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醫護理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的總結,它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其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是整體觀念、恒動觀念、辨證施護及防護結合。

一、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是關于事物和現象的完整性、統一性和聯系性的認識。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生理上相互協調,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同時,中醫學還認為人體、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和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整體觀念作為中醫學的方法論和指導思想,貫穿于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治療、護理等整個中醫理論體系之中,是中醫學的一大特點。中醫護理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在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一)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人體由若干臟腑、組織和器官組成,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成一個有機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人體的功能活動,形成人體內環境的統一性。

1.在人體結構上

按五臟六腑配屬聯絡關系,形成五大系統。如心配小腸,在軀體聯血脈,在五官聯舌,外華在面,構成心與小腸-脈-舌-面系統。此外還有肺與大腸-皮-鼻-毛系統,脾與胃-肉-口-唇系統,肝與膽-筋-目-爪系統,腎與膀胱-骨-耳-發系統,從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體。

2.在生理功能上

各個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共同維系著人體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它們在整體活動中是分工合作的,它們之間既有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如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又有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如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3.在病理變化上

各個臟腑、組織、器官是相互聯系和影響的,如腎陰虧損可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腎精虧虛。局部某一區域內的病變,往往會影響全身臟腑、氣血功能活動。

4.在診治和護理上

通過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變化,可以了解和判斷內臟病變,進而作出正確的診斷。在治療護理上,體表局部的病變,可以采取調整臟腑功能的方法治療,如用清心瀉火的方法治療口舌糜爛。同樣,臟腑的病變也可采取外治的方法治療,如針灸治療疾病。

(二)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人與外界環境有著物質統一性,外界環境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即所謂“人與天地相應”。人類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生存,但當外界環境的變化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者人體的功能失常,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時,就會發生疾病。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自然環境對人體功能的影響涉及許多方面,如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晝夜陰陽的消長,居住條件、環境和生活習慣等,都使人表現出規律性的適應過程。中醫把人與自然看成是一個整體,因此在護理疾病時,還必須考慮自然的因素,做到因時、因地制宜。

(三)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中,人能影響社會,社會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人體身心功能。人在適應社會環境的過程中,維持著生命的穩定、協調、平衡、有序,這體現了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當社會環境發生劇變而人體不能作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時,就勢必造成人體心理功能紊亂。一般來說,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力的社會支持、融洽的社會關系,能使人精神愉悅,勇于進取;不利的社會環境,可使人精神抑郁,產生恐懼、緊張、焦慮、悲傷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身心健康,引發或加重疾病。因此,中醫提倡“精神內守”,主張“護身”更要“護心”。

二、恒動觀念

恒動,就是不停頓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中醫理論認為,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都處于永恒而無休止的運動之中。“動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屬性。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以及生命活動、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因此,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不可拘泥于一成不變、靜止、僵化的觀點。

中醫理論認為“天主生物,故恒于動;人有此生,亦恒于動”(元·朱震亨《格致余論》)。自然界生化萬物有賴于恒動不休,人體維持自身生命活動也有賴于恒動不休。人的生、長、壯、老、已的生命活動全過程,始終體現了“動”。又如人體對飲食物的吸收,津液的輸布與代謝,氣血的循環貫注,物質與功能的相互轉化等,無一不是在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陰陽運動之中實現的。

中醫理論不只強調以恒動觀念來認識人的生理,更強調以此來把握患者的疾病過程及病理變化。從病因作用于機體到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整個疾病的病理亦處于不停的發展變化之中。如外感表寒證未及時治療,則可入里化熱,轉為里熱證;實證日久可轉為虛證;舊病未愈又添新疾,新疾又往往引動舊病等。另一方面,疾病的病理變化多表現為一定的階段性,發病初、中、末期都有一定規律和特點。如風溫初在肺衛,中在氣分,末期多致肺胃陰傷;又如氣血瘀滯、痰飲停滯等,都是機體發病、臟腑氣化運動失常的結果。

中醫理論更強調疾病防治的恒動觀。中醫學主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用運動的觀點去處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偏盛偏衰而使之處于生理活動的動態平衡。中醫學在臨床治療、護理時,要針對患者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隨時調整處方用藥,以期藥證相合,取得良好療效。如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太陽病證這一類情況,列出相關處方75首,許多方下還列有加減法,這就是治療用藥上貫徹恒動觀念、以變應變的典范。

三、辨證施護

辨證施護包括辨證與施護兩大方面,是中醫學認識和護理疾病的基本法則,也是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之一。中醫學在認識和護理疾病過程中,既強調辨證施護,也講究辨證護理與辨病護理相結合。

(一)病、證、癥的關系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由一組具有特征性的臨床癥狀所構成。不同疾病有其各自不同的發生、發展、轉化、傳變等病理過程和變化規律,如感冒、胃痛、心悸等。

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證候是病機的外在反映,病機是證候的內在本質。由于病機的內涵中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和邪正盛衰變化,故證候能夠揭示病變的機理和發展趨勢。如風寒束表、飲食停滯、氣血不足等。

癥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可以是病人異常的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也可以是醫生檢查病人時發現的異常征象。癥是判斷疾病、辨識證候的主要依據,但因其僅是疾病的個別現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證候的本質。同一個癥狀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理機制不盡相同,因此可見于不同的疾病和證候,如惡寒發熱、心悸易驚、脘腹脹滿等。

病與證雖然都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但病的重點是全過程,而證的重點在現階段。癥狀和體征是病和證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證候都由癥狀和體征構成。疾病的本質和屬性,往往是通過“證”的形式表現于臨床,而病又是各種證的綜合表現,臨床還常見同病異證和異病同證的情況。因此,病、證、癥均為人體的病理反映,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

(二)辨證護理與辨病護理

辨證是指從整體觀念出發,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得的各種資料,對疾病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推理、判斷,進而獲得對疾病某一階段病情的綜合認識。辨病是對疾病本質和特異性的認識,有利于掌握病變發生發展的特殊規律,把握疾病的重點和關鍵,加強治療的針對性,也有助于治療無癥狀的疾病,避免單純辨證的局限性。

辨證護理不同于對癥護理,也不同于辨病護理。對癥護理是針對疾病的癥狀采用的一種護理方法,它只能減輕患者一時的痛苦,不能解決其根本原因。辨病護理是在明確疾病的診斷之后,根據疾病確定護理原則。由于一種疾病的不同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候,而不同的疾病有時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可以出現相同的證候。因此,辨證護理是指同一疾病由于證候不同,治療護理的方法也不同,而不同的疾病只要出現相同的證候,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療和護理方法,這就是中醫“同病異護”和“異病同護”的意義所在。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本質矛盾、不同的狀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護理的思想,是辨證施護的精髓所在。

中醫臨床各科臨證護理時既需辨證,亦需辨病。辨證護理是認識和解決某一疾病過程中主要矛盾的手段;辨病護理是認識和解決某一疾病過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辨證可補辨病之不足,辨病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發展、轉歸,結合病的特異性進行處理。辨證施護強調針對不同個體、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態,結合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施行不同的護理。有內在聯系的癥狀和體征組合在一起即構成證候,反映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變本質;各階段或類型的證候貫穿并疊合起來,便是疾病的全過程。辨證施護注重人、病、證三者之間的關系,強調人體的特殊性和差異性。要辯證地認識病與證之間的關系,一種病可包括幾種不同的證,不同的病又可出現相同的證。因此在臨床護理中,常采用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的護理方法。根據不同的證,去施行不同的護理措施,這就是辨證施護的實質。

因此,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使辨證護理與辨病護理兩者相輔相成,相互結合,取長補短,有利于對疾病性質的全面準確認識,可提高臨床護理質量。

四、防護結合

防護即預防與護理。預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醫學在總結人民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中,已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強調防護結合。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中醫的預防思想,主要闡述人體應順應自然環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及病后調理,防病復發,從而促進延年益壽,這種“防護結合,以防為主”的思想,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因此,醫護人員應樹立“治未病”的思想,運用中醫理論,在整體觀和辨證觀的指導下,注重防護結合,提高疾病預防和促進康復的水平。防護結合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發生之前,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疾病的發生,關系到正邪兩個方面,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邪氣侵襲是發病的重要條件。因此,固護人體正氣、防止病邪侵入是護理預防工作的兩個重要方面。

1.養生以固護正氣

(1)順應自然 “人與天地相應”,人類的生活與自然界息息相關,人必須根據四時氣候的變化調整陰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對于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

(2)調攝情志 中醫學早在兩千年前就注意到調攝精神的重要,并作為攝生要素而提出。《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它強調了調攝精神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認為應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緒變動,才能保持人體的身心健康。現今,身心醫學在國際上崛起,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說明精神心理因素的調攝在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已為國際醫學界所重視。

(3)起居有常 即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規律。這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原則。若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恣意妄行,會導致機體適應能力減退,抵抗力下降,發病率增加等。因此,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注重保養正氣,調整機體內外陰陽平衡,增強機體抗御外邪的能力,促進疾病的預防、治療與康復。

(4)飲食有節 飲食是人體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物質,古代有“藥食同源”之說。《備急千金要方·食治》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飲食要有節制,既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又要注重飲食質與量的合理安排及飲食衛生。對未病之人進行飲食調護,可以補益身體,預防疾病;對患者進行飲食調護,則能調治疾病,促進康復。

(5)鍛煉健身 鍛煉身體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發生的一項重要措施。《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的“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的健身運動,就是鍛煉身體的一種方法。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多種健身方法,不僅對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有良好效果,而且對某些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防止病邪毒氣侵入

(1)慎避外邪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要謹慎躲避病邪的侵害,如春天防風,夏天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這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2)避疫毒,防癘氣 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一書中指出:“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在氣候反常或遇傳染病流行時,應做好隔離,注意環境衛生。

(3)預施藥物,防止傳播 我國很早以前就開始了藥物預防工作,早在《素問遺篇·刺法論》中,就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干也”的記載。民間以雄黃、艾葉、蒼術等煙熏以消毒防病,用板藍根、大青葉預防流感、腮腺炎,用茵陳、貫眾預防肝炎等,這些方法行之有效,簡便易行。

(二)既病防變

既病防變,是指疾病既然發生,應力求早診斷,早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說明古人早已認識到外邪侵入人體,應及早進行治療。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指出對內傷疾病也要重視其傳變規律,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即對肝病實證的治療,除治肝本身之外,還要注意調治脾胃,防止肝病傳脾,導致脾病。這些均為“既病防變”的預防醫學思想,也是中醫整體觀念的獨到之處。

1.早期診治

病位較淺,病情多輕,正氣未衰,病較易治。如不及時診治,病邪就有可能步步深入,使病情加重。因此,一旦疾病發生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給予恰當的護理。

2.控制傳變

疾病一般都有其一定的傳變規律和途徑,在實施護理過程中,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掌握疾病的傳變規律,早期診治與護理,阻截其病傳途徑,先安未受邪之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兴市| 湄潭县| 鸡泽县| 化州市| 太和县| 徐闻县| 汝阳县| 万年县| 徐汇区| 成安县| 淄博市| 青州市| 阿尔山市| 玉田县| 江山市| 左贡县| 桦川县| 吐鲁番市| 邢台市| 吐鲁番市| 平果县| 睢宁县| 德昌县| 青龙| 高要市| 武穴市| 湛江市| 易门县| 班玛县| 桓仁| 江门市| 抚远县| 孝义市| 宁陕县| 烟台市| 正安县| 甘孜| 屯昌县| 全南县| 应城市|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