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官自任的可行性分析
在《西游記》中,第九回是寫唐僧出世的故事,讀來真是字字血淚。而造成唐僧苦難童年的艄公劉洪,在打死新科狀元陳光蕊,霸占滿堂嬌后,竟然假冒陳光蕊到江州上任,一連做了十八年太守。若不是唐僧出生時被金山寺的法明和尚所救,成年后到京城找到外祖父殷開山幫忙報仇,劉洪也許會在江州任上一直干到退休,而后逍遙終老。
那么,像《西游記》中的艄公劉洪那樣殺官自任、逍遙法外,其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答案:可能性很小。膽大妄為之徒在哪個朝代都不會少,當說到古代官員是否能被冒名頂替時,關鍵要看古代官場在這方面的防范措施是否嚴密,是否給那些心存不軌者提供了為非作歹的可能性。實際上,古人為了避免此種事情的發生,還是做了盡可能周密的防范。以唐僧取經發生的唐代為例,朝廷就制作了具有身份標識意義的證物“魚符”。它形制似魚,由木頭或金屬制成,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內有官員的姓名、年齡、面貌、籍貫、官品等信息,左半部分留在京師,右半部分留在地方。如有新官上任,需攜帶左半部分魚符,待地方上與保存的右半部分核驗,證明持符人確系本人后,方可完成交接工作。
到了《西游記》創作的明清時期,防止冒名頂替的措施就更加嚴密了。首先,吏部對于官員的出身、籍貫、年齡、相貌、身體特征等,有著比較詳細的登記制度;其次,為了確認官員的身份,還需要找到同樣是官員身份的同鄉,以及同年(同一年考中舉人或進士的人互稱同年)互相保舉;最后,還要讓當事的官員用花體字寫下自己的名字,在吏部留下備案,這個花體的簽名字不可以透露給其他人,當本人回京城到吏部報到時,要憑著記憶寫下這個花體字來畫押。這些防范措施疊加起來,其實基本上也就堵住了冒名頂替者的投機之路。當然,這不是說就能完全堵住冒名頂替者的路子,假如某個官員在離京赴任時遇害,而冒名頂替者如果和該官員的年貌、口音等特征都很相似,就有鉆空子的可能。但這個冒名頂替者最多擔任一任地方官,他是絕對沒有膽量回到京師,接受吏部的考察,和被害者的同鄉質證,謀求下一個任期的。
總而言之,劉洪害死陳光蕊,并且頂替他做官十八年,這種可能性極小;到了明清時期,這種可能性就基本為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