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 向曉蜜 戴璐洋 梁利蘋主編
- 4294字
- 2024-09-29 16:31:03
第二節 壓力管理和挫折應對
一、壓力與挫折概述
(一)壓力概述
在人生道路上,壓力如影隨形,不可避免。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以及大學環境的多樣性等原因,往往容易使大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感受到較大的心理壓力。如何正確認識壓力、理性對待壓力、合理管理壓力對大學生來說是需要終身研究的課題。
1.壓力的內涵
心理學上講的壓力,是從物理學借鑒來的。1936年,加拿大著名生理學家漢斯·塞利博士首次把壓力概念應用到心理學,認為壓力是“個體在面對難以適應的外界環境要求或威脅時產生的內心感受”。目前,研究者普遍認為,壓力是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軀體機能及心理活動改變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并把引起壓力感受的原因稱為“壓力源”。
壓力是壓力源相互作用的結果。壓力雖然是一種內心感受,但是它離不開壓力源(客觀刺激)的影響。壓力源是導致個體產生壓力反應的情景、刺激、活動和事件。
2.壓力源的類型
按壓力源性質可以將壓力源分為以下四種。
(1)軀體性壓力源。這是一組對人的軀體直接發生刺激和破壞個體種族延續的事件。包括軀體疾病創傷或疾病、饑餓、性剝奪、睡眠剝奪、噪聲、氣溫變化等。
(2)心理性壓力源。這是一組直接阻礙和破壞個體正常精神需求的內在和外在事件。包括人際沖突、個體不良經驗、道德沖突及長期負性生活經歷造成的不良個性心理特點等。
(3)社會性壓力源。這是一組直接阻礙和破壞個體社會需求的事件。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純社會性的,如重大社會變革、重要人際關系破裂、家庭長期沖突、戰爭、被監禁等;第二類是由自身狀況造成的人際適應問題。如社會交往不良、個人精神障礙、傳染病等。
(4)文化性壓力源。這是一組通過文化性遷移阻礙和破壞個體文化適應性的內在和外在事件。最常見的情況即從一種語言環境或文化背景中進入另一種不熟悉的語言環境或文化背景中,因為語言環境、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等因素的變化而產生的適應性壓力,如出國留學或移民。
按影響生活的程度可以將壓力源分為急性壓力源和慢性壓力源兩種。
(1)急性壓力源也稱消極生活事件,是指非連續性的,有清晰的起止點,可以觀測、明顯的生活改變,如求職面試中發生突發狀況、緊急任務。
(2)慢性壓力源是指日常困擾,可以分為生活小困擾和長期社會事件所帶來的煩惱,如慢性疾病、經濟困難、備戰考試。
(二)挫折概述
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各種危機與挫折,這些危機與挫折在給人帶來巨大心理壓力與情緒困擾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了成長的契機。大學生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發揮潛力,學習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所以,研究挫折心理,充分利用挫折的積極作用,有效克服挫折的消極作用,對于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挫折的內涵
《心理學大辭典》對挫折的解釋為:挫折是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的過程中,因客觀或主觀原因而受到阻礙或干擾,致使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的情緒體驗。挫折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挫折專指有目的的活動受到阻礙時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反應。廣義上,挫折泛指一切能夠引起人們精神緊張,造成疲勞過度和心理變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
2.構成挫折的要素
從挫折定義來看,一個挫折的產生包括三個要素:挫折情境、挫折認知和挫折反應。
(1)挫折情境。即個體在有目的的活動中所遇到的,使需要得不到滿足的內外障礙或干擾等情境因素,如考試不及格、人際關系沖突、戀愛失敗、求職不成等。挫折情境既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通過想象產生的。挫折情境是產生挫折的客觀因素,也是產生挫折的重要條件之一。
(2)挫折認知。即個體對挫折情境的知覺、認識和評價。這是產生挫折的關鍵,挫折情境能否構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挫折認知。例如,一輛長途汽車途中拋錨了,車上的乘客所產生的心理挫折程度差異就很大,有的人焦慮不安,挫折感很強,顯得暴躁不安;有的人卻心平氣和,耐心等待汽車修好重新出發。挫折認知既可以是對實際遭遇的挫折情境的認知,如一個人在路上遇到熟人沒有與自己打招呼,他可能認為對方瞧不起自己或者是跟自己過不去,因而自尊心受到挫敗;也可以是對想象中可能出現的挫折情境的認知,如有的人總是懷疑他人在背后議論自己,雖然事實并非如此,但在他心里會因此而產生對他人的不滿。
(3)挫折反應。即伴隨著挫折認知而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如焦慮、暴躁、緊張、憤怒、躲避或攻擊等行為。
當挫折情境、挫折認知和挫折反應三者同時存在時,便構成典型的心理挫折。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認知和挫折反應這兩個要素,也可以構成心理挫折,這種挫折是因主體認知不當導致的。所以,在挫折三要素中,挫折認知是最重要的要素,挫折情境與挫折反應沒有直接的聯系,其關系要通過挫折認知來確定,挫折反應的性質及程度主要取決于挫折認知。
心靈熏陶
傳統文化中的挫折教育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皆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凡有成就者,都是能經受住苦難考驗的人。
古人早就意識到苦難和挫折是磨煉人意志的一筆財富。孟子有“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名言。古詩中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以及“庭院豈生千里馬,花盆難養萬年松”這樣的名句。
挫折是人生的教科書,逆境是一所最好的大學。溫室中的花草經不起風霜雨雪,曠野里的野草卻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們既要正視挫折,增強自信心,不為挫折所壓服;又要變通進取,從挫折中不斷總結教訓,更加堅韌不拔地前進。
(三)壓力和挫折對大學生的影響
壓力和挫折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但影響的性質卻因人而異。也就是說,壓力和挫折具有兩面性。對于心理健康、認識正確、自我調節能力較強的大學生來說,壓力和挫折會成為人生路上的動力。相反,對于那些心理素質較差、認知誤區較多、自我調節能力不足的大學生,壓力和挫折往往會成為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1.壓力和挫折的積極影響
(1)激勵人拼搏進取、自強不息。生活中如果沒有足夠的壓力引發生理激活狀態,人就會倦怠、委頓,生理和心理都無法正常地成長。塞爾耶說:“完全脫離壓力等于死亡。”適度的壓力是一種挑戰,使人警覺性提高、反應加快、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提高工作效率,發揮更大的潛能。挫折可以消除惰性,使人進步,催人奮進。培根曾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對于有志向的大學生,挫折可以喚起他的斗志,激發他的進取心。
(2)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和毅力。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堅強的意志和優秀的品格不是天然成就的,而是生活的磨煉造就的。承受壓力的過程也是人的能力和心智接受磨煉與考驗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壓力和挫折會使人開闊眼界、增長智慧,提高勇氣和信心。
(3)提升能力和智慧。壓力和挫折可以豐富大學生的閱歷,使大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面對現實生活,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戰勝困難,總要自我反省,探究失敗的原因,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尋找擺脫困境的最佳途徑。因此,壓力和挫折可以使人學會反省、思考和創新,不斷提升自我認識并增長才智。
心理小貼士
壓力適當論
20世紀80年代后期,安德森的“壓力適當論”認為,壓力與績效之間的關系是倒“U”形關系。適度的壓力是創造最佳績效的動力。當人們面對工作任務時,缺乏壓力會讓人感覺到無聊、懈怠,缺少挑戰性,工作動機低下。隨著壓力的提升,個體動能受到激發,績效隨之提高,成就感、創造力達到頂峰。但當壓力超過最佳點后,壓力越大,績效越低,個體表現出低自尊、無法合理解決問題、焦躁甚至是疾病的狀態。由此可以看出,如何通過壓力管理,將工作壓力保持在適度水平,進而使績效處于最大值,是壓力管理的主要任務之一。生活中我們應該保持適度的壓力,增加生命彈性,進而促進生命的活力。

壓力與績效的關系
2.壓力和挫折的消極影響
(1)降低學習效率。學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學習效率除受個體智力水平的制約外,還與學習者的情緒狀態、自信心等因素密切相關。有些大學生在經受壓力和挫折后,一方面,自信心會降低,出現自卑無能的感覺;另一方面,情緒狀態長期處于焦慮不安中,使原有的學習能力受到影響,從而極大地降低學習效率。

為什么壓力過大也會引起身體的疾病?
(2)損害身心健康。大量研究表明,長期的、強烈的、超過了人自身調節和控制能力的壓力,會導致人心理、生理功能的紊亂。因此,長期的壓力會危及人的心理健康。有些大學生在受挫后心態受到嚴重影響,長時間處在痛苦之中,使身心一直處在一種緊張壓抑或焦慮不安的狀態,這種消極的心理如果延續很長時間得不到釋放,就可能成為精神疾病的發病誘因,有時還會造成身體上的疾病。
(3)導致性格與行為的偏差。有些大學生面對巨大壓力或重大挫折無法做出相應的調整時,往往會使某些行為反應變成相應的習慣模式或個性特征。如一個原本熱情開朗的人,會因為在人際交往中屢屢受挫而變得孤僻內向;一個對愛情有著美好憧憬的人,會因為失戀而變得心灰意冷,甚至害怕與異性接觸。同時,由于受挫的大學生處在應激狀態下,感情易沖動,自控能力較差,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行為及其后果,可能會做出既損害他人又對自己不利的行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例說心理
心理失衡的小吳
小吳是剛升入大三的大學生,馬上就要畢業了。在寫論文和做畢業設計的同時,他也在不停地思考今后的工作方向。最近小吳關注網上理財,發現有人說炒股能賺很多錢,他一時心動,將還沒有繳納的學費全部投入股市當中,沒想到虧損嚴重,他痛苦不已。小吳來自農村,整個村子只有兩個孩子考上了大學,家里的長輩經常拿他和另外一個孩子比較,久而久之,這種比較慢慢地深入小吳的心里,小吳很想做出一番事業,給家里的長輩掙臉面。本來打算靠炒股賺點錢,可沒想到全部虧空,想到父母的殷切期望,小吳心理壓力巨大,不知如何向父母交代,在長時間的壓力作用下,小吳感到自己精神渙散,無法專心聽課,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只能一概回答“不知道”,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他時常思考:我為什么還活著?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最后只能轉介到醫院治療,在經過一個假期的系統治療后,小吳康復,并回校讀書。
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小吳的壓力源主要是家庭期望和經濟的虧損,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導致小吳心理失衡,在壓力下無法保持自我。心中的壓力沒有通過合理的渠道發泄出來,時間一長就會導致失眠、精神渙散、腸胃不適等身心問題,還會使人快樂感、幸福感減少,價值觀和生命觀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