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打造高僧人設
- 西游:貧僧念經就變強
- 明明的星
- 2043字
- 2024-10-02 22:50:37
用那位智奘老禪師的原話來說,
他倒是:
“向佛之心日久,盼見我佛,如饑似渴,若干涸之盼甘霖。可怎奈,老衲早已腐朽年邁,腿腳不便,恐有埋骨他鄉之憂,縱然有心西去,卻是心有余而力不逮,怕是難當大任。”
“似此等千年難逢之幸事,榮耀百倍,亦足可青史留名,老衲自當禮讓賢德,將此良機,讓與小檀越這般青年才俊。”
以上文言文,有些不太容易理解。
陳袆便試著翻譯了一下,大致是這么個意思:
“我老啦,老胳膊老腿的都不靈便了,折騰不起了呀;弄不好我再死在半路上,連特么個收尸的人都沒有;像取經這種好事兒,還是應該留給你們年輕人哪;你們年輕,抗造,耐操,說不定還真能取到真經呢。”
“年輕人,你可以的,我很看好你喲。”
“加油,你行的,剛把帶!”
總之,理由很充足。
餅畫得很大,也很有誘惑力。
語言中的鼓動性也很強。
聽了很讓人心潮澎湃。
至于慧通大和尚,人家給出的理由也很直接、很有道理、十分站得住腳,甚至可以說是很充分的:
“你看看,似我這般頭腦,可否抵達的了靈山么?”
呃——
陳袆不禁愕然。
他細觀此僧愣頭愣腦的模樣,與不上不下的智商,應該是連走到大唐邊陲,都已是難若登天了啊!
愣頭青的確是干啥都讓人不太看好哇。
眼看著,官府所給的限期將近,步步緊逼,若是再不有所作為,后果勢必非常嚴重。極端無奈之下,這師徒兩人,便只能照貓畫虎,向其他寺院看齊,也從大街上隨便“捉”個人來充數了。
可即便是到大街上“捉人”,他們師徒倆也是后知后覺的。
現如今,大街之上的正經人已然捉無可捉了。
他們便只能去捉,像陳袆這樣,剛剛從城外逃難而來的乞丐了。
因為只有他們,初到長安,并不了解其中的情況,卻還敢在大街上肆無忌憚地到處亂逛。
吃著慧通大和尚端來的一大盤蜜餞果脯,陳袆不自覺地點了點頭:“嗯,那老和尚果然沒說假話,剃度之后,還真有好果子給我吃呢。唐朝的蜜餞工藝,已然如此成熟了嗎?”
倒不是智奘老禪師和慧通大和尚對他慷慨大方。
實在是,因為陳袆揚言:若是不趕緊將長安城中最好的果子買給他吃,他非但不去西天取經,還會在廟中直接絕食而死,反而要讓他們寺院惹上一樁人命官司。
那兩個倒霉的和尚被逼無奈,在好吃好喝好招待之后,還只能心痛地花大價錢給陳袆弄零嘴吃。陳袆每吃一口蜜餞果脯,那智奘老禪師和慧通大和尚看得心肝都疼。
而一旦有了好吃的,陳袆的想法和說法,自然而然也就跟著轉變了哇。
陳袆發誓:
自己其實還是很能理解智奘老禪師和慧通大和尚的。
取經這種事,如果是放在自己身上,那他也是鐵定不愿意去的。
身為長安城土著,在大唐京都還是有房有地,有產有業的,又有著許多信眾的供奉,無需自己耕種,也能一生衣食無憂,財務自由,誰特么愿意拋家舍業、遠程出差呀?!
取經這件事兒,說起來似乎很高大上,看起來好像是個大項目。
可沒有基本薪資,沒有五險一金,也不包食宿,沒有節假日,周末也滅有雙休;
往后十幾年的寒來暑往,連特么高溫補貼和取暖費也都沒有;
只有皇榜上和菩薩口中所畫的那一個大大的圓餅,還需要自己一路上依靠沿途要飯,走上個十萬八千里之遙,隨時都要面臨被妖怪吃掉的風險。
如此待遇,
傻子都知道應該怎么選的好吧。
“所以,現如今,我卻是一不小心,便成了那其中的一個傻子了唄?!”
一邊不停地吃著果脯蜜餞,陳袆一邊盤算著,自己應該怎么繼續薅花生寺里的羊毛,一邊回想著方才在大雄寶殿之上,那位智奘老禪師不由分說,趕緊著急忙慌地給自己剃度,并為他傾力打造高僧人設的事兒。
哦,對了。
陳袆想起來了。
自己如今這個身份,恐怕不能再管他叫“智奘老禪師”了,就連這稱呼,也要跟著變了啊!
不得不說,智奘禪師是人老成精。
人家早就為陳袆想好了“打造人設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先將陳袆綁來強行剃度,好讓他既跑不了和尚、也跑不出廟。
這其中所含的道理,也十分簡單:“只要你小子從頭到腳,已經展現得是個和尚了,至于你的靈魂是不是,心里想不想成為和尚,都已然不太重要了,也沒人再去關心追問了。”
而只要你陳袆形象上、頭型上已經是和尚了。
你要說自己不是,別人也不會信!
須知,這世上的大多數人,乃是只看重表面、不注重內在,只關心自身、不關心他人的。
誰會在意你究竟是不是和尚,又是那家寺廟的和尚?
當然,要想將陳袆和尚的身份做得更為瓷實。
其身份憑證,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而這,也就體現出,陳袆那乞丐背景的便利來了。
要知道,他陳袆,并非是長安本地土生土長的乞丐;又沒人知曉,他究竟是從哪兒一路要飯而來的;沿途根本不可能有人,去用心關注他所留下的痕跡;那他陳袆的故事,便很容易編撰了哇。
“有了這本小冊子,從此以后,我可就是真的和尚了。”
等到把口中的果脯咽下,端起廟里的粗瓷大碗,又喝了一大口熱水之后,陳袆便隨手拿起慧通大和尚送過來的度牒。
度牒,在唐朝也稱祠部牒,是以綾素錦素鈿軸,記載著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以及官署關系者的連署等。乃是專屬于僧尼的身份憑證,極為重要。
有此憑據,方可享受寺院供奉,免除官府徭役。
倘若他日云游四方之時,亦可憑此在全國各處寺院掛單。
陳袆見那度牒所記,甚是清楚明白。
無論如何看,都不像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