與和諧。寺內的柏樹、皂角樹、桂花樹,每一株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故事,它們見證了龍州的變遷。

寺門之外,古木參天,藤蔓纏繞,仿佛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戶,每一步踏入,都能感受到一股超脫塵世的寧靜與莊嚴。它不言不語,卻以一種深沉而溫柔的姿態,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秘密與傳說。

報恩寺,顧名思義就是以“報恩”為名修建的寺院。以“報恩”為名修建的寺院在南京、沈陽、蘭州等地也有,但是,惟有龍州這座才真正是皇帝下旨修筑的報恩寺。

報恩寺靜靜地躺在龍州城東面的北山腳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茂密的翠柏林中。這里,群山環抱,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這座寺院鋪設的一道天然屏障,既守護著它的寧靜與莊嚴,又賦予了它無盡的靈秀之氣。

報恩寺背倚巍峨的群山,那連綿不絕的山巒如同忠誠的衛士,歷經風雨而屹立不倒,為寺院增添了幾分堅韌與莊重。而面臨涪江,碧波蕩漾的江水悠悠流淌,仿佛在低語著千年的故事,為報恩寺平添了幾分靈動與柔美。每當晨曦初照或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與寺院內的古木參天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動人心魄的畫卷。

盡管地處偏遠,距離繁華的成都城有305公里之遙,距綿陽市區也有184公里的路程,但報恩寺的魅力卻絲毫未減。反而,這份遠離塵囂的寧靜,讓它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圣地。無論是虔誠的信徒,還是慕名而來的游客,都愿意踏上這段旅程,只為親眼目睹報恩寺的風采,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報恩情懷。

這座寺院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中國明代早期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與青海的瞿曇寺、北京的智化寺等齊名,共同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輝煌與匠心。

這座寺院,是平武土官王璽為感激皇恩浩蕩,于明正統五年至十一年(1440~1446年)間傾心建造的。它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王璽對皇恩的深情回饋,以及明代建筑藝術的璀璨結晶。

報恩寺占地廣闊,約2.5公頃,寺前是一片開闊的廣場,仿佛是為迎接八方來客而特意鋪設的。沿中軸線緩緩步入,依次可見山門、天王殿、正殿、萬佛閣等主體建筑,它們錯落有致,布局嚴謹,展現出一種莊嚴而又不失和諧的美感。

步入報恩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八字琉璃墻,色彩斑斕,熠熠生輝,仿佛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戶。墻前,臺階層層遞進,引領著人們一步步走向神圣。臺階兩側,狻猊威嚴矗立,它們目光如炬,守護著這片凈土,也守護著每一個虔誠的心靈。

穿過琉璃墻,來到寺前廣場,一座經幢靜靜佇立,其上鐫刻著古老的經文,隨風輕輕搖曳,發出低沉而悠長的回響,仿佛在低語著千年的故事。

第一院落,從山門起始,至天王殿而終。山門巍峨,位于中軸線的前端,是報恩寺的正門,也是通往佛國凈土的必經之路。山門兩側,三橋相連,寓意著通往智慧與解脫的三條道路。北側的鐘樓,古樸莊重,重檐歇山頂,灰色琉璃筒瓦覆蓋,每當晨鐘暮鼓響起,便能洗凈塵世的煩惱,喚醒內心的寧靜。

天王殿內,佛像莊嚴,護法天神威武。殿外,近一米高的臺基,更顯其莊嚴神圣。而大悲殿與華嚴藏,則分別位于二進院落的兩側,兩者建筑形制相同,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盡顯古樸之美。大悲殿內,千手觀音立像高達九米,慈悲莊嚴,兩側協侍侍立,壁塑生動,令人嘆為觀止。華嚴藏內,轉輪經藏緩緩轉動,誦經聲不絕于耳,四根金柱上的泥塑蟠龍,栩栩如生,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遨游九天。

正殿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覆蓋,更顯其雄偉壯觀。殿內佛像莊嚴,金碧輝煌,信徒們在此虔誠禮拜,祈求平安與福祉。

御碑亭、南北長廊、萬佛閣……報恩寺的每一處建筑,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湛的建筑技藝。萬佛閣作為中軸線的末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兩層三重檐歇山式屋頂,更是將報恩寺的建筑之美推向了極致。閣內佛像眾多,每一尊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訴說著不同的故事與傳說。

報恩寺,這座歷經滄桑的古老寺院,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了平武乃至四川地區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是信徒們祈求心靈慰藉的圣地,更是人們領略古代建筑藝術之美的絕佳去處。在這里,人們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邃,也可以找到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大雄寶殿,作為寺廟的核心,其莊嚴與宏偉自不必說,而分設于兩側的大悲閣與華嚴藏,更是增添了幾分神秘與神圣。

大悲閣,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無盡的慈悲與救贖。步入閣內,一股淡淡的檀香與金光交織的氣息撲面而來,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心生敬畏。正中央,一尊高達九米的千手觀音像巍然屹立,仿佛自遠古走來,帶著無盡的智慧與慈悲,靜靜地守望著這片土地。

這尊千手觀音像,是整根金絲楠木的杰作,匠人的心血與虔誠都凝聚在這細膩的雕刻之中。觀音像全身貼金,熠熠生輝,寶冠璀璨奪目,輕紗隨風輕舞,赤足踏于仰覆蓮花寶座之上,體態柔美而高大,宛如天人下凡,令人心生敬仰。

最為奇特的是觀音的一頭四面與身后的千手。一頭四面,象征著觀音菩薩的廣大智慧與無邊慈悲,能夠洞察世間萬物,普度眾生。而身后的千手,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每只手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圓睜的慧眼仿佛能洞察人心,手中的法器更是種類繁多,日、月、凈瓶、寶鏡、寶印、數珠、蓮花、金剛杵……無一不彰顯著觀音菩薩解救苦難眾生的偉大愿力。

這些手,前后參差,左右環繞,上下交錯,宛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又似一片璀璨的星空,互不遮掩,卻又和諧共生。它們懸空排成十五層圓弧,每一層都代表著不同的境界與智慧,引領著信徒們走向心靈的彼岸。

每當晨曦初照或夕陽西下之時,金色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這尊千手觀音像上,更添幾分神圣與莊嚴。信徒們紛紛前來,或頂禮膜拜,或閉目祈愿,希望能在觀音菩薩的慈悲庇佑下,獲得內心的寧靜與解脫。

歲月悠悠,大悲閣與千手觀音像見證了無數人的悲歡離合與信仰之旅。它們不僅是報恩寺的瑰寶,更是無數人心中的精神支柱與信仰燈塔。在這里,每個人都能找到心靈的慰藉與力量,繼續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

而寺內最為人稱道的,莫過于那座位于華嚴藏正中的轉輪經藏,它不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更是古代工匠智慧與藝術的巔峰之作。

轉輪經藏,一座由珍貴金絲楠木精心雕琢而成的塔形器,矗立于大殿之中,散發著淡淡的木香,歷經歲月洗禮,依舊熠熠生輝。它的設計巧妙絕倫,中心豎立著一根粗壯的立軸,如同佛教中的宇宙之軸,連接著天與地,象征著無盡的因果輪回。立軸上下兩端,一端巧妙地套入殿梁之中,穩固而莊嚴;另一端則穩穩立于圓形地坑中央的鑄鐵砧上,歷經風雨,依舊能夠平滑自如地左右旋轉,仿佛時間的齒輪,在無聲中訴說著過往與未來。

轉經藏的八角形框架,由橫豎交錯的木枋通過卯榫結構緊密相連,構成了一個既穩固又美觀的整體。框架外,覆蓋著細膩的木板,每一塊都經過精心挑選與打磨,光滑如鏡,映射出周圍環境的靜謐與祥和。框架之上,巧妙地設置了柱子、平座、屋檐、副階以及精致的欄桿,這些元素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一個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建筑群體。

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些嵌造于框架之上的天宮樓閣。這些樓閣雖小,卻五臟俱全,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藝與對美的極致追求。樓閣之間,龍鳳盤旋,花草爭艷,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躍然眼前,仿佛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夢幻般的仙境。

轉經藏內,還安置著眾多佛像與經典。這些佛像或坐或立,或慈眉善目,或威嚴莊重,每一尊都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內涵與信仰力量。經典則整齊地排列于架上,等待著有緣人的翻閱與領悟。金絲楠木的材質,不僅賦予了轉經藏防腐防蛀的特性,更使其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完整保存,成為了中國為數不多的幾處轉輪藏中最為精美、最為完整的一座。

每當晨曦初照或夕陽西下之時,報恩寺內便會傳來低沉而悠揚的誦經聲。僧侶們圍繞著轉輪經藏緩緩轉動立軸,每轉一圈都仿佛在祈愿著世間的和平與安寧。而轉輪經藏也在這一圈又一圈的轉動中,見證著歲月的更迭與佛教信仰的傳承。它如同一座時間的燈塔,照亮著人們前行的道路,引領著他們走向心靈的彼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州市| 剑河县| 松桃| 浏阳市| 安化县| 龙海市| 睢宁县| 定边县| 罗山县| 桃园县| 丘北县| 汤原县| 西吉县| 石首市| 扎兰屯市| 和林格尔县| 泽州县| 宜宾县| 霍邱县| 宾阳县| 长阳| 枞阳县| 河池市| 景泰县| 江华| 山西省| 大化| 高淳县| 灵山县| 榕江县| 荥经县| 江北区| 庄浪县| 库车县| 永年县| 阳原县| 忻州市| 扎鲁特旗| 凤阳县| 通江县|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