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斬巡撫定軍心
- 大明正德:朕乃有道昏君
- 墨落皇朝
- 2025字
- 2024-09-17 07:07:00
“戰后再議?
西涯先生意思,可是要讓劉大夏繼續隱瞞戰報,等韃靼人打到京師門前,朕再處置他?
召英國公張懋、保國公朱暉入文華殿議政,著法司即刻羈押劉大夏、熊繡!”
見小皇帝真要往死里處置劉大夏,內閣首輔劉健也不免心生兔死狐悲之意。
若此事放在弘治前朝,對劉大夏的處置,至多也就申斥、罰奉,興許弘治帝善念一起,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貽誤戰機致使宣府大敗,這是鐵證如山的案件,將劉大夏交法司論處,就是在砸碎他弘治三君子的士林招牌。
此案若法司有意擴大,只怕身邊的次輔李東陽也要受劉大夏牽連去職。
官場之上一貫捧高踩低,更不要說打掉了劉大夏,還能牽扯次輔李東陽,這樣一來,起碼能空出一個閣臣、一個六部堂官的職務。
新老交替之際,出了這樣的問題,想及吏部天官馬文升、左都御史張敷華等人快速辦結前禮部尚書崔志端一案。
劉健也在斟酌此時是否該拉劉大夏一把,禮部尚書崔志端,道士出身,于弘治末期蠱惑圣聰,辦這個道士尚書,京師官場是沒有異議的。
但劉大夏不同,他不僅是湖廣南官的魁首,也是江南士紳的代表。
去一個劉大夏還好說,再牽連到李東陽,那江南士紳的天,可就要塌掉半壁了。
作為首輔,劉健對江南士紳的態度很簡單,無非勢張時打壓,勢弱時扶持。
“陛下,東山先生畢竟是兵部的主官跟親歷者,還是要一同參與文華殿議政的。”
劉健將劉大夏的稱呼從時公改做東山先生,就很能明確他的態度了,兵部有罪,折的不僅是一個尚書劉大夏,還有一個侍郎熊繡。
正德元年初,有鑒于劉熊二人把持兵部,馬文升曾提議熊繡為兩廣總督,結果熊繡不依,反引人攻訐馬文升這個吏部天官。
若早知如此,當時就該讓熊繡去兩廣的,只是如今悔之晚矣,李東陽只能頻繁用眼神跟劉大夏交流,以期在此期間尋找出破局之法。
眾人自文淵閣移至文華殿,被召來議政的張懋、朱暉,聽完戰報之后,倒是沒跟馬文升似的震怒。
只因這些戰報,兵部劉大夏可以瞞住吏部的馬文升,卻瞞不住這倆勛臣。
若宣府開打半年之久,勛戚仍不知消息,那這勛戚也就白做了。
至于兩人知道為何不上報,原因也很簡單,勛戚的爵位世襲,不為后輩子嗣封爵謀劃,勛戚跟大明皇帝之間的關系也不是太親近。
“陛下,此時當讓宣府穩住各衛所,謹防韃靼深入京師才是!”
保國公朱暉一開口,避戰情緒就相當嚴重,朱厚照讓朱暉過來也是無奈,這位也是大明公爵之中唯一經歷實戰、大戰之人了。
只可惜朱暉遠不及乃父朱勇,國無良將,讓朱暉一句話給漏了個干凈。
“按張俊、白玉戰報,宣府防線已然穩固,朕打算讓保國公會同右都御史史琳,率軍應援之余,追責于巡撫都御史李進。
若李進有貽誤戰機之實,便在宣府斬掉他以慰軍心!”
與宣府巡撫都御史李進相比,朱厚照更想殺的是宣府總兵都督僉事張俊、以及副總兵白玉。
大明中期,軍隊遇到敗績,罪責首在前線都御史,其次便在領軍將領身上。
前線都御史,多半都是失察、貽誤之罪,但各軍將領之罪不在戰時卻在平時,大明文臣俸祿低,但總還有個祿米作為支應的。
武夫俸祿,只有餉銀一說卻沒有祿米,只因各地衛所都有屯田,按大明祖制,將領武夫有軍屯就無需朝廷祿米奉養了。
只是衛所屯田傳到現在,不僅跟衛所士卒沒多大干系,有些地方的衛所將領,也是跟衛所屯田沒有關系的。
按照大明俸祿,巡撫官、都督僉事之類的俸祿,一年也就百多兩的樣子,這點銀子對將領而言,莫說養活家丁了,養活自己都是問題。
即便有屯田,那點糧食產出也不夠維持一個正常都督的消耗,因此九邊之上,吃空餉、喝兵血也就成了慣例。
奈何官兵一體,這些前線吃空餉、喝兵血的都督、總兵,也不是那么好殺的。
再者,其中還有大明俸祿太低的關系,兵敗之后殺前線將領,總歸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新君要斬宣府巡撫都御史李進,以慰前線軍心,扶宣府兵卒頹敗之心,在馬文升看來還是很會收攝人心的。
不斬前線將領,馬文升跟朱厚照的見解大致相同,雖說九邊兵卒苦各自將主久矣,但朝廷真要殺前線的總兵官,兵卒們也未必允許。
畢竟現在的總兵官都是跟兵卒磨合好的,選新的,兵卒也怕死在庸將手里。
但作為吏部天官,馬文升又不得不為李進說話,巡撫都御史乃都察院二品大員,不是地方上可以處置的。
即便真的犯了死罪,也要遞解京師,交法司查問之后再問刑的。
“陛下,李進乃巡撫都御史,朝廷二品大員,在宣府處置,只怕以后九邊將領藐視朝臣!”
馬文升開了口,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也就不必開口了。
只是宣府大敗,兵部隱瞞軍報,讓朱厚照的心里有些火氣。
再有,想要置劉大夏于死地,震懾江南士紳,李進的這顆人頭,還是要摘下來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讓保國公跟右都御史史琳走一趟宣府,總要給宣府軍民一個交待的。
他李進的二品大員是人命,我大明的將士百姓就不是人命了?
戰事持續半年有余,不提李進隱瞞戰報、貽誤戰機之罪,僅是撫民不當致使宣府大批百姓被韃靼擄走這一條,他李進就要給宣府一個交待。
同樣我大明的朝堂,也要給宣府百姓一個交待,劉老先生,告知右都御史史琳,李進之罪,可殺可不殺要殺,不可殺也要殺!
若讓他回京師法司論罪,那朕的建議就是以隱瞞軍報致使宣府大敗,論其九族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