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西方和平思想的起源及其發展

一 西方和平思想的起源

西方和平思想在古希臘時期出現時,其表現形式主要為和諧思想。“和諧”指的是各個組成部分協調地相互聯系在一起,它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個有關人際、社會及宇宙的理想。“和平”與“和諧”這兩個詞都強調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但側重點不同。“和諧”,側重發展的秩序、發展的平衡;“和平”,側重發展的斗爭、發展的矛盾。

(一)古典時代古希臘文明中的和諧思想

1 畢達哥拉斯的“數的和諧”

“和諧”的思想滲透了畢達哥拉斯的數本原說,他認為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源于和諧,倫理之所以有價值也是因為和諧,甚至整個宇宙天體的有序存在本身就是“數”的和諧。在他們的認知里,“數的和諧”是肯定和絕對的,這種數的有序組合就構成了“宇宙的秩序”。因而,畢達哥拉斯這一學派的根本觀點是“萬物皆數,物在數中”,數支配萬物,也構成宇宙中的“秩序”,“秩序”即“和諧”。

畢達哥拉斯學派在探索“秩序”研究的過程中還發現,音樂之所以能奏出美妙的聲音,是因為音調按照輕重、長短、高低不同的排列關系組成的,“音樂是對立因素的和諧的統一,把雜多導致統一,把不協調導致協調”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這應該是古希臘最初藝術辯證法思想的早期探索,其中也包含了藝術辯證法中“寓整齊于變化”的基本原則。在他們看來,人靈魂的內在和諧與藝術的外在和諧相互融和,即形成“同聲相應”的和諧,并通過剛柔強弱的音符對他人的情感和性格起到凈化和陶冶的作用。同時,他們還認為,整個天體的有序運行也是一種和諧,每個星球都沿著各自固定的軌道,有序地排列并保持著和諧的間距,以穩固的速度不停地運動,從而形成了各種和諧優美的音調及旋律,即人們稱呼的“天體音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畢達哥拉斯提出的“數的和諧”理念應該是簡單與完美的有機結合。

畢達哥拉斯講的和諧最基本的意思是指音樂里面的那種和諧,如相隔兩個八度的音樂連在一起,聽起來就覺得很和諧,還有四度和音、五度和音等。畢達哥拉斯覺得,既然音樂能打動人的靈魂,那么靈魂里面應該有和諧,而靈魂又具有理解整個宇宙及一切事物的能力,因此整個宇宙和宇宙萬物也必定具有和諧性。所以他認為,如果能夠揭示出音樂里面和諧的根源,那就發現了宇宙萬物和諧的根源,人們就可以憑借這個根源更好地理解一切事物,從而更好地治理城邦,讓所有人過上美好的生活。于是他致力于研究音樂,他發現,如果把一根琴弦分成兩部分,這兩部分的比例如果為兩個整數的比,那么琴弦發出的聲音就是和諧的,比如,八度音的比為1∶2,四度音4∶3,五度音3∶2。因此,畢達哥拉斯認為和諧的根源就是數的比例關系,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萬物皆數”的論斷,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數,萬物的關系都是數的比例關系。《畢達哥拉斯之和諧理論》,http://wenku.baidu.com。

2 赫拉克利特的“斗爭致和諧”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斗爭致和諧”,在他看來有對立才能有和諧,對立的存在即和諧的存在,世界萬物中最美好自然的和諧均產生于事物的差異性。他說:“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他認為和諧是絕對不能離開事物的對立面而單獨形成和發生的,這就像人類社會中存在有正義面與非正義面,假如沒有非正義的事情發生,人們就無法認定和衡量哪些是正義的。他還說:“疾病使健康舒服,壞使好舒服,餓使飽舒服,疲勞使休息舒服。”這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說的“相反者相成,對立造成和諧”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在他看來,相輔相成的對立雙方其實是共同存在于事物的統一體中,雙方的矛盾斗爭和對立沖突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外在表現形式。只有事物中不同因素的矛盾沖突,才能使對立的兩面既互相斗爭,又互相聯系,從而促進事物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他還提出了“隱藏的和諧”概念,認為萬事萬物真正的和諧應該是事物內在本質的和諧,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和諧,事物內在本質的和諧是人們無法用眼睛看到的,只能用心去感悟,這種情況被赫拉克利特稱作“看不見的和諧”。他認為“看得見的和諧”呈現在表面上,是可以欺騙、可以偽裝的,因此“看不見的和諧”反而更好。王云:《赫拉克利特的和諧思想及其現代意義》,載《理論月刊》2008年第4期。

赫拉克利特還認為,和諧、沖突和斗爭是相互轉化的。和諧不是一成不變僵化固定的。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和諧或不和諧,它們總是處于不斷的相互轉化中。他說:“結合物既是整個的,又不是整個的,既是協調的,又不是協調的,既是和諧的,又不是和諧的,從一切產生一,從一產生一切。”就像日和夜,生和死,醉與夢,少與老都始終是同一的東西。后者變化了就成為前者,前者再變化又成為后者。他還說:“壓榨器里面的直的紋路和彎曲的紋路是同一條紋路。”“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條路。”“冷變熱,熱變冷,濕變干,干變濕。”《論赫拉克利特的和諧思想及其現代意義》,載快樂閱讀網,http://www.zuowenw.com。以上說明斗爭性作為普遍現象貫穿一切事物的始終,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在事物發展中占主導支配地位。因此,萬事萬物中看似不協調的和諧,對立中存在的統一,恰恰是赫拉克利特和諧理念的精要。

和諧與沖突和斗爭的相互轉化雖然是普遍的,但有尺度的規定性。赫拉克利特認為,在事物向自己對立面轉化的過程中,像界限、程度和數量等標尺是非常重要的。在事物本身轉化過程中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和界限時,它自身依然具有原本的特性,不能一下就變成自己的對立面或者發生質的變化;但當事物變化達到某種程度或超過某種界限后,它必然會發生質的變化或走向另一面。就好比好壞、善惡等也都有一定的衡量標準點。他認為一定尺度是對立雙方事物彼此間區別開來的決定因素,這個尺度既是事物正反兩面彼此同一的銜接點,又是相互真正發生轉化的標志者。

3 恩培多克勒的“愛致和諧”——“愛和恨”“和諧與無序”

恩培多克勒認為,萬物由火、水、土、氣結合而成,愛使四者結合和生成,恨則使其分裂或排斥。他們的觀點是,當以上四元素相互結合形成一個生命物體時,它們就會改變自身原有的樣子:水、火、氣、土混合形成骨、血和肉,骨、肉和血再相混融合形成了有生命體征的人、走獸或飛禽。這樣的相混融合就好比用各種金屬物通過焊接熔合塑造成人或動物一樣。他認為這里講的和諧并不是融合而成的混合物自身,而應該是這種形成物屬性分類的規定性。由此可以看出,恩培多克勒想對相混融合的形成物作出界定,通過相混融合的形成物比率來理解和諧的理念,這樣“既可以在普遍層面上通過‘同類相知’來解釋一切生物的靈魂所具有的認知能力以及愛和恨等情感傾向,也可以在具體層面上來說明特定生物的某些能力(例如,植物感知光線和水分的能力,動物需要食物并主動獲取食物的能力,人類的推理能力,等等)”陳瑋:《靈魂、和諧與“身體的現實”——亞里士多德的靈魂概念及其對和諧論的批判》,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13年第3期。。按恩培多克勒的觀點和描述,一切社會中的人和動植物等凡是有生命的事物,都是由水、火、土、氣等四種元素根據一定比例融合相混而成。當以上四種元素因愛而相混融合在一起并達到符合成為某種特定事物的各類比例組合時,該事物就應運而生形成生命體了。反之,當各元素因恨而散時,各元素的比例也就會隨之發生變化,該事物也就隨之而亡了。

4 蘇格拉底的“動態和諧”“和諧社會”

蘇格拉底認為,思想演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先由一個認為絕對肯定的正題,然后依照邏輯慣例自然而然地轉化過渡成一個極端否定了的反題,進而在合題中得到中和與調解。這就是蘇格拉底所主張的“動態和諧”的理念。

蘇格拉底的哲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社會理論,他建立了人的哲學,著眼于探究人的道德本性,主張構建一套全新的道德價值評判體系。在這里,蘇格拉底把“善”作為構建和諧社會思想的理論基礎。在他看來,“善”就是人生的最高價值追求,人們的所有行為其實都是為了“善”。同時,他還認為實現“善”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他甚至把人們在現實社會和生活實踐中所展現出的所有優良品格——團結、勇敢、正義、智慧、公平、守法等均稱為“美德”,“美德”的實現也就意味著社會的和諧。何仁富:《通向至善之路——蘇格拉底的人生境界論》,載《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這在過去倫理及道德觀念還比較淡薄的時期,人們尚未形成共同倫理及道德行為準則時,蘇格拉底卻已經開始為此尋求人們表現出的各種美德,并以此希望能夠更好地把人們慢慢引向他所設想的和諧社會。

5 柏拉圖理想國的“等級和諧”

柏拉圖認為一國中要有三部分人:當統治者的少數哲學家、負衛國之責的武裝戰士、負供養之責的農工勞動者。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是從探討正義問題開始來描繪他的理想城邦的。他認為,要建立理想的國家,首先必須解決衡量理想國家的政治標準問題,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正義問題。柏拉圖認為,在人的世界里,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有他們具體的社會職責,并且自己的這些社會活動都應局限在實施各自社會職責的范圍之內。柏拉圖深刻地認識到,受各類社會因素影響,人從出生就有不平等的存在,而這種不平等的存在也被他看作在“理想國”中為什么也有等級制度存在的合理依據。所以,柏拉圖認為的等級制度其實是建立在嚴格社會勞動分工基礎上的。在他看來,人們為什么要建設城邦,主要原因是所有人都不能單靠個人的力量做到生活的自給自足。因為人都是會有多種多樣生活需求的,但出于每個人對需求的喜好、天性及能力所限,單個人只從事一種適合于自己的社會工作,這就決定了人們必須相互聯系在一起共同生活,從而必須進行相互的交流、合作與交換等。這個相互生活交流的共同區域就形成了政治意義所謂的城邦。城邦中生活著許多人,這就必須有勞動生產者進行生產活動,從而為城邦里生活的人們提供必要的住房、食物、衣物、工具等最基本的生活物資。隨著社會及城邦的不斷發展,各城邦之間為了搶占有限的社會資源就會出現沖突和斗爭,為了保護城邦的安全和穩定,各城邦都會組建軍隊來從事安全保衛工作。同時,為了更好地維護城邦應有的良好秩序,有效對城邦進行管理和治理,這就需要有智慧、強干和精明的人去管理統治這個城邦。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圖眼中的城邦是源自人們的多種社會需求所形成的。

柏拉圖為了增強人們對自身不平等及社會等級制度存在合理性的認知,他還編織了一個傳說,告訴大家人都形成于地球深處的鑄造,地球是所有人的母親,人們都應是地位平等的兄弟姐妹。但是由于地球在鑄造單個人時在他們身上加入了不同元素,有些人鑄造時加入了寶貴智慧的黃金,這些人就應該成為城邦的管理者或統治者;有些人鑄造時加鑄了代表勇敢的白銀,他們就應該成為城邦安全穩定的護衛者;大多數人在鑄造時加鑄了代表節制的鋼鐵,這些人就應該成為嚴格履行本等級職責的工匠和農民。這說明人們天生就有地位的貴賤和高低的劃分。同時,他還認為,如果城邦中人們都能按各自的等級嚴格遵守自己的本分,各司其職,各敬其業,各理其事,那么這個城邦就會和諧相處、和諧發展,這個城邦也就實現了正義存在。因此,柏拉圖認為的正義存在于社會的各等級人們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個存在等級制的和諧王國。

6 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和諧”

亞里士多德認為,過度和不足是惡行的特征,而中庸則是美德的特點。人應該選擇一條“中庸”之道,才能作出有道德的行為。如節欲就在寡欲和縱欲之間,慷慨就在吝嗇和浪費之間。在亞里士多德眼里,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應該是向善的,人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的善就是人的幸福,而人的幸福又凸顯于人的德行,這是建立在對德行的深刻思考和理解上的。以此為據,亞里士多德還進一步探索出中道理論,即中道精神是理性和欲望的契合。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在具有無理智的欲望下可以成為獸,在具有無欲望的理智下可以成為神——只是可以,人不可能成為獸也不可能成為神,正常人是處于神獸之間的。”李澤栩:《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論及其現實意義》,載《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1期。

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首先,中道是人的理性與人的欲望的結合體。人的理性應該在這對立結合體中居于主導的地位,能夠做到有效掌控和引領,但不能沒有條件地進行隨便否定或者完全消滅欲望。其次,他還認為中道又是人的德行與社會規范相統一。人應該是更向神的一面接近而非獸的一面,這就要求人們在社會中不僅要養成良好的德行,還要受法律規范的約束。所以,亞里士多德特別重視城邦的立法工作,他覺得無論德行還是規范都是緊密相連的,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他指出,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人可以主動選擇和向往理性的生活,具有主觀能動的特性,當這個人主動選擇向往理性的生活越高尚,其就會越趨向于神。他還認為,雖然人形成美德都來源于自由和自覺,但還需要教育的塑造、環境的熏陶、外在善的協助,以及習慣的養成等。與此同時,他認為人除了上述主動向往和行使理性的能力外,人們還進一步需要被動地接受和服從理性的指引,這就是所謂的人要服從社會集體公認的法律規范。他指出,只有在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美德才能長期存在,這就需要用法律法規去維護自己的權益,因而,這也說明了法律法規和法治是確保這個城邦成為良善之城的關鍵。最后,亞里士多德認為,中道又是原則與靈活的統一。他曾發出“成功艱難而失敗容易”這樣的感慨,他覺得人們要按預定方向和目標最終到達很難,但要偏離這個方向和目標卻極易。由此,他認為中道作為中間這個是絕對唯一的,對中間而言是不及或者過度就會表現出多種或多樣的形式,這個中間就是中道表現的一元性,也就是所謂原則。但從其他角度來看,中道也會出現因人而異的情況,由于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所表現的中間狀態會存在差異,這樣選擇的結果就會出現不同,便使中道又呈現出了多元性的一面,這就是靈活性。從亞里土多德的上述觀點可以看出,他所認知的中道即所謂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其實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互相聯系,原則性其實包含了靈活性,而靈活性中又呈現著原則性。

亞里士多德認為,中道和諧人們可以在后天的學習和習慣的養成中得以實現,中道原則的逐步形成其實就是人們后天努力學習逐步實現的過程,而后天通過培養良好習慣到最終實現中道,就必須對人們施加教育影響,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培養,讓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中實現社會的中道和諧。

(二)古典時代古羅馬文明中的和諧和平思想

1 塞涅卡、西塞羅的“法致和諧”思想

古羅馬思想家一致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天生平等,即使人們在天賦、財富和地位等方面無法避免地存在差距,但是每個人至少都會有維護自身尊嚴和需求的最基本權利,這些權利應當受到法律的認可或保護。其代表人物有塞涅卡、西塞羅等人。

塞涅卡認為,人們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培養自己的崇高心靈,培養適合于好人的心靈。崇高的心靈就是順應命運的要求,努力做到與自然的規律和諧一致。

西塞羅卻認為,自然法是建立在各個民族制定的各類法律法規之上的更高的、永恒的適用于所有民族的法律。自然法的制定是與各類事物的本質相聯系相適應的,其本質應該是正確和理性的。由于法律一定要體現公平和正義,所以,自然法的法律效力要高于其他的實在法,那么實在法的制定就必須要體現和反映自然法的基本要求。西塞羅甚至還特別強調世界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主張,這種觀點最終還影響了羅馬法。在西塞羅的思想中還有一個系統的和諧政治建設的理念,他覺得,法治和公民、混合政體、共和國等都是構建和諧政治的基本要素,其中,共和國是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混合政體是政治和諧的最佳制度選擇,公民是政治和諧的主體,法治是政治和諧的保障。

2 奧古斯丁的和平思想

奧古斯丁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美都來自天主。首先,美是要分等級的,絕對的和最高的美應該屬于上帝;其次,萬物的形體美和道德美等都是相對的、低級的美。有限的、低級的這些美本身并沒有什么獨立價值,只不過是通向最高美的臺階或階梯。美的展現形式是整齊統一與和諧,這種整齊統一與和諧是由上帝按數學規則創造的,因而數就是美的最基本要素。這個觀點明顯受到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在美和丑的問題上,他主張美是絕對的,丑是相對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積極因素。

奧古斯丁著有《上帝之城》,通過對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思考,提出了“雙城學說”。他所認為的和平應與宗教信仰結合起來,無真宗教則無真德行。他區分了不同層次的和平,從身體的和平到萬物的和平,認為“天上之城”的和平是永久的和平,而“地上之城”是偶然的事件。“天上之城”的和平是在上帝之中的安享,而受到塵世羈絆的人,無論是屬于“天上之城”或是“地上之城”都始終不得安寧,唯有在對上帝的安享中,這一緊張不安才能得以安寧和平。

奧古斯丁被視為正義戰爭論之父。他認為,正義戰爭是允許的,但戰爭確實出于必需,而且只能以和平為目的。“人與人之間的和平,是一種相互協調;一個家庭的和平,是在各成員之間實行一種有秩序的統治和服從;一個城市的和平,是公民之間實行一種有秩序的命令和遵守”李道軍:《古代思想家對法的應然與實然問題的追尋》,載《比較法研究》2001年第2期。。上帝之城的和平,是上帝和上帝創造物達到最高度的有秩序的一致。這樣的秩序和安排源自上帝的正義和永恒的法律,只要服從,就是和平。

二 西方中世紀和平理念的展開

(一)托馬斯·阿奎那的和平思想

13世紀,歐洲封建社會開始逐步進入發展時期,但社會上卻開始出現了一些經濟難題。于是,阿奎那通過對當時宗教的教義及亞里士多德相關學說的研究,提出一個處理當時經濟關系的有效原則,認為交換的公正與分配的公正很重要。他把社會財富分為對立的兩種——自然財富和人為財富。“自然財富是社會幸福的基礎,金銀財富作為人為財富,不應成為國家和個人追求的目標。個人擁有的財富只有與其身份相符,才算是實現了分配的公正。對于以獲取金銀為目的的經商行為,他認為是可恥的,但同時認為那些為了維持生計、贍濟窮人和辦公共福利的人,從事經商是可以的”靜虛妙齋:《世界十大思想家及其“思想”》,http://blog.sina.com。

他還提出,和平與安寧、團結一致是一個社會幸福和繁榮的存在。而建立君主制是確保這個社會能夠做到團結一致、和平安寧的最好體制。并且他還覺得,本身是一個統一體制的國家要比多樣性體制的國家更容易形成統一,為了進一步做到社會的和諧與統一,就要把政府的最高權力交由一個人來掌管比較好。

(二)馬西略的和平思想

馬西利烏斯繼承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其政治主張主要體現他于1320—1324年所寫的《和平的保衛者》一書中。他的觀點是,國家的形成是由于人們對共同社會需要的認知。人類為了更好地生產和生活,就必須進行分工與合作,共同進行群居生活。起初是單個的小家庭,隨后有更多的家庭逐步聯合形成為村落。但是人類所具有的損人利己、自私自利與兇狠殘暴等傾向又不利于進行合作。因此,理性便讓人們產生了是非善惡的道德思想或公平正義的觀念,由此也制定了各種行為規則,這就是自然法。為了進一步執行這些道德行為規則,制裁那些違反規則的人們,這就需要產生一個具有強制力的政府進行管理,這樣國家就形成了。國家存在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實現和滿足人類和平的幸福美好生活;國家分工由六個等級組成:農民、工匠從事生產,商人從事交換,軍人負責安全保衛,教士負責用《圣經》教誨人,官吏負責保障各等級分工互助、專司其職。在這個體系中一切政治權力和法律形成的根源都來自人民,體現國家意志的立法權,無論是在哪種政體下,都應該是屬于全體人民或者人民之中的“占優勢的部分”。那些執行法律的所有官吏都要由人民選舉或罷免。他還認為,國家統一與和平的維護,必須排除教會對國家事務和權力的干預,因為教會的插手干預是造成意大利紛爭與分裂的禍根,是對國家統一與和平的最大破壞和威脅。教會要受國家的統一管轄且不能擁有強制權力,教會也不能擁有財產權力。教會的最高機關是宗教代表議會,并且要由信徒互相平等選出,而不是所謂的教皇。他力求排除教會對國家事務及權力運行的干涉,從而實現意大利整個社會的和平與秩序。馬西略特別強調和平是生活幸福的保證,分工互助是實現和平生活的途徑,教會對國家事物的干涉是和平最大的威脅。

三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和平理念的發展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和平理念

文藝復興是歐洲由中世紀向近代轉型的時期,它否定封建特權,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等口號,提出以人為本,要求擺脫神學影響和統治,抨擊封建專制。如但丁通過《神曲》表達了渴求祖國和平統一、人民安居樂業的愿望。

托馬斯·莫爾的代表作《烏托邦》指出了資本積累的罪惡、“羊吃人”的血腥、貧富懸殊的殘酷,并認為一切不公平的禍根在于私有制。他幻想期望的理想社會就是“烏托邦”。在“烏托邦”社會里,社會實行的是公有制,人們在整個社會中政治權力、經濟生活方面都是完全平等的,產品分配原則是實行按需分配。那里的公民都沒有個人的私有財產,住房十年要調換一次,工作服和公民裝都要統一,就餐也在公共餐廳里統一開餐,官吏由秘密投票方式選舉產生,職位不得世襲。烏托邦的人要奉行宗教自由和一夫一妻制的政策。

莫爾的觀點其實非常明確,那就是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只有把私有制度完全消除,社會財富才能夠按照公正平均的原則進行分配,人們也才能真正享受到社會福利。莫爾在社會主義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公有制并消滅私有制的問題。莫爾提出的“羊吃人”運動成了后來人們經常提及和引用的佳句,他詳細描繪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野蠻的圈地運動,成為了馬克思寫《資本論》時的生動素材。當然,我們也清楚地知道,那時的莫爾還無法指出實現理想制度的真正途徑。

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描繪了其心目中與資本主義完全相反的“太陽城”。那里沒有階級、沒有家庭、沒有貧富差距、沒有罪惡,實行計劃經濟,人們之間充滿著兄弟似的友誼與友愛。

霍布斯則提出自然法原則,認為自然狀態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要改變這個狀態,必須按自然法則去做。其主要觀點是要最大限度地努力探求和平。為了社會和平與人們自身的安全,人們都要放棄自己的權利和力量,應當認真地履行社會契約等。他甚至提出,社會契約是實現社會和平的前提,社會應該是一群人都要服從于一個人的威權之下,而每個人將自己的自然權利都交付給這個威權,讓這個威權來維持社會內部的和平,抵抗外來之敵的侵犯。對霍布斯來說,在他眼里法律最大的作用就是確保社會制定的各種契約的順利執行。

(二)啟蒙運動時期的和平理念

啟蒙運動的理論表現為理性主義,此時人們已經從對神的崇拜,逐步進化到相信人類的理性能夠完美地認識和了解整個世界。

孟德斯鳩認為,自然法就是人的理性。自然法有四條:一是和平;二是尋找食物;三是性依戀;四是人類社會欲望。以此說明,封建時期的法律不合乎人類理性,必須用資產階級法律來取而代之才合理。

狄德羅認為,由于各個國家條件差異,國家有君主制和民主制之分,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四 近現代西方和平理念的蓬勃發展

(一)康德的和平思想

伊曼努爾·康德著有《永久和平論》,提出必須遵守國際法準則,設立公斷法庭機構,實行國際調解等,以保證自由國家聯合起來實現“永久和平”。其中,康德提到“脫離野蠻人的沒有法律的狀態”[德]伊曼努爾·康德:《永久和平論》,何兆武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并提出了永久和平思想。永久和平的前提是建立起一種聯合起來的、強調平衡的力量,建立起一種國家公共安全的世界公民狀態來維護永久和平。康德對歐洲的聯合充滿希望,他認為,盡管國家間的關系從對抗到和諧過程有種種反復,不可能一次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已形成的國家聯合體可能會被摧毀,但總的趨勢仍然是朝著永久和平的方向不斷邁進。石斌:《康德國際關系思想芻議》,載《史學月刊》1999年第2期。

(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和平主張

圣西門、傅立葉等主張社會變革應以和平的方式來進行。他們指出,人類最美好的社會制度是實業制度,它以大工業為基礎,人人都有勞動權利和義務,不受壓迫和剝削,實業家委員會和學者組成的科學委員會對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行有計劃和有組織的領導;應通過和平的社會改造、宣傳和教育實現這一理想社會。其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1)政治上,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尖銳;(2)經濟上,工業革命和工業化大生產的迅速推出;(3)文化上,啟蒙思想等優秀文化成果的熏陶。

(三)約翰·加爾通的和平學理念

約翰·加爾通生于挪威首都奧斯陸,是現代和平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超越: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TRANSCEND)”創始人,被國際學術界稱為“和平學之父”。在約翰·加爾通看來,和平分為兩種,即“積極的和平”與“消極的和平”。[挪威]約翰·加爾通:《和平論》,陳祖洲等譯,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其中,“積極的和平”基于積極的合作;“消極的和平”基于簡單的安全,免于自身被攻擊。在其1969年發表的論文中,他將單純沒有戰爭的社會狀態稱為“消極的和平”;將沒有貧困、貧富差距等“結構性暴力”的社會狀態定義為“積極的和平”。該定義對后來的世界和平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和平學的確立。約翰·加爾通認為,中國以自己特有的視角來觀察現實,陰陽平衡、尊重智慧、眾生平等的理念被視為理所當然。《“命運共同體”普惠世界》,載環球網。

(四)新保守主義的和平主張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保守主義,其最為特別的表象就是“反對國家干預”,即堅決反對國家對社會、經濟和生活進行干預。他們猛烈抨擊現代自由主義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國家干預政策及理論,他們的觀點是政府運轉已經超負荷,認為政府不應該干預社會、經濟和生活,要讓市場經濟獨立在那里自己運行。實際上,他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闡發了古典自由主義的一些原則。里根主義主張強的國家,用權威來恢復繁榮,用實力來維護和平等。新保守主義泛起的背景:(1)政治上,蘇聯解體,“冷戰”終結;(2)經濟上,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經濟組織的成立與發展;(3)文化上,一體化和區域化(民族化)的趨勢并存,民族文化意識空前高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锡市| 沁阳市| 拜城县| 凯里市| 手游| 巴马| 郴州市| 吴旗县| 铁力市| 禄劝| 昌都县| 延边| 奉节县| 民县| 喀喇| 扎鲁特旗| 宜良县| 北海市| 阿鲁科尔沁旗| 昌都县| 石屏县| 和政县| 满洲里市| 松江区| 大余县| 鹿邑县| 溧阳市| 孙吴县| 武宁县| 十堰市| 清流县| 抚顺市| 丹东市| 民乐县| 瓮安县| 台前县| 松江区| 泽州县| 彩票| 兴和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