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無錢無糧無良將
- 大明正德:朕乃有道昏君
- 墨落皇朝
- 2096字
- 2024-09-16 07:07:00
“晦公,莫要糊涂了,宣府之敗折兵四千余,損馬六千五,失人口無算,遮掩這樣的戰報,莫說六部堂了,整個內閣也擔待不起!”
馬文升一點面子也沒給兵部尚書劉大夏留,若不是還有劉健這個首輔壓著,讓他馬負圖處理這事兒,首先就要拘押劉大夏送交法司查辦。
“負公,宣府近在咫尺,若陛下親征,如何是好?
難道要再演土木堡?”
聽到劉健說‘陛下親征’,劉大夏神色若有所動,馬文升卻擺手說道:
“能想出改土歸流以收羈縻州府、羈縻衛所的明君,當會有所忍耐。
晦公,不報是罪,報了陛下未必會動兵的!”
有了馬文升的擘畫,同為河南籍北官的劉健,自然不會給劉大夏遮掩。
沒了去意,劉大夏、李東陽、熊繡、何天衢四者去二才是劉健身為首輔的平衡之道。
如今看來只能動兵部所屬的劉大夏跟熊繡了,劉健本意是讓梁儲頂掉李東陽次輔的位置,只是李西涯謹慎,并沒有馬腳讓他這個首輔來抓。
有了定計,劉健只身前往文華殿辦公處,將宣府大敗的戰報,遞給了李榮、蕭敬。
“劉閣老,我已經等你三天了!”
聽到司禮監掌印、東廠提督太監蕭敬的不陰不陽,劉健無奈問道:
“蕭公公,陛下可知?”
對劉健、蕭敬這類中樞大臣、司禮監大太監而言,韃靼軍被扼在宣府,那宣府兵敗的戰報,早幾天或是晚幾天送達,就是無所謂的事兒了。
也如劉大夏所說,如今安送大行皇帝歸藏,才是大明最大的一件事,宣府的韃靼人只要不來京師,便不是大事。
“劉公,若陛下不理政,你們瞞著也就瞞著了。
看如今陛下模樣,瞞著是肯定不成的,我等奴婢老了,若換上來的是較真的奴婢,劉公還要多些忍耐……”
聽到蕭敬話中似有深意,劉健將今日需要批紅用印的奏疏放在文華殿,便有些落寞的出去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熟悉了十八年的學生弘治帝殯天之后,劉健倍感舉步維艱。
小皇帝性情難測,君臣難以同心協力,劉健才意識到內閣的短處。
“蕭大珰,這司禮監就該慢慢交給徒子徒孫們打理了,劉大夏辱小祖宗太甚,當有徒子徒孫在司禮監任上,整死這個不知尊卑的無恥文人。”
聽到一旁李榮陰惻惻的聲響,蕭敬也無奈一嘆。
對小皇帝,劉大夏等人是欺瞞,劉健等閣臣是隱瞞,他這邊是遮掩,李榮這個小皇帝大伴就是毫無底線的百般維護了。
“李大珰,只怕如此作為,小祖宗會因此背上昏君之名。”
對小皇帝,蕭敬這邊除了遮掩,當然也少不了維護,但他不能像李榮這樣,動輒以殺人無算來維護小皇帝。
“太祖、太宗殺人、殺官多了,也沒見有昏君之名,瞧近些日子小祖宗作為,還在宣宗章皇帝之上,起碼小祖宗不敬文人!
蕭大珰,你我只剩一口氣兒了,在外朝文人眼中咱們連人都算不上,你因何維護他們?
小祖宗成了昏君,你我皆是閹豎,若小祖宗能成一代有為之君,你我即便當不得太宗朝的鄭和,也不會帶著閹豎惡名下葬!”
點了老東西蕭敬一句,李榮任他沉思,自己則是起身坐著肩輿到了鐘粹宮中。
“什么?
宣府大敗?
劉大夏該死!
李大伴,這劉大夏可殺得?”
聽聞大伴李榮送來宣府大敗的消息,再聽了劉大夏、熊繡兩個,會同前東廠提督王岳遮掩宣府戰事的經過,朱厚照不由的大怒。
他怒的可不是宣府大敗,而是宣府距離京師太近,每一場京師保衛戰,都是當朝皇帝臉上的污漬。
他是立志要做正德大帝的人,豈能讓韃靼的小王子兵臨城下?
“小祖宗,不是殺不得,而是不能殺。
殺了劉大夏,小祖宗惡的是天下文人之心。
似劉大夏這種官場啄木鳥,那一身羽毛才是他的所有,同樣也系著天下文人的心。
前次在文華殿上,小祖宗要褫奪劉大夏的官職,這不啻于殺那老賊千百次了。
但小祖宗要褫奪那老賊的官職,不要用中旨,也不要用詔獄,此次王岳跟錦衣衛那邊,劉大夏、熊繡兩人都留下了書信鐵證。
將兩人交由法司查辦,以文人之法絕兩人官途,這樣的懲罰對二人而言,堪比凌遲了。
而且如此來做,既能打壓朝中湖廣南官的勢力,同時也能讓天下文人以儆效尤!”
聽了李榮建議,朱厚照點了點頭,換過衣衫之后,也一樣坐著肩輿到了內閣官署文淵閣中。
朱厚照的這次到來,差不多是自太宗之后的百年來,皇帝第一次駕臨文淵閣。
只是朱厚照這個小皇帝駕臨文淵閣的時機不對,這次駕臨,只能是大明內閣的恥辱。
君臣見禮之后,朱厚照聽完劉健、劉大夏、韓文的介紹,心里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他這個正德大帝麾下,無錢無糧無良將,跟特么個窮鬼似的。
“負圖先生,如今宣府戰線可穩當?
此時此刻,京中能調至宣府前線的兵卒,怕是不會太多吧?”
無錢無糧,朱厚照也沒法調兵,京軍雖有十二營,但駐軍跟動兵是大不相同的。
萬兩黃金才能催的兵馬一動,也不是瞎話。
朱厚照估計,按照戶部尚書韓文韓質庵一臉便秘的熊樣,怕是一兩萬兵的軍費也拿不出來。
“陛下,可讓都指揮陳雄、張澄各帶京營兩千精銳騎兵,疾馳宣府,以為援助。
韓部堂,京軍四千兵,每人發銀二兩、好布二疋的錢,不能沒有吧?”
馬文升語出刁鉆,以二疋好布,也就是兩匹好布做為賞賜填頭來邀買軍心,韓文雖說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答應。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大明對百姓的盤剝了,官府取稅,一匹布四錢銀子,若按照這個價格來看,大明官員的俸祿還是很高的。
但一匹布四錢的定價,是從太祖朝一直延續到正德朝的,如今朝廷以布折俸,每匹布給到官員手里的價格,差不多折銀四兩。
四兩這個價錢,也差不多是布匹在外洋的價格,而四錢的收購價格,于農戶、織女而言也是無利可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