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伯溫說
- 家父藍玉
- w三紀
- 3346字
- 2024-09-29 16:30:11
劉伯溫與宋濂碰面。
后者并沒有多少意外,“看來楊憲之死,把劉兄都給驚動了。”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劉伯溫輕嘆,“說實話,楊憲之死,在我意料之外,卻也在意料之中。”
宋濂手持書籍,“陛下此舉一為安撫淮西武將,二為敲山震虎,這下劉兄想辭官歸隱,怕是更難嘍。”
劉伯溫笑了笑,并未回話。
宋濂道:“劉兄此次前來,是為求心安?”
他覺得,楊憲也算劉伯溫的半個學生,如今楊憲犯錯,朱元璋遷怒于劉伯溫也屬正常。
所以,劉伯溫擔心。
不過,他卻小瞧劉伯溫了。
宋濂能看到的,劉伯溫自然也能看到,甚至比前者看的更遠。
“心安?”
劉伯溫自己倒了一杯茶,喝了一口,“自陛下化龍,我等凡夫俗子,沒人可以做到真正的心安。既如此,又何必強求心安?”
宋濂皺了皺眉,沉思不語。
劉伯溫道:“此次來見宋兄,只是想在歸隱前看看故人,此行一別,怕是再難相見。”
宋濂問:“劉兄覺得陛下會讓你歸隱?”
劉伯溫笑道:“回青田老家是不太可能了,但在應天府,陛下應該會同意的。”
“大隱隱于市,劉兄豁達。”
宋濂表情復雜。
“人這一生,沒人能做到真正的豁達。”
劉伯溫放下茶杯,問道:“你對藍玉的兒子,是什么看法?”
宋濂一怔。
他沒想到劉伯溫會突然把話題扯到藍慎行身上。
腦中閃過后者的身影以及這段時間后者的表現,宋濂說出了自己的評價,“還算聰慧,但與眾皇子相比,倒是顯得他泯于眾人了。”
劉伯溫笑而不語。
如果時間倒退個十幾年,他可能會跟宋濂說一句‘宋兄,你老了’。
但如今,他不會說。
“我見那孩子的第一眼起,便覺得有眼緣。如今我歸隱于應天府,也算閑來無事,宋兄應該不會介意,讓那孩子去陪我一段時間吧?”
“劉兄的意思是,要親自教導他?”
宋濂有些意外,“難不成劉兄在他身上,看到了我未看到的東西?”
“宋兄多慮了。”
劉伯溫擺手道:“他如宋兄所言那般,很普通。但自楊憲的事情發生后,我更喜歡平庸的璞玉。”
宋濂笑了笑,“晚年有個學生陪著說說話,也算一大幸事了。不過此事我做不了主,他是受陛下口諭到文華殿的,劉兄還需向陛下請示。”
劉伯溫放下茶杯,起身,“反正也要去陛下那里走一趟,順嘴的事。”
宋濂沒有接話。
他覺得劉伯溫之所以選擇當藍慎行的先生,只是為了更好的讓朱元璋同意他歸隱。
畢竟就算在應天府歸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兩人互禮。
劉伯溫離開了文華殿。
……
藍慎行以及朱棣等人在玩著撲克。
“二哥二哥,青田先生出來了。”
‘斥候’朱楨跑了過來。
朱棣牌本來就不好,立即將牌扔進牌堆,然后又將眾人手中的牌搶過,用絲綢布裹好。
“我……”
藍慎行想罵娘。
這次玩的是詐金花,他的牌很好啊,豹子啊!
劉伯溫走了過來。
“青田先生。”
眾人起身。
劉伯溫目光落在藍慎行身上,“你可愿隨我讀書?”
“不愿。”
藍慎行搖頭。
“為何?”
劉伯溫有些詫異。
要知道當初朱元璋讓他教皇子,他都給婉拒了的。
如今,他主動收學生,學生竟然還不愿意。
“回青田先生話,我已經習慣與諸位殿下待在一起,不舍得分離。”
開玩笑。
當你的學生?到時候被胡惟庸一起毒死嗎?
當然。
自己是藍玉的兒子,胡惟庸倒不至于對他下手,但他也不想牽扯到這一檔子事里。
最重要的是。
自己去了劉伯溫那,以后還怎么賺錢?
劉伯溫道:“文華殿二十日,我那邊十日,如何?”
藍慎行沉思不語。
“來。”
劉伯溫將藍慎行拉到一旁,壓低聲音,“只要你去我那,宋兄這里我會支會一聲,之后你來文華殿,就權當打發時間。”
話語落下,藍慎行雙眼一亮。
因為文華殿這邊的課程實在太無聊了。
這段時間讀四書五經,他都快抑郁了,但還不能不讀。
因為提問答不上來的話,宋濂手中那戒方也不是擺設。
藍慎行輕聲問道:“青田先生,那是不是說,以后我來文華殿,只需練字就行?”
劉伯溫笑著應道:“你發呆都行。”
“學生,見過先生。”
藍慎行面色一正,行師禮。
“在這等我,我去跟陛下說一聲。”
“啊?您還沒跟陛下說啊?”
藍慎行一怔。
“陛下會同意的。”
劉伯溫說完,便轉身朝前方走去。
藍慎行望著劉伯溫的背影,眉頭微挑,“這么有自信?”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給他下了死命令,每日按時到文華殿讀書以及去演武場練武的。
……
奉天殿。
“伯溫你怎么來了?身上的病好了?”
盡管有著太監的通報,但朱元璋在看到劉伯溫后,依舊作出一副驚訝的樣子。
“臣,見過陛下。”
劉伯溫行禮。
朱元璋無視劉伯溫,看向一旁的朱標,“標兒啊,這楊憲給咱留下這么多爛攤子,這可咋辦?也不知道是誰教出來的學生,這么會給咱添堵。”
朱標笑而不語。
“……”
劉伯溫有些無奈。
你有事就說事,怎么還陰陽人呢?
朱元璋猛地一拍大腿,“咱想起來了,這楊憲好像是伯溫的半個學生吧?
你看看咱,給忘了!
伯溫啊,咱不是故意的,你別往心里去啊。
你咋還跪著呢?
你這體弱多病的,趕緊起來,趕緊起來……
標兒,還愣著干嘛呢?還不去把伯溫給扶起來?”
“……”
劉伯溫臉上的苦笑更甚,忙起身行禮,“臣不敢勞煩太子殿下,臣雖體弱,但基本的禮儀還是可以完成的。”
“賜座,賜座。”
朱元璋揮手,一旁的太監將小凳子放在劉伯溫身后。
“謝陛下賜座。”
劉伯溫入座。
朱元璋明知故問,“伯溫啊,你找咱有什么事嗎?”
劉伯溫剛想回話,但不等他開口的,朱元璋道:“你放心啊,楊憲的事情咱不會怪罪你的。”
“……”
劉伯溫此時,跟吃了蒼蠅一樣難受,“臣已年邁,想辭官歸隱,還往陛下恩準。”
朱元璋聽聞此言,面色鐵青。
感情自己方才的敲打,都白說了是吧?
如果是其他人,或者是淮西武將,他們聽不懂很正常。
但你劉伯溫,應該不至于聽不懂吧?
這是說你在聽懂后,依舊跟咱對著干?
“哦,辭官啊。”
朱元璋聲音低沉。
那陰沉的臉色,讓一旁的太監冷汗直流。
劉伯溫道:“陛下曾答應過臣,會讓臣歸隱。”
“嗯,咱答應過你。”
朱元璋點頭,眼神卻愈加不滿。
“君無戲言,臣知道陛下是不會食言的,但臣不想離陛下太遠。
故此,臣請陛下恩準臣于應天歸隱。這樣的話,就算臣想念陛下,也方便一些。”
隨著這句話落下,朱元璋面色稍緩。
此時他才注意到劉伯溫方才說的不是辭官歸鄉,而是辭官歸隱。
辭官歸鄉?
不行。
但辭官后在應天府歸隱,倒不是不能商量。
“伯溫啊,咱也舍不得你啊,你也知道,中書省一大攤子事等著處理呢,咱忙不過來……”
朱元璋語氣溫和了不少。
劉伯溫直言道:“臣也想為陛下分憂,但臣的身體確實是撐不住了。
不過臣在前往文華殿時,遇到一子,頗為投緣。
臣歸隱后也缺少說話的人,如果可以的話,臣希望陛下能恩準他每月抽十日時間,陪臣說說話,解解悶。”
“那讓伯溫感覺投緣的人,是誰?”
劉伯溫會缺少說話的人?
這明顯不可能。
畢竟劉伯溫又不是沒兒子。
不過他既然這么說了,而且還愿意親自教導大明二代,那朱元璋也不介意松松手。
“藍慎行。”
劉伯溫清楚,這就是一場談判。
只要能讓朱元璋滿意,那就一切好說。
“為何選他呢?”
話談到這一步,也沒必要藏著掖著了。
劉伯溫委婉道:“為太子殿下分憂。”
“時光不饒人……”
朱元璋故作不舍,道:“伯溫啊,咱看你確實是老了。
咱也不忍你繼續勞累,辭官后,好好養生吧。
如果有什么缺的東西,就讓慎行跟標兒說一聲,標兒會處理好的。”
“臣,叩謝陛下。”
劉伯溫行禮后,離開了奉天殿。
朱標輕聲道:“父皇準備何時動用藍玉?”
“不急,再觀察觀察。”
朱元璋面色復雜。
他對常遇春的喜愛更甚于徐達。
正所謂愛屋及烏,所以從他個人的角度出發,他還是希望由常茂來子承父業的。
……
隨著劉伯溫和朱元璋達成‘協議’。
藍慎行也搖身一變,成為了劉伯溫的學生。
每月的前十日,去劉伯溫那。
后二十日,去文華殿、演武場。
不得不說,劉伯溫是個極具人格魅力的人。
首先是他的教學方式。
如果說宋濂的方式在藍慎行眼里看來很古板,那么劉伯溫的方式就新鮮多了。
他從不讓藍慎行去讀什么四書五經,而是通過口述教學的方式讓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嗯,方式藍慎行挺喜歡。
但慢慢的,就感覺不對了。
劉伯溫總是有意無意的向他灌輸忠君思想。
“你可有什么疑惑?”
時間一久,劉伯溫察覺到了藍慎行的異樣。
“先生,學生有一事不解。”
“何事?”
“首先,我認為忠君是對的。”
藍慎行自保意識還是很強的,但緊接著話鋒一轉,“可是先生,您之前不也是北元的官員嗎?”
“……”
劉伯溫啞口無言。
……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
對于藍慎行來說。
他的字,越練越好。
金豆豆越來越多。
文,不能說是出類拔萃,但用劉伯溫的話來講,也算合格了。
武,雖稱不上樣樣精通,但在大明二代中,也算罕有敵手了。
時光飛逝。
眨眼間,五年光陰已過。
故事。
也正式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