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大學生就業指導教程
  • 查廣云 高積學主編
  • 4354字
  • 2024-09-26 14:02:50

一 當前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多種多樣,總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畢業生人數持續走高

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狀態。自從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每年的高校畢業人數都在不斷增加,200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100萬,而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突破千萬,達1076萬人,再創新高(表2-1)。與大規模的畢業生人數息息相關的是就業情況。2013年,因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99萬,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此后,由于畢業生人數的持續增加,每年的就業季都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

表2-1 2013—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

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為1237萬,占全國需求的10.19%,求職申請人數為896萬,占全國共計求職人數的10.56%;與2019年第四季度相比,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有所下降,而求職申請人數不減反增;與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同比下降16.77%,而求職人數增加了69.82%。

(二)大學生就業準備不足

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要轉折點,既是大學生離開校園走向社會、認知社會的第一步,又是大學生完成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角色轉變的關鍵階段。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作為就業主體的大學生要想在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思維認知和能力儲備是關鍵。然而,部分大學生缺乏對就業形勢的準確判斷和把握,個人定位模糊,就業期望不切實際,存在就業觀念有偏差、就業能力不匹配等現象。

第一,大學生就業觀念與市場實際需求存在偏差。就業觀的改變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關鍵。在求職就業的道路上,大學生“眼高手低”的現象,根源于其自身未能實現思維的轉變,就業觀念與市場需求存在差距,對“個人能做什么”和“市場需要什么”缺乏深入思考,表現出就業的功利化傾向和從眾心理。部分大學生的“鐵飯碗”觀念根深蒂固,偏向在工作穩定的體制內就業,盲目追求進國有單位、考取公務員,出現了專門的“考碗族”。部分大學生消極等待,面對就業難的現實消極悲觀、自甘落后,長期無所事事,造成個人自信心、進取心、意志力消磨殆盡,出現了“啃老族”。部分大學生囿于職業等級觀念,將職業崗位分為高低貴賤、三六九等,片面追求光鮮亮麗的體面工作而輕視基層崗位上的勞動,出現了“懈怠就業族”。部分大學生秉持剛性就業觀念,期望“終身一次就業”,崗位選擇、職業追求過于理想化,一旦無法找到符合其主觀設定的心儀工作,寧可“有業不就”。

第二,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崗位實際需求不相匹配。能力素質是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大學生個人能力與崗位需求的匹配度越高,成功就業、高質量就業的概率也就越大。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專業能力不適應工作需求、創新能力跟不上行業發展和缺乏求職能力和技巧。扎實的專業能力是大學生立足職場的基石。然而,學校知識教育和專業能力培養往往具有滯后性,大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也相對較差,與工作實踐需求不匹配。高職院校學制一般為3年,在校學習2年,社會實習1年。學生在校期間實踐時間較短。一些院校盲目地追求社會時尚,設置相關專業,但是其本身教育教學能力有限,難以培養出高素質人才,使得畢業生僅僅能夠達到入門級水平,難以滿足社會高端技術層次崗位的需要。

(三)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逐漸向著深層次、多元化結構方向發展,各產業之間開始進行優化升級和調整,并已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第三產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正在朝著工業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最缺乏的是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企業逐漸放寬了對求職者的學歷要求,而更加注重人才的潛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這一點對高職畢業生來說是巨大的機遇。

1.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給高職院校畢業生帶來了新機遇

經濟實力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對于地方高等職業院校而言,其發展不僅受限于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而且更受制于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回溯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出,職業教育是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各地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設計的。當區域內的經濟實體經歷了初級發展階段之后,需要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或者進行復雜勞動來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此時原有工人的技術水平已經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因此需要職業技術能力更高的工人,這就為職業教育創造了最基本的市場需求。而這種需求的方向、規模和人才技能標準將從根本上影響地區內高職教育所具有的規模和發展速度,決定其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由于各地區產業結構不一致,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這就必然使得高職教育在區域發展上有一定的差異。此外,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也會隨時間的推移而呈現一定的規律性變化,從而使得高職教育在發展階段上呈現一定的差異。所以,高職教育要想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高技術人才的需要,就必須緊跟經濟的發展步伐,做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

2.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對人才需求產生影響

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企業對人才類別及技術等級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其中,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最為突出,這些企業急需研發型人才、設計類人才,以及掌握尖端技術的人才;另一方面,隨著產業的升級,原有的制造業領域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將進一步提高。

(四)畢業生專業素質與市場需求存在矛盾

受需求結構變化和技術加速轉型的雙重刺激,數字經濟逆勢增長,大學畢業生線上擇業、線上就業趨勢非常明顯。面向全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網課和就業服務網站上線,緩解了嚴峻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求職的負面沖擊。線上擇業、線上就業的趨勢,反映了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興起。大學生普遍掌握一定的數字技能,適應就業數字化轉型的能力較強,在信息服務業迅猛發展的帶動下,未來大學畢業生進行線上擇業與線上就業的比例將會越來越高。數字產業和數字服務將深刻地改變勞動力市場的就業擇業模式。

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影響顯著,“機器換人”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智能制造、機器人、自動化、計算機、軟件、集成電路、網絡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等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將大大提升,減少了對一般勞動力的依賴。新興行業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但是在高職院校中,專業對口的新興產業的人數卻嚴重不足,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衡較為突出。

高校畢業生理論知識水平豐富,但社會實踐不足,其就業能力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接軌不夠緊密,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鍛煉的現象依然存在,而社會對學術型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專業設置與發展需求不相適應,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造成一些專業的學生“畢業即失業”。

拓展閱讀

近年來,企業“招聘難”與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愈演愈烈的問題。當前就業形勢下,高職畢業生如何正確對待招聘難與就業難?

1.樹立自信是關鍵,不要盲目攀比學歷,要注意實際能力的提升

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把樹立自信作為面向社會的關鍵,不要認為自己是高職學生就比本科學生低一等、矮一截。因為不同層次的學校培養目標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看到高職院校的優勢在于貼近社會需求的專業設置和特殊人才培養模式。學歷固然重要,但社會需要應用型、技能型、適用型的人才,一些高學歷畢業生的學歷優勢還有可能轉變成劣勢,而高職畢業生卻具有優勢。所以高職畢業生應樹立信心,增強自信,不盲目與人攀比學歷,應更看重能力的培養、培訓與提升,在就業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2.遵循成才規律,要立志從小事、平凡事做起

成才立業是所有大學生的美好追求,但成才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做人。在面對就業競爭時,更應該務實求真、遵循成才規律,立志先從小事、平凡事做起,較順利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3.先就業,再擇業,謀長遠未來

目前,不同學歷層次之間的畢業生在就業形勢上表現出非常大的差異和不平衡。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先就業,再擇業”不失為最佳選擇。大學生必須調整自己的興趣、心理、能力、價值觀念,從“我想干什么”的一廂情愿轉變到“我能干什么”的現實定位中。在求職過程中,應勇敢地“推銷”自己,以自信、冷靜的態度主動出擊,突出介紹自己的“閃光點”,以贏得擇業的最后勝利。

4.轉變就業觀念,適應市場需求

近年來,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對收入、工作單位性質和環境等方面的預期也越來越現實。很多大學生每逢招聘會都去參加,每次參加招聘會都會切合實際地調整就業目標和心理預期。大學生適應形勢,改變就業觀念,求職道路就會越來越通暢。思路帶來出路,“先就業,再擇業”是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念轉變后出現的一個新趨勢。在人才流動加快的今天,個人再就業的選擇余地也很大,對于急需就業的畢業生來說,這個選擇是比較現實的。

5.看重經濟待遇,更要看重發展前途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目前大學生的自主意識逐漸加強。過去大學生擇業就業時只是把工資薪水等經濟待遇作為首要的衡量標準,現在大學生應當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關注企業的發展前途,把企業發展與自我提升結合起來考慮,這是有較強事業心的表現。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應該選擇自己最能全力以赴的職業,或最能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品格和優勢的職業。

6.樹立良好的就業擇業心態,克服不良的就業心理

畢業生就業成功與否與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眾多的競爭對手,如果沒有良好的就業心態,沒有正確的擇業技巧和方法是難以成功的。因此,大學生在就業前,一定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樹立良好的就業心態,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礙,排除不利的心理干擾,這樣才能順利就業。

(五)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突顯

所謂“慢就業”,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讀書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伴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規劃人生道路。我國越來越多的“00后”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調查數據顯示,畢業生選擇“慢就業”最主要的原因是“就業形勢嚴峻,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其次是畢業生希望能夠“理性尋找發展方向,不愿意在沒有找到方向前被具體工作束縛”;“準備自己創業”“要考研”“想做自由職業者”等理由也位居前列。“慢就業”折射出畢業生新的就業觀。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社會的多樣性和寬容度都在增加,畢業生的就業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大學生對自我定位和自身發展有越來越高的追求,對于就業的觀念不再局限于“朝九晚五”,而是選擇更加多元化的就業方式。

“慢就業”可以讓大學生認真制定未來規劃,提高就業質量,為他們提供緩沖期。但是,如果盲目選擇或“宅”在家里無所事事,也可能會使“慢就業”成為“啃老”的遮羞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市| 云浮市| 饶平县| 兰州市| 洪洞县| 梅河口市| 离岛区| 长岛县| 平武县| 黄山市| 韩城市| 北安市| 濉溪县| 邵武市| 光泽县| 龙山县| 修文县| 洛南县| 涪陵区| 泾阳县| 木里| 澎湖县| 黄龙县| 荔波县| 景洪市| 布拖县| 桂东县| 读书| 三江| 云浮市| 新巴尔虎左旗| 忻城县| 佳木斯市| 全椒县| 普安县| 苍南县| 新巴尔虎左旗| 林口县| 沧源| 涟源市|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