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黨的作風問題的由來和黨風建設的重要性》:黨的作風問題的由來
- 沖鋒號: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 王啟超 張榮臣編著
- 5919字
- 2024-09-19 16:12:39
黨的作風是黨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廣大人民群眾認識黨、評價黨的重要依據。黨的作風是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的重要體現,是一個政黨內在品質的真實體現,既包括黨員的思想作風、學風,還包括黨員的工作作風、生活作風。黨的作風不是小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影響著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好的作風是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基礎。黨的作風對社會風氣具有引導、影響和制約的作用,影響著社會的和諧。黨風好,民風正;黨風不好,社會風氣就會受其影響,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就會受到損害。
重視作風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都十分重視黨的作風建設。這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一個重要法寶。
一 黨的作風問題的歷史考察
黨的作風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的基本問題之一。“黨的作風”這個概念最早是1942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所作的《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說中提出的。毛澤東提出要“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并強調“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1]1945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進一步提出要用新的工作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2]武裝全黨。這是毛澤東依據黨的建設實際提出的一個重大課題。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歷史任務,如何在小農經濟占主體的國家建立無產階級先進政黨,使黨健康地發展壯大,成為當務之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初期,由于黨內民主集中制不健全,滋長了家長制作風,而且出現了多次“左”傾錯誤,黨內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作風得不到徹底糾正,還存在教條主義和狹隘的經驗主義。因此,我們黨通過開展延安整風運動,全面總結了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旗幟鮮明地反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并要求樹立馬克思主義作風,為黨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組織基礎。通過一系列的整黨運動,清查了部分黨的地方組織特別是農村組織中存在的思想、作風和組織不純等問題,消除了黨內一些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和官僚主義作風,為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面臨穩固全國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任務。革命的勝利導致有些黨員干部革命意識淡化,過上了消極腐敗的生活;有些黨員干部滋長了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的作風,逐漸脫離群眾;有些黨員干部經受不住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出現了貪污腐化、蛻化變質的現象,這些都對黨的作風建設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針對部分黨員驕傲情緒滋生,出現官僚作風和思想、組織不純等問題,黨中央開展了整風運動、整黨運動,顯著改善了黨的組織成分,提高了黨員素質,對黨領導全國人民恢復國民經濟、順利進行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起到了重大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黨面臨調整工作重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團結一致向前看成為當時的主題。面對“文化大革命”的遺留問題尚未完全肅清、黨內存在一些嚴重不良傾向的局面,黨中央及時作出整黨的決定,并明確提出黨風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經過三年整黨,全黨在思想、作風、紀律、組織方面取得較大成效,為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改革開放不斷走向深入,黨又面臨新形勢下保持黨的先進性、增強執政能力的歷史任務。為此,黨中央先后圍繞“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學習教育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始終帶頭嚴格遵守八項規定。全黨先后開展了一系列黨內教育,不斷加強黨性和黨風教育,提高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增強執政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良好的思想保證、組織保證。然而,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形成優良作風不可能一勞永逸,克服不良作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作風建設實踐中更加注重各項政策與改革舉措之間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通過實施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強化反腐巡視利劍、完善制度保障等多項舉措推進黨的作風建設,使黨的作風持續好轉。但黨風不正的問題根源仍未清除,滋生腐敗的環境和土壤依然存在,作風問題仍面臨反彈回潮的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很多黨的作風建設舉措“還停留在治標的層面上,病原體并沒有根除;還有一些是因為不敢才有所遏制的,不能、不想的問題遠遠沒有解決”[3]。
二 黨的作風建設的思想基礎
黨大力推進作風建設實踐,既需要科學理論作指導,又需要與我國本土文化相契合,這就決定了黨必須一方面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政黨作風建設的理論資源,提高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汲取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深植于整個社會文化環境之中,從而提升作風建設實踐的實效性。
(一)無產階級政黨作風建設的理論資源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馬克思和恩格斯雖未能形成專門的、系統的政黨作風建設思想,但他們留存于著述中的關于作風建設的觀點,卻可以為無產階級政黨開展作風建設指明方向。他們的一些“先見”,也是指導黨的作風建設實踐的一筆寶貴財富。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各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實踐中應該密切聯系實際探索符合國情的斗爭策略,他們指出教條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根本對立的,是應該摒棄的錯誤傾向。他們曾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4]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揭露無產階級政黨中的教條主義錯誤,并對黨內的教條主義者進行批評。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理論需要在與實踐的結合中不斷完善、不斷發展,對理論的機械搬用不僅違背馬克思主要理論的基本精神,而且會使其理論成為實踐的嚴重阻礙。他們的相關論述具有鮮明的反對教條主義傾向,主張理論在應用中同實踐相結合,這成為中國共產黨理論聯系實際優良作風的重要思想啟發和理論來源。
列寧秉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列寧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開展、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都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如果在斗爭期間,大多數勞動者,不僅大多數工人,而且大多數被剝削和被壓迫的人,都站在我們方面,那么,我們就能真正取得勝利”[5]。為鞏固政權,無產階級政黨同樣應爭取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只有毫不猶豫地無條件地依靠大多數居民的政權,才能成為穩固的政權”[6]。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建立起了蘇維埃政權,列寧意識到執政黨角色的轉換可能會導致黨內滋生官僚主義,這會嚴重威脅黨的執政地位,甚至導致和平時期的國家建設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他指出,無產階級政黨應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反映人民群眾的想法,黨才能實現合法的、科學的執政,“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7]。列寧指出勞動群眾是蘇維埃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和基礎,脫離人民群眾的共產黨無法獨自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只靠共產黨員的雙手來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8]。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優良傳統,是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標志之一。列寧指出,批評和自我批評有助于修正黨內錯誤思想傾向,保持黨的活力,“自我批評對于任何一個富有活力、朝氣蓬勃的政黨來說都是絕對必要的”[9]。他認為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領導人難免會犯錯誤,所犯的錯誤可以經過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手段得到糾正,這樣黨也就得以不斷地克服自身弱點,他提出應無所遮攔地揭示黨的錯誤:“我們應當有勇氣揭開我們的膿瘡,以便老老實實地進行診斷,對癥下藥地加以治療。”[10]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政黨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目的是要修正黨的錯誤,保證黨的先進性。他指出蘇聯共產黨曾犯了大量的錯誤,但是“不管我們犯了什么樣的錯誤,我們是在實踐中學習,是在為掌握正確進行革命的藝術打基礎”[11]。因此,一方面,他認為要在黨的綱領的原則范圍內保證批評自由,營造黨內自由討論的政治氛圍;另一方面,他又提出黨內批評要講究原則,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批評的形式方面應考慮黨所處的外部環境,在內容方面要首先在蘇維埃和黨的工作實踐中評判檢驗,而不能被無產階級的敵人所利用。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的思想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12]中國共產黨孕育于中國社會,先天帶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魂,在推進作風建設的實踐中必然不能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割裂開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自先秦時期已有記載。當時封建社會中的民本舉措本質上是統治階級為加強自身對社會的控制力而對民眾進行的安撫,事實上蘊含的安民、養民、敬民思想凸顯了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及密切聯系人民的價值意向,這為中國共產黨發展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提供了重要借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想,向全黨同志倡導堅持知行合一。于知行合一處下功夫,既可提升認識水平,又切實可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想內涵深厚,剛開始僅具考究事物之理、增強自身修養的意蘊。中國共產黨深挖知行之辯中的合理內容,推進其實現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知行合一思想成為推進作風建設的重要思想。
(三)黨在加強作風建設中發展
經過百年的風雨歷程,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形成了優良的作風傳統,但是這并不能說明黨可以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于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于永遠擁有”[13]。
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與各種政治力量的反復較量中脫穎而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成為勇立潮頭的堅強執政黨,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依靠不斷發展的作風建設糾正了自身出現的錯誤。
通過延安整風運動,全黨上下明確,導致黨的革命事業舉步維艱的原因不僅在于軍事路線上的失誤,更嚴重的在于黨內嚴重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和主觀主義的錯誤。故而黨內形成了“要完成打倒敵人的任務,必須完成這個整頓黨內作風的任務”[14]的認知。在革命路線上,中國共產黨摒棄固化和僵化的革命理論和俄國革命經驗,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弄清楚了中國的革命性質、革命道路和革命前途等問題,探索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路;為凝聚群眾力量、保證黨內步調一致和黨內團結,中國共產黨積極培育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處理黨群關系,充分發揚黨內民主、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調整黨內關系。如此,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逐漸發展并確立了優良作風,對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提供了重要的策略供給、力量支持和精神激勵的保障。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由于中國革命已經勝利,新的更偉大更艱苦的革命任務已經被提了出來,因此,今后共產黨員必須比過去具有更高的條件,才能負擔這些任務”[15]。但當時作風方面出現的問題尤為突出:少數黨員干部居功自傲、喪失革命斗志;官僚主義滋生,脫離群眾現象嚴重;腐敗墮落,宗旨意識淡薄;一部分投機分子滲透進黨的隊伍中。如果不能及時遏制這種錯誤勢頭,最終會危及黨“進京趕考”的成功。針對于此,黨展開了深刻的整黨整風運動,粉碎了高崗、饒漱石分裂黨的活動,抑制了黨內驕傲情緒和個人主義錯誤傾向的冒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作風建設倡導全體黨員在執政的環境中保持革命時期的優良作風,繼續保持高昂的革命熱情,以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和艱苦奮斗的作風完成執政興國的歷史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在思想路線上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逐漸恢復了黨的優良作風傳統,將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提出要將黨的作風建設貫穿改革開放的全過程:“開放、搞活政策延續多久,端正黨風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犯罪活動就得干多久,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貫穿在整個改革過程之中,這樣才能保證我們開放、搞活政策的正確執行。”[16]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指出,黨的作風問題中的“四風”問題“是違背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是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17]。于是,黨將糾治“四風”問題和作風建設作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偉大工程的切入點,堅持抓常、抓長,堅持“風氣養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風建設貴在常抓不懈,時刻擺上位置、有機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風”[18],推進作風建設的各項要求和舉措落地生根。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頁。
[2]《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頁。
[3]《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414頁。
[5]《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42頁。
[6]《列寧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9頁。
[7]《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3頁。
[8]《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0頁。
[9]《列寧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4頁。
[10]《列寧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5頁。
[11]《列寧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9頁。
[1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頁。
[13]《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
[14]《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頁。
[15]《劉少奇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頁。
[16]《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頁。
[17]《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72頁。
[18]《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