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西方和平運動的形成與發展

和平運動是指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團結反戰、爭取和平的運動。它是從19世紀初關于戰爭危害的公民討論小組,發展成為今天具有廣泛性與世界性的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和平運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它關注的焦點已不再局限于對個人生活、家庭、民族事務的關心,而是擴展到個人對國際事務的了解和關注,對整個世界前途的深切關懷。

一 早期的和平運動

有歷史記載的和平運動是公元前776年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奧運會的發起與古希臘共和國的社會發展情況等都有一定的關系。在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時期,當時希臘共和國氏族社會體系已經開始逐步解體,以奴隸社會為體系的城邦制逐步形成。當時由于城邦之爭的戰事連續不斷,使老百姓對戰爭感到非常反感,他們十分渴望能有一個休養生息、相對安靜的和平環境。

當時,伊菲圖斯(古代奧運會的創始人)是伯羅奔尼撒的最高統治者,他一心致力于把宗教和體育競技等活動合為一體。他不僅把宗教及儀式等進行了改革和創新,還大規模地組織開展了一些體育競技活動,并且確定每四年要舉辦一次體育競技活動,確定每次的時間要放在當年的夏至以后?;诖?,公元前776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當時參加的只有三個國家——斯巴達、伊斯利、伯羅奔尼撒。參加比賽的項目只有一項就是場地跑,當時跑的距離為192.27米。這就是第一屆古代奧運會。由此,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正式載入史冊。自那以后,奧運會逐漸變為和平與友誼的運動會,成為推動和平的重要力量。

另外,在早期的基督教徒中出現了關于戰爭不道德的觀念,提出“榮耀歸于上帝,和平屬于人類”的主張。因而,為了和平,他們拒絕參加戰爭。

二 近代的和平運動

近代的和平運動產生于15世紀,波西米亞國王普德勃拉提出基督教國家大聯合的和平倡議,提出設置國際聯合會討論公共權力問題,并以國際兵力為后盾設置國際法庭,受理并評判一切國際爭端。

17世紀,和平主義者提出了許多關于設置國際組織保證世界永久和平的計劃。如法國神父圣·皮埃爾提出在歐洲設立法庭機構,實現國際調解等。

有組織的和平團體出現在拿破侖戰爭之后的英國和美國。1815年,美國在紐約和馬薩諸塞州成立了和平協會,次年,英國倫敦也成立了和平協會。這些和平團體反對戰爭,強調不同國家之間的糾紛可以通過輿論和理性討論獲得解決。1830年,塞倫創立了“日內瓦和平協會”,這是歐洲大陸早期的和平組織。

1843年,第一次國際性的和平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此后,國際性和平會議頻繁召開,先后在布魯塞爾(1848)、法蘭克福(1850)、巴黎(1859)、日內瓦(1867)召開。其中,巴黎舉行的“和平之友大會”影響最大。和平運動和維護和平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1870年之后,和平運動有了新發展;到1900年,各國的和平團體總數達到425家之多。和平運動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開來,并且開始普遍化和全球化。

三 現當代和平運動的三次高潮

20世紀,世界和平運動的主要目標是反對霸權主義。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世界人民相繼掀起了反對法西斯稱霸世界,反對美國利用其經濟、軍事力量獨霸世界,反對美蘇兩國在全球爭霸的和平運動。

(一)20世紀50年代的第一次和平運動高潮

第一次和平運動高潮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末,運動高潮源自人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痛苦記憶及特別渴望世界能夠和平相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全球性大戰,其中,參戰國就有60個國家以及地區,被卷入戰爭的人口就有20多億,傷亡平民和士兵超過9000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者3000余萬人?;仡欉@段歷史,那些血腥與殘酷的場面、悲壯與凄涼的場景,永遠讓人震撼和難以忘懷。

這個時期的和平運動主要以召開和平大會、開展和平簽名運動、發布和平宣言的形式進行。如,1950年的《斯德哥爾摩宣言》,就要求無條件禁止原子彈武器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并要求嚴格進行管制。1955年,維也納發起的和平簽名運動,要求各國停止制造并銷毀庫存的原子彈等。

(二)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第二次和平運動高潮

第二次和平運動高潮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這一時期和平運動的斗爭焦點是反對美國的侵略戰爭。1964年5月2日,美國爆發大規模反戰示威游行。從1966年春季開始,反戰和平運動進入校園,高等院校成了反戰中心。反戰形式有游行示威、拒繳戰爭稅、召開宣講會、極端自焚等,其特點為階層多、時間長、規模大。

這次和平運動高潮形成的原因在于美國發動越南戰爭并使戰爭不斷升級。隨著美軍對越南戰爭不斷升級,美軍傷亡人數持續上升,民眾對越戰“正義性”的懷疑和不滿與日俱增。大規模的反戰示威游行此起彼伏,參加人員從學生擴大到白領、藍領、服務業人員、農場主、政府雇員、小企業主、退休人員和警察等群體。這成為美國從越南撤軍、簽署停戰和平協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次和平運動高潮影響深遠,它與當時的黑人民權等運動相結合,構成美國歷史上罕見的社會浪潮,運動波及歐亞、大洋洲等地。

(三)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三次和平運動高潮

第三次和平運動高潮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次和平運動的導火索是蘇聯部署中程導彈,以及美國準備采取同樣的對抗性舉措。西歐人民對不斷升級的核軍備競賽深感擔憂,深刻感受到核武器的泛濫和擴散實際是對世界和平人類安全的嚴重威脅。于是,一場空前規模的反核運動在歐洲一浪高過一浪地發起和展開,并得到了一大批科學家的支持。

1980年4月,“歐洲核裁軍運動”發出和平呼吁書,成為這次和平運動高潮的起點。1981年,里根當選為美國總統并開始上臺執政,他大力實施新遏制策略,大力推進和拓展軍備建設尤其是發展核武器裝備,全面與蘇聯開展軍事優勢的競爭。1982年,北歐婦女爭取和平組織再次發起“和平進軍——82”運動。

隨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核軍備競賽的不斷加劇,引發了民眾的擔憂,于是,美國國內爆發了一場規模較大的反對核武器生產的和平運動。這場反核運動也被視為是社會政治上的一場運動,美國這場反核和平運動對里根總統冷戰時期的國際社會關系與全人類社會的和平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這場聲勢浩大的和平運動主要目的就是反對核武生產,廢除一切核武裝備,希望在地球建立無核世界,從而消除人類戰爭。在這場反對核武器的和平運動中,他們主要通過開展象征性運動、非暴力、市民不服從或有組織有計劃的宣傳等形式。參與者和支持這場反對核武器和平運動的成員,表現突出的主要有反戰組織、綠色組織、宗教組織等社團組織,還有更多來自社會中各個階層的群眾等。

這場美國里根時期反對核武器的和平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了核武戰爭的風險,在推動世界核裁軍及支援歐洲國家的反核運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當然,在肯定這場運動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這次反核和平運動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一些人或一些組織在運動中存在極端主義和暴力主義傾向,充分凸顯了這場運動的歷史局限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州市| 原平市| 静海县| 尉氏县| 台前县| 云霄县| 庆安县| 娄烦县| 将乐县| 博爱县| 牡丹江市| 潼关县| 仲巴县| 阳新县| 垣曲县| 马山县| 青浦区| 蒙自县| 乌审旗| 雅安市| 乡宁县| 萨迦县| 广西| 和静县| 凤阳县| 宜阳县| 辰溪县| 富源县| 三穗县| 开江县| 墨玉县| 同心县| 裕民县| 靖边县| 蓝田县| 恩平市| 郁南县| 遂川县| 托克逊县| 八宿县|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