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韓田鹿品西游記
  • 韓田鹿
  • 1422字
  • 2024-09-26 14:06:51

西游路上的和尚

在《西游記》第十六回中,唐僧師徒路過觀音禪院,遇到了一位二百七十歲的金池長老。金池長老的這個歲數,應該是來源于《心經》。因《心經》正文是二百六十個字,加上其正式的名字《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二百七十個字了。可惜的是,金池長老活了二百七十歲。他天天參禪,卻仍然不能修到《心經》中“心無掛礙”的境界,尤其對收集袈裟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如同一個癡迷于打扮的女性對于衣服鞋帽的執著。我們平常說“女人的衣櫥里,永遠少一件衣服”,用到金池長老身上就是“老和尚的衣櫥里,永遠缺一件袈裟”。金池長老雖然已經有七八百件袈裟了,但見到唐僧的袈裟好,仍然止不住自己的貪念,為了得到它,竟然不惜謀財害命,最終落得個自殺身亡的結果。既然住持如此,那么他的徒子徒孫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手下的兩個和尚廣謀、廣智,完全就是為虎作倀的幫兇;其余一眾僧人,也沒有一個能夠站出來阻止金池長老的罪行。整個觀音禪院,哪里是佛門的清凈之地,分明就是如同《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十字坡一樣的黑店啊!

在《西游記》中,寺廟形象不好的不僅有觀音禪院,還有烏雞國的寶林寺,和尚們都是些看人下菜碟、欺軟怕硬的勢利之徒。比如,天竺國的鎮海禪林寺中,被金鼻白毛老鼠精色誘而死的那五六個和尚,也都是些自控力不強的假和尚。

除了《西游記》,我們翻看明代的其他文學作品,比如《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就會發現里面也有不少形象非常負面的僧人。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很多文學作品都這樣寫,就足以看出那個時代一般民眾對于僧人的普遍看法并不是積極的。之所以如此,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是時代的原因。明代中晚期以后,一方面是商品經濟的空前發展使金錢大潮席卷整個社會;另一方面是陸王心學所引發的思想解放勢不可當,這兩股潮流的合力使得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個“放蕩的晚明”時期。所有社會成員,無論僧俗,都會受到這股大潮的洗禮,從而表現出不同于以往的行為模式,如不再諱言財利、放縱身體情欲等。

二是明代的僧人,確實有不少素質低下者混跡其中,這些人對社會秩序確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明清時期,由于人口增長與土地問題日趨嚴重,出現了大量無法通過正常生產維持生計的人員,這些人中迫于生計而出家者所在多有。他們并非出于堅定的信仰而出家,如果要他們保持嚴格的持戒行為就顯然是勉為其難。明代僧人圓澄在其《慨古錄》中,曾對僧尼來源不純所導致的犯戒逾矩之事作出批評:“或為打劫事露而為僧者,或牢獄脫逃而為僧者,或悖逆父母而為僧者,或妻子斗氣而為僧者,或為負債無還而為僧者,或衣食所窘而為僧者,或妻為僧而夫戴發者,或夫為僧而妻戴發者,謂之雙修;或夫妻皆削發,而共住庵廟,稱為住持者;或男女路遇而同住者。以至奸盜詐偽,技藝百工,皆有僧在焉!”

三是主流意識形態對僧人的敵視。這種敵視來自兩個擔心:一是擔心宗教對人心的影響。朱元璋本人就是僧侶出身,他對這一點有著切身的體會。二是擔心僧人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國家的控制和管理。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人人彼此熟悉的鄉土社會,熟人社會中的很多共同體如家庭、家族、村社、鄉里等都能有效發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擔負起治理職能,從而減輕了政府的負擔。而僧尼則是方外之人,國家無法對其實行嚴密有效的管理。

總之,在明清小說中,僧尼的負面形象是當時佛教人員與社會法律秩序緊張關系的重要反映,通過文學作品與社會現實的勾連和比照,既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特定歷史時段的社會生活,也能對文學作品在中國法律史研究中的價值有適當的體會和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安市| 五指山市| 荥阳市| 兴业县| 漯河市| 鄂伦春自治旗| 环江| 江安县| 葵青区| 静海县| 灵宝市| 兴山县| 梅州市| 旅游| 五常市| 临猗县| 仪征市| 鄄城县| 福清市| 华池县| 克拉玛依市| 利辛县| 古蔺县| 县级市| 南溪县| 舞阳县| 连江县| 鞍山市| 调兵山市| 长岭县| 鲜城| 茂名市| 中阳县| 四川省| 泾川县| 洪洞县| 郎溪县| 满洲里市| 衡山县| 鹤岗市| 永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