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雙休日,學有余力的孩子自主復習之外,他們還挑戰了自己,完成了自己精心挑選的單元練習卷。在翻閱孩子們的練習卷時,懿懿同學的引起了我的特別注意。他的三個題目完成情況,讓我深感有必要在課上花些時間,與全班同學共同探討。
第一題是仿寫句子,要求以“愛,是公交車上給老奶奶讓座”為開頭,再續寫兩句關于愛的表達。懿懿同學寫道:“愛,是幫老師拿東西等。”雖然他的意圖是好的,但表達上略顯籠統,不夠具體。我輕聲對他說:“如果寫成‘愛,是幫老師把沉重的作業搬回辦公室’,那畫面就更生動,也更能得分了。”隨后,我鼓勵全班同學開動腦筋,繼續續寫。孩子們的思維仿佛被激活了,答案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愛,是幫媽媽做家務,減輕她的負擔;愛,是幫媽媽捶捶背,緩解她的疲憊;愛,是把受傷的同學扶去醫務室,給予他及時的關懷與幫助……”
第二題是綜合改錯,題目已經明確提示有一個錯別字和三處語病需要改正。然而,懿懿同學只找出并改正了一處語病。我微笑著對全班同學說:“現在,讓我們變成火眼金睛,一起找出這些隱藏的錯誤吧!”仁仁同學迅速舉手,自信滿滿地說:“我發現第一句中的關聯詞用錯了,應該把‘雖然……但是……’改成‘不但……而且……’,這樣句子的意思就更連貫了。”我贊許地點點頭,心中暗自感嘆:這需要一定的閱讀基礎、語感和辨析語句間關系的能力,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挑戰。接著,我們又一起找出了“學習成績增高”應改為“學習成績提高”,“像”應改為“向”的錯誤。看著孩子們眉頭緊鎖、認真思考的樣子,我深感欣慰。
第三題是關于學習小古文的方法。懿懿同學的答案顯然沒有抓住要點。于是,我帶領大家回憶起上《司馬光》這篇文言文時的情景。睿睿同學第一個舉手,聲音清脆地說:“我們可以借助注釋來理解小古文!”我微笑著肯定了她的答案,并鼓勵她繼續加油。萱萱同學也不甘示弱,舉手說道:“我們還可以用組詞的方法來理解小古文!”我表揚她記住了這個重要的知識點,并鼓勵她繼續探索更多的學習方法。當我問到是否還有其他方法時,教室里陷入了一片沉思。這時,我輕輕提醒道:“還記得我們理解‘甕’字時,我是怎么做的嗎?我讓大家看插圖:那是一個口小肚大的瓷器,所以借助插圖也能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孩子們恍然大悟,紛紛點頭。我趁機總結道:“上課時老師都講過這些學習方法,我們要領會并靈活運用它們。無論是學習文言文、小古文還是古詩,這些方法都是相通的。學習就是要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次課堂討論不僅幫助懿懿同學和其他同學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激發了學生們探索學習方法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