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高超的醫生,順利地重新打開了舊時的手術切口,成功地將受損的脊髓神經暴露于視野之下。
“準備注入修復液。”許寧通過麥克風向醫生發出指令。
隨著針管的緩緩推進,瘡口處瞬間布滿了細胞納米物質。
“啟動分子橋引導系統,對準瘡口位置進行照射!”
許寧再次發出指令,標志著實驗進入了最為關鍵的階段。
分子橋其實肉眼不可見,那淡淡的的藍色光束故意添加,是為了讓人更好的確認分子橋照射的范圍。
隨著柔和的光束照射,朱國民的脊髓神經和剛剛切開的傷口,正肉眼可見的愈合。
短短不到二十秒,傷口便完全消失,除了膚色的細微差異外,幾乎難以察覺那里曾有過傷痕。
接下來,便是等待麻醉效果消退,以確認神經的恢復情況。
雖然手術后半小時,朱國民就醒了,可人還是迷迷糊糊的。
徹底清醒,已經是半天過后。
他驚喜的發現,隨著自己越來越清醒,他逐漸的可以感覺到四肢和軀干。
更令人振奮的是,他能夠輕微地控制手指的活動了。
醫生立刻為朱國民做了檢查,確認了他的神經已經修復。
只不過,修復到什么效果,還需待其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后方能揭曉。
畢竟,長期的臥床已導致朱國民的肌肉和神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萎縮,需要通過不懈的復健來逐步改善。
醫生的復查結果,讓朱國民看到了希望,一個大老爺們激動得熱淚盈眶,哽咽難言。
醫生能感受到他的痛苦,溫言勸慰道:“別哭了,好好的養好精神,接下來的復健,可是非常艱難,做好心理準備。想要恢復,就一定要堅持住!”
“嗯……我……知道……了……謝謝……醫生……”
“行了,你就別說話。好好的休息,我一會再來看你。”
隨著臨床實驗志愿者越來越多,許寧也沒時間到觀察室監視。
他和生物專業的研究員加班加點的培養修復液,還是趕不上患者增加的速度。
許寧果斷向軍區醫院發出求助,希望能夠調派專業人員前來支援。
于是,病理科的人被抽調過來,總算是緩解了許寧他們的壓力,使得修復液的培養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接受治療的患者數量不斷攀升,復健室內也迎來了首批進行康復訓練的患者。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朱國民。
他已經成功摘除了呼吸機,實現了自主呼吸。
此刻,他正忍受著全身肌肉因長期萎縮而帶來的酸麻感,在醫護人員和器械的輔助下,進行著艱苦的肢體復健訓練。
盡管過程痛苦不堪,但每一點進步都讓他倍感喜悅,他咬緊牙關,堅持著,因為康復的曙光已近在眼前。
朱國民的堅韌與努力,不僅為自己帶來了希望,也深深鼓舞了其他患者。
原來臨床試驗不是來“送死”,而是真的有效果。
這份信念激發了他們內心的希望之火,使他們不再消沉,而是積極遵循醫囑,努力調養身體,以期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自項目啟動以來,整個實驗過程均未出現明顯的后遺癥現象,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均穩步邁向康復之路,只是恢復程度因人而異。
看到報告,許寧強壓下心中的想法,現在看似成功,但不到最后誰也不敢保證。
還是等實驗結束,再把梅梅她們接過來。
還有許云,她并不是天生失聲,而是小時候被拐,在人販子那感染了細菌。
以人販子的道德也不可能會帶她去治療,等到被解救時,聲帶已經被損壞,無法發聲,這剛好也在修復儀的治療范圍內。
之前雖然安排許云作為許寧的助理,可許云還在上學,這段時間回了學校,做完畢設差不多就可以畢業回家,剛好能趕上實驗結束。
想到這,許寧的心里美滋滋,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發展。
經過數月的艱苦復健,朱國民奇跡般地借助拐杖重新站了起來,甚至能進行基本日常活動,這對于曾經被醫生宣判“終身癱瘓”的他來說,無疑是生命的奇跡。
不需要別人的宣揚,現在能走的朱國民,親自到病房里,給每一個同病相憐的患者打氣。
面對醫生的勸誡,要他多休息,他笑言這也是一種復健方式,無論是站立還是走訪病房,都是腿部力量的鍛煉,說的醫生啞口無言。
不過,對于他的行為,醫生都為他豎起大拇指。
實驗報告每月如期匯總,分發給三部、中科院及上京醫科大學。
他們又湊一起碰了一個頭,經過深入討論與評估,覺得可以結束實驗了。
手中的報告,已經證明了許寧的‘發明’真實有效,不需要繼續浪費時間去實驗。
應該投入大規模應用,許寧可以繼續完善技術,或者搞他的新發明去。
做了決定那就行動,他們沒敢讓許寧遠赴上京,而是親自來到了延城。
不過,這次來的不是三部,而是白院士帶著衛生部、醫保中心、商務部的代表。
會議室里,許寧狐疑的看著他們,不知道這些部門來找他是干嘛。
白院士率先開口,為他解惑:“許寧,你的研究成果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不僅為醫學界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更為無數患者點亮了生命的希望。今天,我們代表國家相關部門,來與你商討一個修復儀的未來發展。”
許寧有些明了,他坐直了身子,認真傾聽。
“經過多輪討論與評估,我們認為你的神經修復技術已經達到了可以大規模推廣應用的標準。
這項技術不僅能夠極大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還將為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因此,我們決定正式將這項技術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并啟動全國范圍內的推廣計劃。”
許寧略作沉吟,語氣中帶著一絲不確定:“你們是想來購買我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