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護理學:中英文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孫秋華 王穎主編
- 5827字
- 2024-09-09 16:31:01
第一節 中醫護理學的發展簡史
中醫護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伴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作為中華瑰寶的中醫藥學,在幾千年的實踐錘煉中已融入了大量的護理學實踐經驗。自古以來,中醫治病集醫、藥、護于一身,我國傳統醫藥學中一直都包含豐富的中醫護理內容。雖然中醫護理在歷史上沒有形成專門的學科,但是許多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術都散在記錄于歷代醫學文獻中。
護理學的起源先于針藥治療,這是醫學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早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在生活與勞動過程中偶然受傷,便設法涂裹包扎,身體疼痛不適便揉捏按壓,天氣變化則趨避寒溫。原始人類這些本能的保護自身、減輕痛苦的自療和互助活動,即是醫護的開始。當人們發現一些方法具有預防疾病和康復的作用,從而有目的地去實施,即形成了護理學的萌芽。
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論述了疾病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起居護理、情志護理、養生康復護理、服藥護理以及針灸、推拿、導引、熱熨、洗藥等護理技術。比如在飲食起居調理方面,《黃帝內經》提出“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在心理護理方面,《黃帝內經》認為患者的精神狀態對疾病的發展、預后有著很大影響,指出“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并告誡醫護人員應了解患者各方面的喜惡,量其所宜,隨順調之,對驕恣縱欲、不遵守疾病禁忌的患者,應耐心開導,使其消除疑慮,遵守禁忌,服從治療。《黃帝內經》的“順四時而適寒暑”理論,指出了四時養生起居的規律,也是人與天地相應的整體觀的體現。對五臟病證的護理,《黃帝內經》指出:“病在脾……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飲食寒衣。”在飲食護理方面,《黃帝內經》中亦有具體的論述:“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春食涼,夏食寒以養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陰。”這些內容指出,飲食要有節,食物的寒涼溫熱要與季節相適應。在情志護理方面,《黃帝內經》強調不良的情志刺激可導致人體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能誘發和加重病情,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以及“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等。
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論述了對疾病的辨證施護理論和措施,開創了辨證施護的先河。《傷寒雜病論》在護理操作技術方面有詳細的論述,首創了多種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如蜜煎導方、豬膽汁灌腸法、熏洗法、含咽法、煙熏法、坐浴法等。在急救護理方面,《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救治猝死、自縊死、溺水死患者的具體措施,發明了口對口呼吸救治自縊者的方法,具體方法與現代人工呼吸、體外心臟按壓法極其相似。在服藥護理方面,《傷寒雜病論》對煎藥方法、服藥注意事項、服藥后觀察反應及飲食禁忌等方面都有具體的介紹。如桂枝湯方后注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藥后應“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并加蓋被子,觀察汗出要以微有汗為佳,不可大汗淋漓,否則病必不除。在服藥后的飲食禁忌方面,《傷寒雜病論》主張服桂枝湯后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在飲食護理上,《傷寒雜病論》也有詳細論述,指出飲食的辨證:“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注意五臟病食忌、四時食忌、冷熱食忌、妊娠食忌,在飲食衛生方面應注意“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梅多食,壞齒”,“豬肉落水浮者,不可食”,“肉中有米點者,不可食”等。
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以發明麻醉術而聞名于世。在養生健身方面,他認為鍛煉可以幫助消化,疏通氣血,增強體質,減少疾病。他倡導的“五禽戲”在古代導引方法的基礎上,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姿態動作,是一種把體育與醫療護理結合起來的保健方法,也是最早的康復護理方法。
到了晉代,中醫護理有了新的進展。王叔和在《脈經》一書中闡明了脈理,并比較了臟腑各部的生理、病理脈象,分析了各種雜病及婦女、小兒的脈證,同時改進了寸、關、尺的診脈方法,使脈診法成為臨床護理的重要手段,為運用中醫護理手段觀察患者病情提供了依據。針灸學家皇甫謐根據《靈樞》并結合臨證經驗,編著了《針灸甲乙經》,發展了針灸療法,闡述了針灸治療的針刺和灸法的操作技術,使中醫學說更為豐富,護理工作也隨之增加了新的內容。
五代時期是我國醫學發展的輝煌階段,也是中醫護理向縱深發展的時期。這時期治療疾病的方法逐漸形成了以針藥為主、以護理為輔的特點,從而使護理形成了獨立學科。
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以高尚的醫德和高明的醫術流芳百世,他在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強調:“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書中“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兩篇專論醫德,諄諄告誡醫護人員告誡要一切為患者著想,對患者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一視同仁,尤其要重視婦女和小兒疾病的治療和護理。《備急千金要方》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臨證各科的診斷、針灸、食療、預防、衛生、護理技術等各個方面。在護理技術方面,孫思邈首創了細蔥管導尿法,以及蠟療法、熱熨法等。在預防方面,孫思邈主張“上醫醫未病之病”,教導人們要“常習不唾地”,并提出“凡衣服、巾、櫛、枕、鏡不宜與人同之”,以預防傳染病。總之,孫思邈總結了內、外、婦、兒各科的醫療、護理、預防、保健等方面的臨證經驗,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護理學。
宋代以后,隨著工業的發展,造紙術、印刷技術的發明為醫藥學著作的整理、研究和推廣創造了條件。醫家百家爭鳴,各抒己見,其中著名的有“金元四大家”。金元時期的四位著名醫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在醫學實踐和理論方面各有創見,從不同的角度豐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為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后人尊稱為“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倡導火熱論,在治療護理中力主寒涼清熱,后人稱之為寒涼派。張從正則認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弘揚“汗、吐、下”祛邪三法,并將針灸、熏洗、按摩、導引等中醫技術靈活運用于各種疾病的護理中,后人稱之為攻邪派。李杲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上善用溫補脾胃之法,后人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亨在“相火論”的基礎上認為人體“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治療護理上倡導“滋陰降火”,后人稱之為滋陰派。
金元時期的其他著名醫家都十分重視護理工作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本草衍義》一書在談到食鹽與疾病的關系時指出:“水腫者宜全禁之。”這與現代護理的飲食調護中水腫者應吃無鹽或低鹽飲食的觀點是一致的。張從正的《儒門事親》中也記載了很多護理內容,其中所述的“脫肛,大腸熱甚也,用酸漿水煎三五沸,稍熱,渫洗三五度,次以苦劑堅之則愈”說明我國很早就有坐浴療法。另外,情志相勝的心理療法不僅在理論上有所發展,而且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形成了中醫心理護理的應用高峰。
明代在總結、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出現了很多有重大意義的醫學發明與創造,也使中醫護理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著有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這是一部重要的藥學巨著,對我國和世界的醫藥學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李時珍親自采藥、炮制,不但為患者看病,還為患者煎藥、喂藥,并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實施護理。名醫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寫道:“凡傷寒飲食有宜忌者,有不宜忌者……不欲食者,不可強食,強食則助邪”,說明了飲食護理的重要性。又如名醫胡正心說:“凡患瘟疫之家,將初患者之衣于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明確指出傳染病患者的衣服要用蒸氣消毒法處理,說明當時醫家對瘟疫的傳染性已有了明確的認識。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對癰疽的病源、診斷、調治以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辨證施護的記述條理清楚、內容翔實。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鴉片戰爭以后,西方醫學的涌入沖擊了中醫藥學的發展,但中醫護理學則向獨立完整的體系發展,逐漸走向了新階段。由于當時戰爭頻繁,疫病流行,溫病學說逐漸形成。名醫葉天士的《溫熱論》系統闡述了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提出了溫病在衛、氣、營、血四個階段辨證論治與辨證施護的綱領,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葉天士對老年病的防護強調頤養,主張飲食當“薄味”,力戒“酒肉厚味”;在情志方面主張“務宜怡悅開懷”,“戒嗔怒”;在病情觀察方面主張溫熱病要注意觀察舌、齒,辨斑疹、白?,并且要做好口腔護理。
汪綺石善治虛勞病,他在《理虛元鑒》中詳細介紹了療養和飲食調護的重要性及四季防病知識,強調要“令其善為調理”,“樽節其精神,各就性情所失以為治”。清代名醫錢襄的《侍疾要語》是一部護理學專著,書中記載了飲食護理、生活起居護理和老年患者的護理,還記錄了民間廣為流傳的“十叟長壽歌”,介紹了10位百歲老人延年益壽、防病抗老的經驗,從飲食、起居、鍛煉、情志修養等方面指出長壽的方法。曹慈山在《養生隨筆》中,從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出發,總結出一整套衣、食、住、行的養生方法,創立了臥、坐、立功的導引法,主張動靜結合,還系統記錄了100種不同的粥療食譜,為中醫護理學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根據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社會制度的變更、西方科學文化的傳入,中西方文化出現了碰撞與交融,西醫逐漸為廣大民眾所了解,這時期中醫理論的發展呈現出新舊并存的趨勢:一是走收集繼承和整理前人的學術成果之路,如《理瀹駢文》總結了數十種中醫外治法,為中醫護理提供了許多簡便實用的操作技術;二是出現了中西匯通和中醫理論科學化的思潮,采用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中醫,促進中醫進一步發展。以唐宗海、朱沛文、惲鐵樵、張錫純為代表的中西匯通學派認為中西醫各具特色和優勢,可以殊途同歸,如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的思想。在這一時期,中醫辦學得到了發展,清末開辦的“京師同文館”可謂近代最早的醫學院,由各國教會合辦的北京協和醫科大學(1915年)和齊魯大學醫學院(1916年)所附設的護士學校,在全國頗有影響。這一時期上海等地先后創辦了中醫醫院,中醫護理隊伍隨之擴大。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扶植和發展中醫藥事業,使中醫藥學蓬勃發展,并逐步走向科學化、現代化、國際化。“堅持中西醫并重”是我國衛生工作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近十年是中醫藥事業發展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的繼承和創新工作,積極支持和推進中醫藥的學術進步和發展,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中醫臨床、教學、科研的進步與發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斷得到加強,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及條件。
2016年2月頒布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是新時期推進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明確了未來15年我國中醫藥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使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和社會環境更加優化。2016年1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2017年7月正式實施),是專為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制定的法規。2019年10月召開的全國中醫藥大會上,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為新時代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指明了方向。2021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布了《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醫藥在衛生健康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弘揚科學精神,圍繞中醫藥基礎研究和國家戰略需求,發揮中醫藥原創科技優勢,使中醫學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掘中醫藥寶庫精華,創造出了一批令人矚目的科研學術成果。屠呦呦研究員開展的青蒿素研究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引起了海內外對中醫藥的廣泛關注,在中國醫學和世界傳統醫學的發展史上譜寫了璀璨的一頁。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中醫藥作出重要貢獻,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冠肺炎方案頗受全球關注。
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醫護理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博士、碩士、本科、專科、中專、成人教育、線上教學、短期培訓班等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醫護理教育體系在全國范圍內形成。20世紀50年代,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率先開辦了中醫護士學校及中醫護理培訓班。1958年,江蘇省中醫院出版了新中國第一部中醫護理專著《中醫護病學》,接著修訂編寫了《中醫護理學概要》。20世紀80年代初,各類各種中醫護理專著相繼問世,1999年以后全國各中醫院校相繼開始招收、培養護理學本科學生,至今全國有23所中醫院校開設了本科護理學專業,已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具有中醫護理理論和技能優勢的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2003年以后,各中醫院校在發展本科教育的基礎上發展研究生教育,相繼開始培養護理學碩士研究生,使護理人才的培養層次不斷得到提高,培養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目前,一批高學歷、高職稱、年輕化的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已經活躍在臨床、教學和科研崗位上,各級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護理隊伍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也明顯得到改善。
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工作指南》和出版的《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為規范和推動中醫臨床護理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了《關于加強中醫護理工作的意見》,對中醫臨床護理工作、中醫護理隊伍建設、中醫護理教育和科研以及對外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十一五”以來,中醫護理管理體制不斷得到健全,臨床實踐不斷得到發展,各級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積極發揮中醫護理的特色和優勢,開展專科專病中醫護理,對常見病證實施辨證施護和中醫護理健康教育,并在臨床上積極應用和推廣中醫護理技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國各中醫院校積極探索中醫護理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規范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并積極開展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不僅推進了中醫護理臨床、教學、科研的協同進步,也促進了中醫護理學術的發展。
中醫護理學術交流日趨活躍,全國各省市各級中醫、中西醫結合護理學會積極搭建平臺、創造條件,組織、指導和引領開展中醫護理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推動了中醫護理學科發展。隨著中醫護理人才隊伍結構的改善,中醫護理的科學研究也得到蓬勃發展,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及科研能力不斷增強,科研項目數量及成果不斷增加,中醫護理理論體系不斷得到完善,中醫護理方法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不斷加強,學術氛圍日益濃厚。近年來,全國各地重視中醫護理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加強了中西醫結合護理的研究與實踐,為繁榮中醫護理學術、推動中醫護理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 經方醫案(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特色教材)
- 科研思路與方法(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結核病防治培訓教材
- 專科技能培訓教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冊
- 實用遺傳代謝病學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全科醫生基層實踐
- 《飲膳正要》梳理
- 中藥炮制學實驗指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介入超聲學科建設與規范
- 婦產科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升本)規劃教材)
- 藥理學實驗實訓教程(全國中醫藥行業職業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中藥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推拿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骨科學(第2版)
- 胸部放射診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