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就業指導的歷史沿革
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對失業問題的切實解決、勞動力結構的合理優化,以及生產資料的充分利用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就業指導的發展歷程包括始創階段、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
(一)就業指導的始創階段
現代職業生涯輔導的奠基人——弗蘭克·帕森斯于1908年在波士頓創立職業局,提出“就業指導”概念,標志著就業指導發展歷程的開端。就業指導在始創階段的主要特點集中表現如下。
1.就業指導缺乏理論基礎和有效的測驗工具
20世紀初,心理學尚未建立完整的體系,與就業指導理論密切相關的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也正處于發展階段。所以,當時的就業指導工作只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帕森斯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首先提出了職業選擇的三大要素:第一,清楚地了解自己;第二,了解各種職業成功必備的條件;第三,合理推斷前兩個要素的關系。在當時而言,這雖稱不上是正式的理論,但卻對就業指導工作產生數十年的影響,并成為就業指導理論的基石。
2.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主要圍繞“人職匹配”進行
根據帕森斯提出的職業指導三要素,就業指導工作的范圍主要限于三個方面:一是根據經驗,幫助求職者了解自身的生理特點、能力、需要、興趣等特征;二是幫助求職者獲得有關社會上各種職業的規范、要求、酬勞、發展前景及有關職業狀況的資料;三是指導青年結合自身素質與職業要求,做出適當判斷,進行職業選擇。
3.就業指導工作的效度缺乏客觀的驗證
在缺乏理論基礎的情況下,就業指導工作的重心主要是收集與傳遞職業資料,為求職者提供職業教育指導與訓練。而這種指導與訓練也因就業指導人員自身缺乏心理學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其形式僅限于為求職者提供自己收集的資料或提出建議等,所以效度缺乏客觀的驗證。這種情況直到20世紀30年代心理學和心理測量學發展起來以后才逐步得以改善。
(二)就業指導的發展階段
20世紀20年代之后,就業指導的概念迅速由美國傳遍英國、蘇聯、日本、德國、加拿大等許多國家,同時就業指導工作由社會滲透到學校,在學校普遍開展,而且日趨科學化、制度化。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為就業指導的發展階段,此時就業指導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心理測驗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得到廣泛運用
20世紀初,個別智力量表問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聯邦政府為了甄選從軍人員,編制出了一些智力測驗量表。接著,各種用以輔助職業指導的心理測量工具也陸續編制出版,如1927年斯坦福大學的愛德華·斯特朗編制了“斯特朗職業興趣量表”, 1931年美國的明尼蘇達就業安置研究中心編制了多種職業能力測驗量表,其中包括“明尼蘇達文書測驗”“明尼蘇達空間關系測驗”“明尼蘇達書面形狀測驗”等。這些測驗量表在“二戰”前后被應用于社會的一些領域。隨著心理科學的發展和各種心理測驗的興起,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員開始使用心理測驗的方法去獲得有關求職者的能力傾向、職業興趣及個性特征等資料。除此之外,統計學的發展及測驗技術的改進,推動更多測驗量表陸續問世。
2.系統整理出版的職業信息資料為就業指導提供參考
由政府部門出面,根據國家人力供需總體情況,一批專家學者編寫出了職業信息匯編,從而完全改變了就業指導者自己收集資料的狀況。如美國聯邦政府原就業服務處,除編制綜合性的通用心理測驗量表外,還收集全國各地區人力供需狀況資料,編輯了《職業分類詞典》,提供各種職業的所需條件、待遇、福利、發展前景等資料,同時,還定期出版《職業展望手冊》《職業展望季刊》等刊物,為就業指導人員提供具體參考資料。
(三)就業指導的成熟階段
從20世紀40年代一直到今天,科技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就業指導工作的全面發展,并賦予了它全新的特點。
1.指導手段更加先進
從就業指導的手段來講,有關職業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方式由書面形式轉向多元化,視聽器材及電腦在就業指導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特別是近些年,信息網絡、軟件系統把各種測驗資料與職業信息資料合為一體,打破了時空界限,簡化了統計方式,優化了測量手段,在就業指導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功效。
2.指導的范圍更廣
從理論發展上講,許多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就業指導專家不再滿足于傳統的以就業為中心的就業指導方式。他們從發展心理學、自我心理學,乃至社會學、經濟學的觀點出發,探討職業選擇與職業適應的問題,傾向于從整體角度研究求職者個人身心發展的過程和影響職業選擇與職業適應的心理及社會因素,即不僅研究和指導就業問題,還關心就業后的職業適應問題,以及職業生活以外的其他各種角色與生活方式問題等。理論上的突破使就業指導實踐從傳統的、狹隘的指導擴展到對個體職業生涯的全面指導,把就業指導上升到生計教育、個體身心發展的高度。
(四)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發展
就業指導的發展不僅是所利用方式、手段的更新與提高,更是所涉及內容、范圍的擴大與延伸。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萌芽創立期和發展改革期兩個時期。
1.萌芽創立期
1916年,時任清華大學校長周詒春為了指導學生擇業,發起了職業演講活動,聘請名人、專家進校演講職業問題,指導學生填寫工作志愿,預測就業趨勢并為學科建設提供依據。1920年,清華大學王文顯教授率領學生去美國搜集各種職業資料。1923年,清華大學成立了職業指導委員會。1925年,清華大學莊澤宣教授編寫了《職業指導實踐》一書。1929年5月,全國教育會議通過了《設立職業指導所及厲行職業指導案》,并規定了三條實施學生職業指導的辦法:第一,各級學校在最后一學年應有升學及職業指導;第二,全國各大學及中學應設立職業指導部;第三,各省設立職業指導部,大學為之擬定職業指導程序。之后,許多學校陸續設立了職業指導機構,實施職業指導工作。與學校實施就業指導相呼應,社會上各種職業指導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1931年9月21日,以研究職業指導為宗旨的“全國職業指導機關聯合會”正式成立。與此同時,旨在從事就業指導、職業咨詢、職業訓練等工作的“中華職業教育社”“上海職業指導所”等社會組織也相繼出現。這些組織在開展就業指導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促進中國的職業指導發生了從無到有的轉變,在改變國人盲目擇業狀況、增強國人擇業觀念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發展改革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真正意義上的就業指導在中國歷史的進程中出現了斷層。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尤其是對大學生勞動力的配置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計劃調配、大包大攬的辦法。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缺乏大量的建設人才之際確實起到了宏觀調控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方法的弊病也逐漸顯露出來。一次分配定終身,限制了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雙向選擇與合理流動。客觀地講,在這一段時間內,就業指導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沒有太大的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漸趨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顯。為了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從1982年起,國家積極而穩妥地實行了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1983年,部分高校實行了國家計劃內的“供需見面”;1985年,國家批準上海交通大學等院校在畢業生分配工作中試行在國家方針指導下采用“學生選報志愿—學校推薦—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辦法;1986年,一些高校實行“切塊計劃,供需見面”的畢業生就業制度;1989年3月,國務院批準了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改革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的報告》及《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這個帶有過渡性質的“中期改革方案”;1994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要改革高等學校畢業生“統包統分”和“包當干部”的就業制度,高等學校將面向社會自主辦學,逐步實行學生繳費上學,大多數畢業生自主擇業;1997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暫行規定》;1997年,全國高等學校基本上完成了招生并軌,2000年以后的學生上大學全部自費,不包分配。自主擇業成為每個大學生不可回避的問題,提供就業指導也是每一所高等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國內首提“職業指導”一詞的是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百余年來,我國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與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共生共長。
高校擴招政策實施后,大學生人數激增,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促進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2003年,教育部提出,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納入日常教學。這是國家應對擴招后大學生數量猛增采取的有效應對舉措,同時以政策形式確立了就業指導課的作用。
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教高廳〔2007〕7號)指出“從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文件的頒布確定了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地位,規定了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大學生職業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自此有章可循。
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強調“高校要強化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開設就業指導課并作為必修課程”。自此,就業指導課的課程性質被確定為必修,課程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課程及相關研究蓬勃發展。
2011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國發〔2011〕16號)進一步指出“各高校要全面開展職業發展指導和就業創業教育,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建立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期間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和就業觀念”,全程化課程體系的理念確立。
2019年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公安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做好當前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強化針對性職業指導,對低年級學生著重進行職業生涯啟蒙,對高年級學生著重提高職業素質和求職技能。這是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更加具體的指導,確定了不同年級的授課重點和育人重點。
2020年,《教育部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強化線上就業創業指導,加強職業發展教育和就業指導”,這是為應對疫情帶來的就業壓力所采取的新舉措,這一舉措將就業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
《教育部關于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重點強調“各地各高校要針對不同年級開展學生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活動,提供職業發展咨詢和就業心理咨詢服務,進一步提升就業指導服務水平”。這表明了國家對應屆生群體就業工作的重視,體現了國家對新形勢下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統籌規劃。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是為更好地實現大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而專門開展的指導性的通識必修課課程,覆蓋全體大學生,既強調職業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又關注學生的全面和終身發展,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提高就業能力和職業生涯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