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執教的中高年級班級中,每一次練習的反饋都如同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學生們在學習上的不同面貌與成長軌跡。我注意到一個尤為顯著的規律:那些學習上的佼佼者,他們仿佛擁有與生俱來的解題天賦,即便我不多加講解,他們也能憑借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運用老師課堂上教授的方法,輕松應對難題,99分、98分的高分便是他們實力的最佳證明。他們不僅掌握了知識,更學會了如何靈活運用,這讓我深感欣慰。
相比之下,學差生群體則面臨著不同的挑戰。每當我細致入微地分析試卷,試圖引導他們找到錯誤并訂正時,部分孩子卻似乎游離于課堂之外,或是因為走神而錯過了關鍵信息,或是即便聽到了正確答案也難以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導致訂正時依舊困惑不解。我深知,這背后既有他們學習習慣的問題,也反映出他們可能存在的注意力集中困難或知識吸收效率不高的現狀。面對這樣的學生,我更加堅定了要為他們量身定制教學策略的決心,希望通過各種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聽課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
至于學習中等生,他們是班級中的潛力股,往往只需要教師適時的點撥便能豁然開朗,解鎖難題。這讓我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兼顧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又要注重個體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宜的幫助與支持。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促進全班學生的均衡發展,我特別注重在《補充習題》和《5+3天天練》等練習冊的講解中融入互動與實踐。我注重解題過程的分析與引導,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主動思考。對于三年級這個新階段的孩子們來說,我們都在相互適應與磨合中前行。我深知自己講課語速較快,但我也努力調整教學方式,確保每位學生都能跟上節奏,同時鼓勵他們勇于提問,積極反饋,共同營造一個活躍而有序的學習氛圍。
昨天課后輔導班上,我帶領著孩子們一同探索《天天練》中《美麗的秋天》這篇文章的奧秘。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巧妙地設置了一個填空練習,要求學生們從給定的四句詩句中選出最符合季節特征的描述,填入對應的空白處。這不僅是一次對詩句理解的考驗,更是對孩子們季節感知與文學鑒賞能力的鍛煉。
首先,我逐一揭曉了A、B、C、D四句詩句的“面紗”,每揭示一句,都伴隨著孩子們或恍然大悟或熱烈討論的聲音。A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當我詢問這句描繪的是哪個季節時,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夏季”,他們的眼中閃爍著對夏日荷塘美景的向往。B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則讓孩子們仿佛置身于春日里生機勃勃的田野,他們興奮地以“開火車”的方式回答,享受著春天帶來的溫暖與希望。
緊接著,C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出現,立刻將我們的思緒拉向了秋天。我提醒孩子們,這是第二單元剛剛學過的古詩,他們立刻反應過來,紛紛點頭表示贊同,那滿山的紅葉,在夕陽的映照下比二月的花朵還要紅艷,正是秋天的獨特魅力所在。
至于D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我故意賣了個關子,問孩子們為什么山林中的鳥兒都飛走了,孩子們紛紛猜測,最終得出了“天冷”的結論,從而確定了這是描繪冬季景象的詩句。那一刻,我看到了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的成就感,他們不僅學會了詩句,更學會了如何通過分析來解決問題。
隨后,我們回到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開始了填空練習。每當一個問題拋出,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那份熱情與投入讓我深感欣慰。突然我注意到穎穎著急的轉來轉去,在看其他同學答案,嘴里還嘀咕著:填什么,在哪里呀?顯然她雖然努力地在聽講,還是沒有跟上我分析的速度,但我看到了她在努力。因為開學初其他同學跟著我做習題,她在做小動作,我提醒她快點動筆寫,她一臉無所謂的樣子。現在情況迥異。
于是,我走到穎穎身邊,輕聲安慰她:“沒關系,穎穎,是我講得太快了,下課后,我會找同學幫你的。”穎穎抬頭看了我一眼,眼中閃過一絲感激。課后,她還特意拿出媽媽親手做的月餅與我分享,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作為老師的幸福與滿足。我知道,穎穎不僅學會了知識,更學會了尊重與感恩。這份認可,比任何獎勵都要來得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