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價值傳播到國家形象
- 郭衛民主編
- 2152字
- 2024-09-10 17:15:08
現代公共關系的理論建構[1]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指出,“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實效”。這些,都為我國公共關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當下如何建構現代公共關系理論體系與運作機制,發揮好現代公共關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調節、溝通、協調、服務等職能,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時代課題。
我國公共關系學科的發展和建設,還遠遠不能適應時代巨大變革和社會日益復雜的需要。與其他學科的成熟性、理論性、體系性相比,公共關系學科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差距。其間,理論性問題突出表現在理論體系的建構處于相當薄弱的境地。顯然,這嚴重阻礙著我國現代公共關系的發展,這種狀況亟待改變。探究我國公共關系理論建構中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其一,我們還沒有建構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理論體系;其二,我們還無法對公共關系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應扮演的角色和應有的作用做出合理的理論解釋;其三,我們對外來的公共關系理論生吞活剝、食而不化的現象嚴重。這些都嚴重制約著我國現代公共關系的理論建構。
現代公共關系的全新建構,要實現公共關系理論在三個方面的突破:第一,對與公共關系相關的學科實施重大整合;第二,對公共關系的本質進行新的詮釋;第三,對公共關系的運作進行新的拓展。公共關系在近百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管理說”“形象說”“傳播說”等多種理論,但是將“關系研究”作為公共關系研究的邏輯起點,還基本上能為各家所接受。這種“關系研究”的基礎來自社會矛盾的不斷發展、變化。從我國社會矛盾解析、社會關系管理的角度看,“國家治理”將是我們重構現代公共關系的基礎、維度和契機。具體而言,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特別值得關注。
首先,建構現代公共關系是國家治理資源的重新發現和創新運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四個核心內容:基本的政治制度、公共價值、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我國基本解決了政治制度和公共價值后,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就凸顯出來。英國著名學者安東尼·吉登斯認為,資源是權力的基礎,權力是行動者改變周圍既成事實的能力,表現在社會環境中,則是其對資源的支配能力。然而,資源并非權力,只是權力得以實施的媒介。規則和資源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行動者的資源影響著其對規則的測試和確認;另一方面,資源又非獨立于行動之外,而是存在于社會環境中,社會成員在行動中賦予其各種各樣的意義,從而影響規則的建構。公共關系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資源,一直沒有被很好地發現或一直處于邊緣,而公共關系恰恰是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價值特別體現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這兩大方面。
其次,建構現代公共關系是國家治理主體多元化的時代命題?,F代國家建立在人民主權的邏輯之上。工業化、信息化促進社會不斷分工、分化,民主化、市場化催生人民不斷自立、自治。主觀上,已形成國家和人民、政府和市場、政黨和企業等多中心、多主體共生的格局??陀^上,社會問題及社會矛盾錯綜復雜,一切依賴政府已是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從單一的政府管理主體向多元的社會治理主體轉變已是必然。從社會結構體系看,政府是國家權力運行的載體,是社會治理的主導性力量;市場是經濟運行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社會是個人生活的世界,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性力量。從“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從政府主導的管理體制向政府、市場、社會治理結構轉變是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從“善治”理論的學術演進來看,國家與社會的協同治理,即“公共治理”,是善治思考的終點。要實現善治,必須保持權力和權利的協調;政府與社會的彼此合作;公共選擇和公共博弈的公平有效;所有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責任共擔、利益共享;政府與民間組織良性互動、分工協作,實現對公共事務的共管共治。這一切都是現代公共關系深刻的時代命題所在。
最后,建構現代公共關系是協調解決社會矛盾的有效途徑。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卡藍默認為,所謂的“社會治理”,實際上就是把治理主體的關系擺在制度設計的中心位置,彌補人為“分割”所造成的社會現實矛盾,實際上就是按照公共利益的法則來構建社會治理主體合作的結構,改變由于隔離所缺少的合作關系。今后社會治理的價值體系,一定要強調設計治理主體的合作結構,共同為社會提供豐富、多元的公共服務。各類型的社會治理主體均認識到“合作關系”是處理公共事務和公共問題的理念與方法,“合作”的意識深深植入治理主體的所有工作規范的指導準則當中,這將帶動社會治理組織內部文化性和結構性的改變。所謂“文化性”改變,系指社會治理主體基于推動公共事務和建立更好外部環境的需求,在認知上強烈產生異中求同的行動與資源整合的意愿?!昂献麝P系”若是成為一種文化及社會支持的網絡結構,這個社會將散發出善于溝通、勇于嘗試、樂于合作、精于整合和勤于改革的生命力。在這種“合作關系”主導價值的背景下,建構現代公共關系就不再是空洞無實的理念,而會是被廣泛運用和最實用的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
[1] 本文作者:孟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國際公共關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