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節 辨 證

辨證是中醫學認識和診斷疾病的方法。中醫學的辨證方法主要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經絡辨證和病因辨證等,其中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臟腑辨證主要應用于內科雜病,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主要用于外感病。各種辨證方法均有各自的特點,對不同疾病的診斷上雖各有側重,但又相互聯系和相互補充。

一、八綱辨證

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運用八綱對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初步獲得關于病變的部位、性質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情況,稱為八綱辨證。任何一種疾病,從大體病位來說,總不外乎表證和里證;從基本性質來說,可區分為寒證和熱證;從邪正斗爭的關系來說,可概括為實證和虛證;從病證的總類別來說,都可歸屬于陰證和陽證。

(一)表里辨證

表里是辨別病位內外深淺的一對綱領。表和里是相對的概念,從部位上看,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相對在外,而臟腑、骨髓相對在內。因此,任何疾病的辨證都可分辨病位的表里,對于外感病來說,其意義尤為重要。

1.表證

表證是外感六淫之邪,從皮毛、口鼻侵入機體所致病位淺在肌膚的證候。表證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的特點,多見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階段。

(1)證候表現 以發熱惡寒或惡風、舌苔薄白、脈浮為主,常兼有頭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

(2)證候分析 邪氣從皮毛、口鼻侵入,阻遏衛氣的正常宣發、溫煦功能,肺失宣肅,故見惡風、鼻塞流涕、頭痛、咳嗽等癥;邪未入里,舌象尚無明顯變化,出現薄白苔;外邪襲表,正氣奮起抗邪,脈氣鼓動于外,故脈浮。

(3)辨證要點 本證以惡寒發熱、苔薄、脈浮等為主要辨證依據。

2.里證

里證泛指疾病深入于臟腑、氣血、骨髓所表現的證候。里證與表證相對而言,其概念非常籠統,范圍非常廣泛,可以說凡不是表證(及半表半里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屬于里證的范疇,即所謂“非表即里”。里證多見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階段,或見于內傷雜病之中,具有病位較深、病情較重、病程較長的基本特征。

(1)證候表現 里證病因復雜,病位廣泛,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一般很難用幾個癥狀全面概括。但其基本特征是沒有新起惡寒發熱、以臟腑癥狀為主要表現。本節的寒熱虛實辨證以及后面的氣血津液、臟腑等辨證所述均屬里證的范疇。

(2)證候分析 里證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外邪襲表,表證不解,病邪傳里,形成里證;外邪直接侵犯臟腑、氣血、骨髓而成,即所謂“直中”為病;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氣血,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或年老精氣自衰而致。

(3)辨證要點 本證病位廣泛,表現繁多,其特征是無新起惡寒發熱,以臟腑病變表現為主。

3.表證與里證的鑒別要點

鑒別表證和里證,主要是審察病證的寒熱、舌象、脈象等變化。一般說來,外感病中,惡寒發熱同時并見者,屬表證;但寒不熱或但熱不寒者,屬里證。表證多有頭身疼痛及肺系的癥狀,臟腑癥狀不明顯,而里證以臟腑癥狀為主要表現。表證舌苔少有變化,里證舌苔多有變化。表證多見浮脈,里證多見沉脈或其他多種脈象。此外,辨別表證和里證還應結合起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變化的快慢及病程的長短等。

4.表證與里證的關系

(1)表里同病 表證和里證同時在一個患者身上出現的,稱為表里同病。如患者既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表證,又有腹脹、便秘、小便黃等里證,此即為表里同病。表里同病,一般多見于表證未解,邪已入里,或病邪同時侵犯表里,亦有舊病未愈,復感外邪所致。

(2)表里轉化 表證和里證之間相互轉化是有條件的,主要取決于正邪相爭的狀況。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邪氣過盛,或護理不當,或失治誤治等,皆能導致表證轉化為里證。如外感表邪不解,病情發展,出現高熱不退、咳痰黃稠或帶血,說明病邪由表入里,留阻于肺,形成痰熱壅肺的里熱實證,表證轉化為里證;若經及時治療,患者熱勢逐漸減退,咳喘漸平,疾病向愈。

(二)寒熱辨證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與熱證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性質相反。陰盛或陽虛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表現為熱證。《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辨別疾病性質的寒熱,是治療和護理時立法施護的依據之一。

1.寒證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導致機體功能活動抑制或衰減所表現的以冷、涼為主的一類證候。

(1)證候表現 惡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蜷臥,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潤滑,脈遲或緊等。

(2)證候分析 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內傷久病而耗傷陽氣,或過服生冷寒涼,陰寒偏盛所致。寒證包括表寒、里寒、虛寒、實寒等證。

(3)辨證要點 本證以惡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排出物清稀、舌淡苔白潤滑、脈遲或緊為主要辨證依據。

2.熱證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陽盛陰傷,導致機體的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出的以溫、熱為主的一類證候。

(1)證候表現 發熱喜涼,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而干,脈數等。

(2)證候分析 多由外感熱邪,或素體陽盛,或寒邪入里化熱,或情志內傷,郁而化火,或過食辛辣,蓄積為熱,而使體內陽熱過盛,或房室勞傷,劫奪陰精,陰虛陽亢所致。

(3)辨證要點 本證以惡熱喜冷、排出物稠濁、舌紅少苔或苔黃而干、脈數為主要辨證依據。

3.寒證與熱證的鑒別要點

辨別寒證與熱證,不能孤立地根據某一癥狀作出判斷,只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綜合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臨床多從患者的面色、寒熱喜惡、四肢冷暖、口渴與否、二便情況、舌象、脈象等變化,進行辨別。

4.寒證與熱證的關系

寒證與熱證雖然有著陰陽盛衰的本質區別,但又互相聯系,它們既可以在患者身上同時出現,表現為寒熱錯雜的證候,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互相轉化。在疾病的危重階段,還可出現假象。

(1)寒熱錯雜 寒證和熱證同時并存,稱之為寒熱錯雜。臨床上所見上熱下寒、表寒里熱、表熱里寒等皆屬此類。

(2)寒熱轉化 臨床上先出現寒證,后出現熱證,當熱證出現,其寒證消失,此為寒證轉化為熱證。若臨床中先見熱證,后見寒證,而當寒證出現時,其熱證消失,此即為熱證轉化為寒證。寒熱轉化是病情進一步發展的表現。

(3)寒熱真假 在疾病過程中,一般情況下,疾病的本質與其所反映的現象是一致的,即熱證見熱象,寒證見寒象。但在疾病的危重階段,有時會出現真熱假寒、真寒假熱的證候,即熱證見寒象、寒證見熱象。因其臨床癥狀與疾病的本質不一致,故需要細心辨別。①真熱假寒:又稱陽盛格陰,由于內熱過盛,深伏于里,陽氣被郁而不能外達四肢,就會出現格陰于外的一些假寒的現象。②真寒假熱:又稱陰盛格陽,由于陰寒內盛,陽氣虛弱已極,陽不制陰,虛陽浮越于外,使陰陽不相順接而致。

(三)虛實辨證

虛實是用以概括和辨別邪正盛衰的一對綱領,主要反映疾病過程中人體正氣和致病邪氣的盛衰變化及力量對比。實證主要取決于邪氣盛方面,而虛證則主要取決于正氣虛方面,即“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辨別疾病屬虛屬實,是治療護理時確定扶正或祛邪的主要依據。

1.虛證

虛證是指人體的正氣不足,臟腑功能衰退所表現的證候,多見于素體虛弱,后天失調,或久病、重病之后。因氣血陰陽虛損的不同,故而臨床上又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區別。

(1)證候表現 血虛證表現:面色蒼白或萎黃無華,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婦人月經量少、愆期或經閉,舌質淡,脈細無力。氣虛證表現:面色無華,少氣懶言,語聲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動則諸癥加重,舌淡,脈虛弱。陰虛證表現:午后潮熱,盜汗,顴紅,咽干,手足心熱,小便短黃,舌紅少苔,脈細數。陽虛證表現: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弱。

(2)證候分析 虛證形成的原因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調兩個方面,但以后天失調為主,如飲食失調,后天之本不固;七情勞倦,內傷臟腑氣血;房事過度,耗傷腎臟元真之氣;或久病失治誤治,損傷正氣等,均可成為虛證。

(3)辨證要點 本證一般以久病、病勢較緩、耗損過多、體質素弱為主要辨證依據。

2.實證

實證是指邪氣過盛、臟腑功能亢盛所表現出來的證候。

(1)證候表現 由于感邪性質與病理產物的不同,以及病邪侵襲、停積部位的差別,實證的證候表現存在多樣性、復雜性,很難以一組癥狀作為實證的代表。

(2)證候分析 實證的成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以及蟲毒等邪氣侵入人體的初期和中期,邪氣壅盛而正氣未虛,邪正斗爭劇烈,形成實證;二是臟腑功能失調,以致痰、飲、水、濕、瘀血、食積、蟲積、膿等有形病理產物停留于體內而成。

(3)辨證要點 本證以邪氣亢盛有余或痰飲、瘀血、結石、積食等病理產物停滯為主要辨證依據。

3.虛證與實證的鑒別要點

虛證和實證主要從患者的形體盛衰、精神狀態的好壞、聲音氣息的強弱、痛處的喜按與拒按,以及舌象、脈象的變化上相鑒別。

4.虛證與實證的關系

疾病的變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體質、治療、護理等因素的影響,可使虛證和實證之間發生虛實夾雜、虛實轉化等相關變化。

(1)虛實夾雜 在患者身上虛證和實證同時出現,此謂虛實夾雜。虛實夾雜的證候,有的是以實證為主,而夾有虛證;有的以虛證為主,而夾有實證;亦有虛實證并見、并重者。

(2)虛實轉化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由于邪正相爭,故在一定條件下,虛證和實證還可以相互轉化。實證轉化為虛證,多因實證失治或誤治,或邪氣過盛傷及正氣而成,出現低熱、無力、面色蒼白、脈細無力等虛證表現。虛證轉化為實證比較少見,臨床上常常是因虛致實,形成本虛標實的錯雜證。

(四)陰陽辨證

陰陽是概括病證類別的一對綱領,大之可以概括整個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分析癥狀。陰陽是八綱的總綱,它可以概括其他三對綱領,即表、熱、實屬陽,里、寒、虛屬陰。因此可以說,盡管病證千變萬化,但總括起來又不外乎陰證和陽證兩大類。

1.陰證

凡見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里證、寒證、虛證,以及癥狀表現于內的、向下的、不易發現的,或病邪性質為陰邪、病情變化較慢等證,均屬陰證范疇。

(1)證候表現 不同的疾病,表現出的陰證證候不盡相同,各有側重。其特征性表現主要有:面色蒼白或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蜷臥,畏冷肢涼,倦怠無力,語聲低怯,納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溏泄氣腥,舌淡胖嫩,脈沉遲、微弱、細。

(2)證候分析 精神萎靡,聲低乏力,是氣虛的表現;畏冷肢涼,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溏泄氣腥,是里寒的癥狀;舌淡胖嫩,脈沉遲、微弱、細均為虛寒之象。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在里的、正虛的、寒象的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2.陽證

凡見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的表證、熱證、實證,以及癥狀表現于外的、向上的、容易發現的,或病邪性質為陽邪、病情變化較快等,均屬陽證范疇。

(1)證候表現 不同的疾病,表現出的陽證證候不盡相同,各有側重。一般常見為:面色赤,惡寒發熱,壯熱,肌膚灼熱,煩躁不安,語聲高亢,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口干渴飲,小便短赤澀痛,大便秘結奇臭,舌紅絳,苔黃黑生芒刺,脈浮數、洪大、滑實。

(2)證候分析 惡寒發熱并見是表證特征;面紅,肌膚灼熱,煩躁不安,口干渴飲,小便短赤澀痛,為熱證表現;語聲高亢,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大便秘結,為實證癥狀;舌紅絳,苔黃黑生芒刺,脈浮數、洪大、滑實,為實熱之象。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在表的、邪實的、熱象的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3.亡陰證

亡陰證是指陰液大量耗損而欲竭所表現的危重證候。

(1)證候表現 汗出而黏,呼吸短促,身熱,手足溫,煩躁不安,渴喜冷飲,面色潮紅,舌紅而干,脈細數無力。

(2)證候分析 亡陰是在久病陰液虧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或因高熱傷陰、大汗不止、劇烈吐瀉、大量出血、嚴重燒傷等而使陰液暴傷。

4.亡陽證

亡陽證是指體內陽氣衰微欲脫所表現的危重證候。

(1)證候表現 大汗淋漓,面色蒼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氣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

(2)證候分析 亡陽一般是在陽氣虛衰的基礎上進一步惡化而成,也可因陰寒之邪極盛而致陽氣暴傷,或因大汗、劇烈吐瀉、大出血等致陽隨陰脫,或因中毒、嚴重外傷、痰瘀阻塞心竅等而使陽氣暴脫。

二、氣血津液辨證

(一)氣血病辨證

氣血病辨證就是根據患者所表現的癥狀、體征等,對照氣血的生理、病理特點,分析、判斷疾病中有無氣血虧損或運行障礙的證候存在。

氣血證候的分類,一方面為氣血的虧虛,主要包括氣虛證、血虛證,屬虛證的范疇;一方面為氣血運行失常,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一般屬實證的范疇。臨床還常見氣陷、氣不固、氣脫、血脫等證,一般是氣虛、血虛的特殊表現;氣逆、氣閉,一般屬氣滯的范疇;血熱、血寒,實際指血分的熱證、寒證。

1.氣虛類證

包括氣虛證、氣陷證和氣脫證。

(1)氣虛證 是指氣不足,臟腑組織功能活動減退所表現的虛弱證候。

1)證候表現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癥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2)證候分析 多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或先天不足、后天飲食失調等引起。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動則加劇為主要辨證依據。

(2)氣陷證 是氣虛無力升舉,清陽之氣下陷所表現的虛弱證候。

1)證候表現 頭暈目眩,少氣倦怠,便意頻頻,久痢久泄,形體消瘦,腹部有墜脹感,脫肛,子宮脫垂,舌淡苔白,脈弱。

2)證候分析 氣陷證是氣虛證的進一步發展,或為氣虛證的一種特殊表現;或為勞累、用力過度,損傷某一臟器所致;或為久病失養等原因所致。

氣虛則臟腑功能衰退,故少氣倦怠;清陽之氣不能升舉,可見頭暈目眩;中氣虧虛,脾運失健,清陽不升,氣陷于下,則便意頻頻,久泄久痢。氣虛化源不足,機體失于滋養,故見形體消瘦。氣虛升舉無力,則不能維持臟器固有的位置,故覺腹部墜脹,或見內臟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脫肛、子宮脫垂。氣虛不足,則舌淡,苔白,脈弱。

3)辨證要點 本證以神疲乏力、腹部墜脹、久痢久泄或內臟下垂為主要辨證依據。

(3)氣脫證 是指元氣虧虛已極,氣息奄奄欲脫所表現的危重證候。

1)證候表現 呼吸微弱而不規則,汗出不止,面色蒼白,口開目合,手撒身軟,神志朦朧,昏迷或昏仆,二便失禁,舌質淡白,苔白潤,脈微欲絕。

2)證候分析 可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或因大汗、劇烈吐瀉、大出血,或因長期饑餓、極度疲勞、暴邪驟襲等所致。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呼吸微弱或不規則、脈微欲絕為主要辨證依據。

2.血虛類證

包括血虛證和血脫證。

(1)血虛證 是指血液虧少,臟腑、經絡、組織失于濡養所表現的虛弱證候。

1)證候表現 面白無華或萎黃,眼瞼、口唇、爪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閉經,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2)證候分析 先天稟賦不足,或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或各種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或瘀血阻絡,新血不生,或腸道寄生蟲影響脾胃運化,以致血乏化源等。

3)辨證要點 本證以面、唇、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為主要辨證依據。

(2)血脫證 是指突然大量出血或長期反復出血,以致血液亡脫所表現的危重證候。

1)證候表現 面色蒼白,夭然不澤,頭暈目眩,心悸怔忡,氣微而短,四肢厥冷,甚至昏厥,不省人事,舌色淡白,脈芤或微欲絕。

2)證候分析 血脫證的主要原因是突然大量出血,如嘔血、便血、崩漏、外傷失血等,也可因長期反復出血,血虛進一步發展而成。

3)辨證要點 本證以有大量血液耗失的病史,又出現面色蒼白、氣微而短、脈微欲絕等癥為主要辨證依據。

3.氣血兩虛類證

氣血兩虛類證包括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氣隨血脫證等。其中氣隨血脫證與血脫證有著密切聯系,氣隨血脫證是血脫證中大失血的結果,其證因分析同血脫證。故在此只介紹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

(1)氣血兩虛證 是指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黃,唇甲淡白,心悸失眠,形體消瘦,舌淡而嫩,脈細弱。

2)證候分析 多為久病不愈,氣虛不能生血,或血虛無以化氣所致。

3)辨證要點 本證以氣虛證與血虛證癥狀共見為主要辨證依據。

(2)氣不攝血證 是指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見出血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鼻衄,氣短,神疲乏力,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

2)證候分析 多為久病氣虛,或慢性失血,氣隨血耗,進而氣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致。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出血、氣短和倦怠乏力共見為主要辨證依據。

4.氣滯類證

包括氣滯證、氣逆證和氣閉證。

(1)氣滯證 是指人體某一部位,或某一臟腑、經絡的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又稱氣郁證、氣結證。

1)證候表現 胸脅、乳房、脘腹等處脹悶或疼痛,或竄痛,或攻痛,疼痛時輕時重,痛無定處,按之無形,痛脹常隨噯氣、矢氣、嘆息、情緒好轉而減輕,或隨憂思惱怒而加重,脈象多弦,舌象可無明顯變化。

2)證候分析 七情郁結,各種病邪內阻,臟氣虛弱,運行無力等,均能導致氣機郁滯。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脹悶疼痛游走不定、按之無形為主要辨證依據。

(2)氣逆證 是指氣機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上以肺、胃之氣上逆和肝氣升發太過的病變為多見。

1)證候表現 咳嗽,喘息;呃逆,噯氣,惡心,嘔吐;頭痛,眩暈,甚至昏厥、咯血,以及氣從少腹上沖于胸咽。

2)證候分析 多為外邪或某些病理產物侵犯肺胃,或情志異常,惱怒傷肝所致。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咳喘、嘔呃、頭痛眩暈等為主要辨證依據。

(3)氣閉證 是指邪氣閉阻臟器、官竅,以突發昏厥或絞痛為主要表現的危重證候,屬實證。

1)證候表現 突然昏仆或暈厥,四肢厥冷,或見絞痛,二便不通,并有呼吸氣粗,聲高,舌黯苔厚,脈沉實有力。

2)證候分析 多為大怒、暴驚、憂思過極閉阻氣機,或瘀血、砂石、蛔蟲、痰濁阻塞脈絡、管腔等所致。

3)辨證要點 本證以突然昏厥、絞痛、二便不通、呼吸氣粗等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5.血瘀證

凡離經之血未能及時排出或消散,停留于體內,或血液運行不暢,壅積于臟腑、器官、組織之內,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者,均屬瘀血。凡由瘀血內阻而產生的證候,即為血瘀證。

(1)證候表現 疼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拒按,常在夜間加重。腫塊在體表者,常呈青紫色;在體內者,呈堅硬而按之不移的腫塊,稱為積。出血反復不止,呈暗紫色,血中多夾有血塊,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狀,或婦女崩漏。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甲青紫,皮下瘀斑,或皮膚絲狀紅縷,或腹壁青筋怒張,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舌下絡脈曲張,脈細澀或結代,或無脈。

(2)證候分析 產生血瘀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五:一是外傷、跌仆等損傷造成體內出血,離經之血未能及時排出或消散,蓄積在體內形成瘀血;二是氣滯導致血行不暢而形成瘀血;三是血寒而致血脈凝滯;四是血熱而致血液壅聚,血液受煎熬濃縮而成瘀血;五是氣虛推動無力,導致血行緩慢而形成瘀血。

(3)辨證要點 本證以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拒按,腫塊,唇舌爪甲紫暗,脈澀等為主要辨證依據。

6.血寒證

血寒證是指寒邪客于血脈,凝滯氣機,血行不暢所表現的實寒證候。

(1)證候表現 手足、顛頂、少腹、小腹等處冷痛拘急,得溫則痛減,遇寒則加劇,皮膚紫暗發涼,形寒肢冷,婦女月經愆期,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淡紫苔白,脈沉遲澀或緊。

(2)證候分析 主要因寒邪侵犯血脈,或陰寒內盛,凝滯脈絡而成。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局部冷痛、得溫痛減,舌紫暗苔白為主要辨證依據。

7.血熱證

血熱證是指火熱內熾,侵犯血分所表現的實熱證候。

(1)證候表現 身熱夜甚,面紅,口渴,心煩,失眠,躁擾不寧,甚至狂亂、神昏譫語,或見各種出血,色深紅質稠,或斑疹顯露,或局部瘡瘍,紅、腫、熱、痛,舌紅絳,脈滑數或弦數。

(2)證候分析 外感溫熱之邪;其他邪氣化熱;情志過極,氣郁化火;過食辛辣燥熱之品等致火熱內熾。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全身熱象和出血為主要辨證依據。

(二)津液病辨證

津液病辨證是根據患者所表現的癥狀、體征等,對照津液的生理、病理特點,通過分析,辨別疾病當前病理本質中是否有津液虧損或運行障礙的證候存在。津液病證候包括津液虧虛證和水液停聚而形成的痰證、飲證、水停證及濕證。因濕已在前面討論,故此處僅介紹痰、飲、水所導致的證候。

1.津液不足證

津液不足證是指津液虧少導致臟腑、組織、器官失其滋養潤澤所表現的證候。津液損傷程度較輕者,一般稱為傷津、津虧;津液損傷程度較重者,一般稱為脫液、液耗。津液不足,失其滋潤作用,多從燥化,故該證候可屬燥證范疇。津液是整個體內陰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津液不足可發展成為陰虛,故又可將其歸屬于陰虛之內。

(1)證候表現 口燥咽干,渴欲飲水,唇焦而裂,鼻孔干燥,皮膚干枯無澤,目眶凹陷,小便短少,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2)證候分析 其原因有生成不足與喪失過多兩方面:脾胃虛弱,運化無權,致津液生化減少,或因過分限制飲食,以及某些疾病引起長期進食減少,使津液化生之源匱乏,均可導致津液生成減少;因高熱、大汗、吐瀉太過、燥熱傷津等導致津液大量喪失而形成。

(3)辨證要點 本證以皮膚、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為主要辨證依據。

2.痰證

痰是由水液內停而凝聚所形成的病理性產物,其質黏稠。由痰濁停聚或流竄于臟腑、經絡、組織之間而表現的證候,即為痰證。

(1)證候表現 胸悶,咳喘,痰多黏稠,喉中痰鳴,脘痞,納呆,惡心,嘔吐痰涎,頭暈目眩,表情淡漠,神昏神亂,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瘰疬氣癭,痰核乳癖,喉中異物感,舌苔白膩,脈滑。

(2)證候分析 痰的形成與諸多原因有關,如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當,情志刺激,過逸少勞,過勞體虛等影響肺、脾、腎的功能,致水液不能正常輸布而停聚凝結為痰。如肺失宣降,不能輸布津液,水液停聚或被火熱煎熬,則生成痰;脾失健運,則水濕停蓄,凝聚不散則變化成痰;腎陽不足,不能助脾運化,或腎陰虧虛,虛火煎灼津液,亦可生成痰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痰多、胸悶、眩暈、體胖、苔膩、脈滑等為主要辨證依據。

3.飲證

飲邪是由體內水液停積而形成的病理性產物,其質清稀。由飲邪停滯于胃腸、胸脅、心肺、四肢等處所表現的證候,即為飲證。

(1)證候表現 脘腹痞滿,瀝瀝有聲,泛吐清水,咳嗽氣喘,痰多清稀,喉中有哮鳴聲,胸悶心悸,甚或咳逆倚息不得平臥,或胸脅飽滿,支撐脹痛,隨呼吸、咳嗽、轉身而痛加劇,小便不利,肢體水腫,頭暈目眩,苔白滑,脈弦或滑。

(2)證候分析 因外邪侵襲,或中陽素虛,或飲食勞倦等,以致水液轉輸、敷布發生障礙,從而停聚為病。《金匱要略》根據飲邪停積的部位不同,將飲證分為四種,即痰飲、懸飲、支飲、溢飲。飲邪停于胃腸,阻滯氣機,胃失和降,則見脘腹痞滿,瀝瀝有聲,泛吐清水,謂之痰飲;飲邪停于胸脅,懸結不散,阻遏肺氣,可見胸脅飽滿,支撐脹痛,隨呼吸、咳嗽、轉身而痛加劇,謂之懸飲;飲邪停于心肺,心陽被遏,肺失肅降,氣道不利,則咳嗽氣喘,痰多清稀,喉中有哮鳴聲,胸悶心悸,甚或咳逆倚息不得平臥,謂之支飲;飲邪留滯于四肢肌膚,則見小便不利,肢體水腫、沉重痛,謂之溢飲。飲邪內阻,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苔白滑,脈弦或滑為飲邪內停的表現。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胸悶、咳吐痰涎,或脘腹痞脹、嘔吐清水,或胸脅飽滿,或咳喘、面浮肢腫、苔白滑等為主要辨證依據。

4.水停證

水邪又稱水氣,是體內水液停聚所形成的最清稀而善流動的病理性產物。由水邪內停所致的證候,即為水停證。一般分為陰水和陽水。

(1)證候表現 頭面、肢體,甚或全身水腫,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或腹部膨隆脹滿,叩之呈濁音或呈移動性濁音,按之如囊裹水,小便不利,身體困重,舌體胖大,苔白滑,脈沉弦。

(2)證候分析 因風邪外襲,或濕邪內侵,或勞倦內傷、房室不節、久病傷腎、過用攻伐等,影響肺、脾、腎的敷布、運化、排泄功能,使水液停聚而泛溢,形成水停證。此外,瘀血內阻,也可影響水液的運行,使水液蓄積而發病。

(3)辨證要點 陽水以發病急、來勢猛,眼瞼先腫,繼而頭面全身浮腫為主要辨證依據。陰水以發病較緩、腰以下腫甚為主要辨證依據。

三、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是在認識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基礎上,通過四診收集病情資料,對疾病證候進行歸納,借以推究病機,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情況的一種辨證方法,是臨床各科的診斷基礎,也是辨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臟病辨證、腑病辨證、臟腑兼證辨證三個方面,其中臟病辨證是主要內容。

(一)肝與膽病辨證

肝的病證有虛有實。虛證多見肝陰、肝血不足;實證多見氣郁火盛及寒滯肝脈、肝膽濕熱,甚或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多為虛實夾雜之證。膽病則有膽郁痰擾證和肝膽同病的肝膽濕熱證。

1.肝氣郁結

肝氣郁結是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脅或少腹脹痛,或咽有梗塞感,或脅下痞塊,婦人見乳房脹痛,痛經,月經不調,甚至閉經,舌質紫或邊有瘀斑,脈沉弦澀。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情志不遂、肝疏泄失常所致。肝屬木,主疏泄,以疏達為暢,今因情志不遂,肝失條達,故見精神抑郁、易怒,胸悶不舒,善太息;肝脈布脅肋,肝郁則經脈不利,故見胸脅少腹脹痛;氣郁生痰,痰隨氣逆,痰氣搏結于咽喉,故咽喉有異物梗塞感,俗稱“梅核氣”;肝氣郁結,氣血不暢,沖任失調,故月經不調,經前乳房脹痛;肝郁經久不愈,氣病及血,氣滯血瘀,則成癥瘕痞塊,痛經或閉經;舌質紫或有瘀斑、脈沉弦澀,皆為氣滯血瘀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情志抑郁、胸脅或少腹脹悶疼痛等為主要辨證依據。

2.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是肝經氣火上逆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頭脹痛,眩暈,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不眠或噩夢紛紜,脅肋灼痛,耳鳴耳聾,尿黃便秘,或吐血、衄血,或目赤腫痛,舌紅苔黃,脈弦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過食肥膩、嗜煙酒,或因外感火熱之邪所致。肝火上攻于頭,故見頭脹痛,眩暈,面紅,目赤腫痛;肝火循經上擾于耳,則耳鳴耳聾;肝火內盛,不能疏泄情志,故急躁易怒,不能藏魂,故失眠多噩夢;火熱內盛,肝不藏血,血熱妄行,則吐血、衄血;口干、尿黃便秘、脈弦數,均為肝火內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頭暈脹痛、急躁易怒、脅肋灼痛為主要辨證依據。

3.肝血虛

肝血虛是肝藏血不足,導致肝血虧虛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兩目干澀,視物模糊,夜盲,肢體麻木,筋脈拘攣,月經量少或閉經,舌質淡,脈細。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所致。肝血不足,不能上榮于頭面,故眩暈,面白,舌質淡;肝血不足,不能上注于目,故視物模糊,兩目干澀,夜盲;肝血虧虛,血不榮筋,故肢體麻木,筋脈拘攣,爪甲不榮;肝血不足,血海空虛,故經少經閉;血少,脈失充盈,故見脈細。

(3)辨證要點 本證以筋脈、爪甲、兩目、肌膚等失血之濡養為主要辨證依據。

4.肝陰虛

肝陰虛是肝陰不足,虛熱內擾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頭暈,頭痛,耳鳴,脅肋隱痛,兩目干澀,視物模糊,煩躁失眠,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灼傷陰液,致肝陰不足所致。肝陰不足,不能上滋頭目,故見頭暈、頭痛、耳鳴;肝陰不足,不能濡養肝絡,故脅肋隱痛;肝之陰血不足,不能上注于目,則兩目干澀,視物模糊;陰虛內熱,熱擾心神,故見煩躁、失眠;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征。

(3)辨證要點 以頭暈、目澀、脅痛與虛熱證癥狀共見為主要辨證依據。

5.肝陽上亢

肝陽上亢是肝氣亢奮,或肝腎陰虛,陰不潛陽,肝陽上擾頭目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急躁易怒,頭脹痛,眩暈目脹,或面部烘熱,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頭重腳輕,舌紅少津,脈弦或弦細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素體陽旺或七情內傷所致。肝失疏泄,肝氣亢奮或肝陰不足,肝陽上擾于頭目,故見頭脹痛、眩暈目脹或面部烘熱;肝陽失潛,肝失疏泄,氣郁化火,內耗陰血,陰不制陽,陰虛陽亢,故見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3)辨證要點 本證以頭暈脹痛、腰膝酸軟、頭重腳輕為主要辨證依據。

6.肝風內動

肝風內動是肝陽化風、熱極生風、血虛生風所表現的證候。

(1)肝陽化風 指肝陽亢逆無制而表現出的風動證候。

1)證候表現 眩暈欲仆,頭痛而搖,項強肢麻,肢體震顫,語言不利,步履不穩,舌紅,脈弦細;若見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喉中痰鳴,則為中風證。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由肝陽上亢發展而來。肝陽亢逆無制,陽亢于上,陰虧于下,則風自內生,上達顛頂,橫竄脈絡,而見面紅目赤、煩躁、眩暈欲仆、肢體麻木、震顫頭搖等動風之象。上盛下虛,故步履不穩,行走飄浮。陽盛灼液而成痰,風陽夾痰上擾,蒙蔽清竅,則見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風痰竄絡,經氣不利,則有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強語謇。

3)辨證要點 本證以素有肝陽上亢證之頭暈目眩,又突然出現肝風內動之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2)熱極生風 指熱邪亢盛引起抽搐等動風的證候。

1)證候表現 高熱,煩渴,躁擾不安,抽搐,兩目上翻,甚則角弓反張,神志昏蒙,舌紅苔黃,脈弦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外感溫熱病邪所致。邪熱熾盛,燔灼肝經,筋脈失養而動風,故見抽搐項強,角弓反張,兩目上翻;熱入心包,心神被擾,則見煩躁不寧;蒙蔽心竅,則神志昏迷;高熱,口渴,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為熱邪亢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高熱、神昏、抽搐共見為主要辨證依據。

(3)血虛生風 指肝血虧虛、虛風內動所表現出的證候。

1)證候表現 手足震顫,肌肉動,關節拘急不利,肢體麻木,眩暈耳鳴,面色無華,爪甲不榮,舌質淡,苔白,脈細。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急、慢性失血過多,或久病血虛所致。肝血不足,不能上榮于頭面,故見眩暈耳鳴,面色無華,舌質淡;筋脈失于營血濡養,則爪甲不榮;血虛動風,故見肢麻,筋攣,肉震顫;血少則脈不充盈,故其脈細。

3)辨證要點 本證以手足顫動、肢體麻木與血虛證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7.肝膽濕熱

肝膽濕熱是濕熱蘊結肝膽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小便短黃,大便不調,苔黃膩,脈弦數;或兼見身目發黃,發熱;或見陰囊濕疹、睪丸腫大熱痛,外陰瘙癢、帶下黃臭等癥。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感受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釀生濕熱所致。濕熱內蘊,肝膽疏泄失常,氣機郁滯,故見脅肋脹痛;濕熱熏蒸,膽氣上泛則口苦;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則面目周身發黃,發熱;濕熱郁阻,脾胃升降失常,故有納呆,腹脹,嘔惡,大便不調;肝脈繞陰器,濕熱下注,則陰囊濕疹或睪丸腫痛,婦人則見外陰瘙癢、帶下黃臭等癥。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脅肋脹痛、納少,或陰囊濕疹,或帶濁陰癢、舌紅苔黃膩為主要辨證依據。

8.膽郁痰擾

膽郁痰擾是膽失疏泄,痰熱內擾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驚悸不寐,煩躁不安,口苦泛惡嘔吐,胸悶脅脹,頭暈目眩,耳鳴,舌苔黃膩,脈弦滑。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煉津成痰所致。痰熱內擾,膽氣不寧,故見驚悸不寐,煩躁不安;膽熱犯胃,胃氣上逆,故口苦泛惡嘔吐;膽氣郁滯,見胸悶脅脹;痰熱循經上擾,則頭暈目眩,耳鳴;苔黃膩、脈滑,均為痰熱內蘊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眩暈耳鳴、驚悸失眠、口苦嘔惡、舌苔黃膩為主要辨證依據。

(二)心與小腸病辨證

心的病證有虛有實,虛證為氣、血、陰、陽之不足,實證多為火、熱、痰、瘀等邪氣的侵犯而致。小腸病有小腸實熱、小腸虛寒等,小腸實熱是因心火下移,致腸內積熱所致,小腸虛寒多為脾陽受損而累。

1.心氣虛、心陽虛

心氣虛、心陽虛是指心氣不足、心之陽氣虛衰所表現出來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自汗,脈細弱或結代,為其共有癥狀。若兼見面白無華,體倦乏力,舌淡苔白,脈虛,此屬心氣虛;若兼見形寒肢冷,心胸憋悶,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脈弱或結、代,此屬心陽虛。

(2)證候分析 臨床診斷本證,若其見心病之常見癥狀,又兼見氣虛證的共見癥者,此為心氣虛證。若見心病之常見癥狀,又兼見陽虛證之共見癥者,此為心陽虛證。心氣虛,不能推動血液正常運行而心臟鼓動乏力,故見心悸;心氣不足,胸中宗氣運轉無力,則見氣短;動則耗氣,故活動勞累時加重;氣虛衛表不固,則自汗出;心氣不足,血液運行無力,不能上榮,故見面白無華,舌淡;氣血不足,不能充盈脈管或脈氣不相連續,故其脈細弱或結代。氣虛及陽,或其他臟腑病證損傷心陽,發展為心陽虛,心陽虛則心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見心胸憋悶,舌質紫暗;心陽虛不能溫煦周身,故見形寒肢冷。

(3)辨證要點 心氣虛證以心悸怔忡、伴氣虛證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心陽虛證以在心氣虛證的基礎上出現虛寒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2.心血虛、心陰虛

心血虛證,是心血虧虛、心失濡養所表現的證候。心陰虛證是心陰虧損、虛熱內擾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心悸、失眠、健忘多夢為其共有癥狀。若見面白無華、眩暈、唇舌色淡、脈細,此為心血虛證;若兼見心煩、顴紅、潮熱、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此為心陰虛證。

(2)證候分析 臨床診斷本證,以心病的常見癥狀又兼見血虛證之見證,此屬心血虛證;以心的常見癥狀又兼見陰虛證之見證,則屬心陰虛證。此兩證常由于久病耗傷陰血或失血過多,或素體陰血虧虛,或情志不遂,耗傷心血或心陰所致。心血不足,心失所養,故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心血虛時,不能上榮充盈于脈,故見眩暈,面白無華,唇舌色淡,脈細;心陰虛,則心陽偏亢,虛火內擾,故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3)辨證要點 心血虛證以心悸、失眠、健忘與血虛證癥狀共見為主要辨證依據。心陰虛證以心悸、失眠、心煩與陰虛證癥狀共見為主要辨證依據。

3.心火熾盛

心火熾盛是心火熾盛所表現的實熱證候。

(1)證候表現 心胸煩熱,失眠,面赤口渴,舌尖紅赤,苔黃,脈數;或見口舌生瘡,舌體糜爛疼痛,或吐血衄血,甚或狂躁、譫語等。

(2)證候分析 本證常為七情郁久化火,或六淫內郁化火所致。心火熾盛,內擾心神,輕者心胸煩熱,失眠;重者見狂躁,譫語。心火熾盛,灼傷津液,則見口渴、尿黃、便秘。心火上炎,故其舌體糜爛疼痛,或見口舌生瘡、舌尖紅赤。心火熾盛,灼傷絡脈,迫血妄行,故見吐衄、苔黃、脈數有力等實熱之象。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心煩不寐,口舌生瘡,伴實熱證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4.心脈痹阻

心脈痹阻是瘀血、痰濁、寒凝及氣滯等阻滯心脈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心悸,怔忡,心胸憋悶或刺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舌質紫暗或見瘀點、瘀斑,脈細、澀或結、代;重者暴痛欲絕,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脈微欲絕。

(2)證候分析 本證繼發于心氣虛或心陽虛。陽氣不足,血液運行無力,使瘀血內阻,或痰濁停聚,而致心脈痹阻,常因情緒激動、勞累、感受寒涼或過食肥甘、飲酒而誘發或加重。心陽不振,體內氣血運行不暢致心脈痹阻,故可見心悸、怔忡,心胸憋悶或有刺痛;手少陰心經循肩背而行,故能引肩背內臂疼痛;心血瘀阻,故見面唇青紫,舌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細澀或結代;心陽暴絕,血脈凝滯不通,故心胸暴痛,見口唇青紫,甚至神昏,脈微欲絕。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胸部憋悶疼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為主要辨證依據。

5.小腸實熱

小腸實熱是小腸里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道灼痛,或尿血,舌紅苔黃,脈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心火下移小腸所致。心火內盛,熱擾心神則心煩;熱盛傷津則口渴;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火下移于小腸,故小便赤澀、尿道灼痛;熱甚灼傷陰絡則可見尿血;舌紅苔黃,脈數為里熱之象。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小便赤澀、灼痛及實熱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三)脾與胃病辨證

脾胃病證,皆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脾病多虛證,以脾陽虛衰,運化失調,水濕痰飲內生及氣虛下陷為常見。胃病多實證,以受納腐熟功能障礙,胃氣上逆為主要病理改變。脾與胃相表里,脾升胃降,燥濕相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1.脾氣虛

脾氣虛是脾氣不足,失其健運而出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食少納呆,口淡無味,脘腹脹滿,便溏,面色萎黃,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脈緩或弱。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飲食不節或飲食失調,或過度勞倦,或其他疾病影響,損傷脾氣所致。脾氣虛,運化失常,故食少納呆,口淡無味;脾虛失運,消化遲緩,食后脾氣反為所困,故食后腹脹愈甚;脾虛生濕,水濕不化,清濁不分,水谷齊下,并走腸中,故便溏;脾虛食少,精微不布,氣血匱乏,不榮潤于面,則面色萎黃;肌體失于奉養,則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舌邊有齒痕、脈緩弱等,皆為脾氣虧虛、氣血不充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納少、腹脹、大便溏薄和氣虛證癥狀共見為主要辨證依據。

2.脾陽虛

脾陽虛是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出的證候。

(1)證候表現 納呆食少,脘腹脹滿冷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面色萎黃,口淡不渴,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水腫,大便溏薄清稀,或白帶量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脾氣虛日久,損傷脾陽;或過食生冷、過用寒涼藥物;或命門火衰,火不暖土所致。脾陽虛衰,運化減弱,故見食少納呆,脘腹脹滿;中陽不振,虛寒內生,寒凝氣滯,故腹中冷痛,喜溫喜按;陽虛陰盛,溫煦失職,故有畏寒肢冷;中陽不運,水濕內盛,水濕流注腸中,故便溏清稀;水濕泛溢肌膚,故周身水腫;水濕滲注于下,故白帶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均為脾陽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腹脹、腹痛、便溏和陽虛證癥狀共見為主要辨證依據。

3.脾氣下陷

脾氣下陷是脾氣虛弱,升舉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脘腹有墜脹感,食后益甚,或便意頻頻,肛門墜重,或久痢不止,甚則脫肛,或內臟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頭暈目眩,少氣無力,肢體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由久病虛損,勞倦傷脾或脾氣不升及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脾氣虛則升舉無力,內臟無托,故見脘腹墜脹,便意頻頻,或見脫肛、內臟下垂;固攝無權,故久痢不止,小便混濁如米泔;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于頭,清竅失養,故見頭暈目眩;少氣無力、肢倦、食少便溏、舌淡、脈虛弱等,均為脾氣虛弱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脘腹墜脹、內臟下垂與脾氣虛證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4.脾不統血

脾不統血是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齒衄或婦人月經過多,崩漏,伴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久病脾氣虛弱所致。脾氣虛失于統攝,血液不能循經而行,溢于肌膚,故見肌衄;溢于胃腸,則便血;溢于膀胱,則見尿血;脾虛統血無權,沖任不固,故月經過多,甚至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弱,均為脾氣虛甚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各種慢性出血和脾氣虛證癥狀共見為主要辨證依據。

5.寒濕困脾

寒濕困脾是寒濕內盛,脾陽受困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脘腹痞悶,食少便溏,泛惡欲吐,口黏乏味,頭身沉重,面色晦黃或見肢體水腫,小便短少,婦人白帶過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貪涼飲冷,過食生冷瓜果,或居處潮濕,或內濕素盛所致。脾為太陰濕土,喜燥而惡濕。今寒濕內侵,中陽被困,升降失常,故見脘腹痞悶,重則作脹疼痛,食少便溏,泛惡欲吐,口黏乏味;寒濕滯于經脈,濕性黏滯重濁,陽氣被困失展,故見頭重身困;脾為濕困,生化不足,氣血不能外榮,故面色晦黃;陽氣被寒濕所困,不能溫化水濕,濕泛肌表,故肢體水腫,小便短少;寒濕滲注于下,故白帶量多;舌胖苔膩、脈濡,皆為寒濕內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頭身困重、舌淡胖苔白膩為主要辨證依據。

6.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是濕熱蘊結脾胃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脘腹痞悶,納呆嘔惡,口黏而甜,肢體困重,便溏尿黃,身目發黃或皮膚發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感受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濕熱之邪蘊于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故見脘腹痞悶,納呆嘔惡;濕熱上泛,故口黏而甜;脾主肌肉,濕性重著,脾為濕困,故肢體困重;濕熱蘊結,不得泄越,熏蒸肝膽,膽汁外溢,故見身目發黃,皮膚瘙癢;濕熱蘊脾,交阻下迫,故便溏、尿黃;濕遏熱伏,熱處濕中,濕熱郁蒸,故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均為濕熱內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脘腹痞悶、肢體困重、大便不調、舌紅苔黃膩為主要辨證依據。

7.胃陰虛

胃陰虛是胃陰虧虛,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口燥咽干,或脘痞不舒,干嘔呃逆,形瘦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濕熱病后,熱盛傷津所致。胃陰不足,胃陽偏亢,虛熱內生,胃氣不和,故見胃脘隱痛,饑不欲食;胃陰虧虛不能滋潤咽喉,故口燥咽干;燥熱傷津,津不下潤,不能濡潤大腸,故大便干結;形體失養,故消瘦;陰虛熱擾,胃氣上逆,則見干嘔呃逆;舌紅少津、脈細數,皆為陰虛內熱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胃脘隱痛、饑不欲食伴陰虛證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8.胃火熾盛

胃火熾盛是胃中火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胃脘灼熱疼痛,吞酸嘈雜,或食入即吐,渴喜冷飲,消谷善饑,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口臭,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平素過食辛辣,化熱生火或邪熱犯胃,或情志不遂,氣郁化火所致。胃火內熾,煎灼津液,故見胃脘灼熱疼痛,渴喜冷飲;肝經郁火橫逆乘土,肝胃氣火上逆,則吞酸嘈雜,嘔吐,或食入即吐;胃熱熾盛,腐熟水谷功能亢進,故消谷善饑;胃的經脈上絡齒齦,胃熱上蒸,故有口臭,齒齦腫痛或潰爛;熱灼血絡,迫血妄行,故見齒衄;便結、溲短黃、舌紅苔黃、脈滑數,皆為胃中熱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饑與實熱證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9.食滯胃脘

食滯胃脘是食物停滯胃脘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脘腹脹滿或疼痛,噯腐吞酸,或嘔吐酸腐飲食,吐后腹痛得減,厭食,矢氣酸臭,大便溏泄,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脾胃素虛所致。食滯于胃脘,阻滯氣機,故見脘腹脹滿疼痛;胃失和降而上逆,胃中腐敗谷物夾腐濁之氣上泛,故見噯腐吞酸,吐酸臭餿食,厭食;吐后食積得去,實邪得消,故腹脹痛得減;食濁下趨,積于腸道,則腹痛,腹瀉,矢氣酸臭,瀉下物酸腐臭穢;苔厚膩、脈滑,皆為食濁內阻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暴飲暴食史、胃脘脹悶疼痛、噯腐吞酸為主要辨證依據。

10.胃陽虛

胃陽虛是胃中陽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胃脘隱痛,吐清水,喜溫喜按,得食痛減,面色白,畏冷肢涼,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脈弱。

(2)證候分析 本證是由胃氣虛證發展而致。胃為陽土,主受納腐熟水谷,今胃陽不足,虛寒內生,陽不化氣,故見胃脘隱痛,時發時止;得溫得食得按,則寒氣可散,胃絡得養,熱氣得至,其癥自解;陽虛胃寒,水飲不化,故吐清水;陽虛生外寒,溫煦功能減退,故面色白,畏冷肢涼;食少,生化乏源,機體失養,故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脈弱,皆為陽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胃脘冷痛、喜溫喜按、與陽虛證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11.胃腑氣滯

亦稱肝氣犯胃證,是指木郁伐土,不利于胃之和降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胃脘脹滿,疼痛連脅,噯氣頻作,呃逆嘔吐,食少嘈雜吞酸,郁悶不暢,煩躁易怒,舌苔薄黃,脈弦。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肝郁所致。胃腑氣滯,不得散越,故見胃脘脹滿;肝脈布于脅肋,故竄痛連脅;胃失和降,氣逆于上,故噯氣頻作,呃逆嘔吐;氣滯胃中,郁而生熱,故嘈雜吞酸;氣滯不舒,肝失條達,故情志抑郁或煩躁易怒;胃腑氣滯,不能受納,故飲食減少;氣郁生熱,可見舌苔薄黃;肝胃氣滯,則脈弦。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胃脘脹痛、噯氣、呃逆、嘔吐等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四)肺與大腸病辨證

肺的病證有虛有實,虛證多見于氣虛和陰虛;實證則由風、寒、燥、熱等邪氣侵襲或痰濕阻肺所致。大腸病變常見于飲食不節,或為熱病后津液虧耗所致,常見大腸濕熱證、大腸液虧證和大腸熱結證。

1.肺氣虛

肺氣虛是肺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咳喘無力,動則氣短,面色?白無華,體倦乏力,聲音低微,痰清稀,或有自汗畏風,易于感冒,舌淡,脈虛弱。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久咳、久喘,或稟賦不足,或由他臟變化影響及肺所致。肺氣虧虛,宗氣生化不足,故咳喘無力,動則氣急;氣虛功能低下,故氣短,聲低,自汗,面色?白無華;氣虛衛外不固,腠理不密,防御功能降低,故易受外邪侵襲而常患感冒;肺為水之上源,今肺氣虛,其輸布水液功能相應減弱,水液停聚于肺,故痰多而質清稀;舌淡、脈虛,均為肺氣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咳喘無力、氣短懶言、自汗惡風為主要辨證依據。

2.肺陰虛

肺陰虛是肺陰不足,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稠,或咳痰帶血,口干咽燥,聲音嘶啞,形體消瘦,潮熱,顴紅,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久咳傷陰或癆蟲襲肺,邪熱戀肺,耗傷肺陰所致。肺陰不足,虛火內灼,肺為熱蒸,氣機上逆,則為咳嗽;肺津為熱灼,煉液成痰,故痰量少而質黏稠;虛火灼傷肺絡,則痰中帶血;津液耗傷,不能上潤于咽喉,故口干咽燥;虛火內熾則午后潮熱、五心煩熱;熱擾營陰則盜汗;虛熱上炎則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均為陰虛火旺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干咳少痰、口燥咽干、潮熱盜汗為主要辨證依據。

3.風寒束肺

風寒束肺是感受風寒,肺衛失宣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咳嗽氣喘,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緊。

(2)證候分析 本證為外感風寒,肺衛失宣所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則咳嗽;寒屬陰,故痰液稀薄而色白;鼻為肺竅,喉為門戶,今肺失宣降,故鼻塞流清涕,咽癢;邪客肺衛,衛氣郁遏則惡寒;正氣抗邪,邪正交爭則發熱;毛竅郁閉則無汗;苔薄脈浮緊,為風寒束表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咳痰清稀兼風寒表證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4.風熱犯肺

風熱犯肺是風熱之邪侵犯肺衛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咳嗽,咳吐黃稠痰而不爽,惡風發熱,口渴,咽干咽痛,目赤頭痛,鼻流黃涕,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2)證候分析 本證為外感風熱之邪犯肺所致。肺失清肅、宣降之功,則出現咳嗽;風熱陽邪灼津為痰,則痰稠色黃;肺衛受邪,衛陽抗邪則發熱;衛氣被郁,故微惡風寒;咽喉為肺之門戶,風熱上壅,故見口渴,咽喉干痛;肺開竅于鼻,肺氣不宣,鼻竅不利,故見鼻流黃濁涕;肺為華蓋,其位在上,而舌尖常候上焦病變,今肺為風熱侵襲,故見舌尖紅;目赤身痛、苔薄黃、脈浮數,皆為風熱犯肺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咳痰黃稠兼風熱表證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5.燥邪犯肺

燥邪犯肺是燥邪侵犯肺衛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口鼻咽干燥,或身熱惡寒,胸痛咯血,舌干紅,苔白或黃,脈浮數或細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秋令燥邪犯肺所致,耗傷肺津,津虧液少,肺失滋潤,清肅失職,故見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燥傷肺津,津液不布,則唇口舌干,鼻咽喉干燥;肺氣通于皮毛,肺為燥邪所襲,肺衛失宣,故身熱惡寒,脈浮;燥邪化火,灼傷肺絡,故胸痛咯血;燥邪傷津,津傷陽亢,故唇舌干紅;燥邪襲表則苔白;燥熱傷肺則苔黃、脈浮數或細數。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干咳少痰、干燥少津或兼表證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6.痰熱壅肺

痰熱壅肺是熱邪夾痰內壅于肺所表現的實熱證候。

(1)證候表現 咳嗽氣喘,呼吸急促甚則鼻翼扇動,咳痰黃稠或痰中帶血,或咯腥臭膿血痰,發熱,胸痛,煩躁不安,口渴,小便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溫熱之邪從口鼻而入所致。熱邪壅肺,煎熬津液成痰,痰熱郁阻,肺氣不利,宣降失常,故見咳喘,呼吸氣促,鼻翼扇動,痰黃稠;痰熱阻滯肺絡則胸痛,血敗肉腐化膿,則咯吐腥臭血痰;熱邪郁遏于里,肺熱熾盛,痰熱內灼陰津,故身熱口渴,小便黃,大便秘結;痰熱內擾心神,則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皆為痰熱內壅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咳喘、痰黃稠與里實熱癥狀并見為主要辨證依據。

7.痰濕阻肺

本證是由痰濕阻滯于肺而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咳嗽痰多,色白而黏,容易咳出,胸部滿悶或見氣喘,喉中痰鳴,舌淡苔白膩,脈滑。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久咳傷肺所致。肺不布津,水濕停聚而成為痰濕;或由脾虛生濕,輸布失常,水濕凝聚為痰,上漬于肺;或感受寒邪,肺失宣降,水液停聚而為痰濕所致。痰濕阻肺,肺氣上逆,故咳嗽痰多,痰黏易咳出;痰濕阻滯氣道,肺氣不利,影響氣機升降,則見胸部滿悶,甚則氣喘痰鳴;舌淡苔白膩,脈滑,皆為痰濕內阻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咳嗽痰多、質黏色白易咯為主要辨證依據。

8.大腸濕熱

本證是濕熱蘊結于大腸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腹痛,泄瀉穢濁,或有下痢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或進食不潔之物,導致濕熱侵犯腸胃所致。濕熱蘊結于大腸,膠結不解,壅阻氣機,傳導失常,故見腹痛,里急后重;濕熱熏灼腸道,脈絡損傷,血腐成膿,故見下痢膿血;濕熱下注大腸,傳導失職,則泄瀉穢濁,肛門灼熱;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內結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腹痛、下痢膿血,或暴瀉黃濁臭水為主要辨證依據。

9.大腸液虧

本證是大腸津虧液少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大便干燥,難于排出,舌唇干燥,咽干口臭,頭暈,舌紅少津,脈細。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發于熱病后,或汗吐下后,腸道無津以潤,以致糞便在腸道中澀滯難下;陰傷于內,故口唇及咽部失潤而見干燥;大便日久不下,濁氣不得下泄而上逆,故見口臭頭暈;陰津不足,虛火上擾,故有舌紅少津;陰液不足,脈道不充,則脈細。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大便燥結、排出困難與津虧癥狀并見為主要辨證依據。

10.大腸結熱

本證是邪熱結于大腸所表現出的實熱證候。

(1)證候表現 大便干結,身熱口渴,腹部脹滿,拒按疼痛,日晡熱甚,口舌生瘡,尿赤,舌紅,苔黃而干,起芒刺,脈沉實兼滑。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邪熱熾盛于胃所致。胃腸熱結里實,大腸傳導難行,故見大便干結,數日不下;腑氣不通,則見腹脹痛而拒按;里熱蒸騰,則有身熱,面赤,口渴;日晡適當陽氣旺時,今邪熱熾盛,故日晡熱甚;熱盛津傷則有尿赤;邪熱上擾則見口舌生瘡;舌紅苔黃干起芒刺,脈沉實兼滑,皆為燥熱內結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腹滿硬痛拒按、便秘及里熱熾盛為主要辨證依據。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而寓元陽,宜固藏而不宜泄溢。另外,任何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都可累及腎,故腎病多虛證。膀胱具有貯尿、排尿的功能。膀胱病多見濕熱證。

1.腎陽虛

本證是腎臟陽氣虛衰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腰膝酸軟,形寒肢冷,以下肢為甚,頭暈耳鳴,神疲乏力,五更泄瀉,或尿頻清長,夜尿頻多,男子陽痿、滑精、早泄,女子宮寒不孕,白帶清稀量多,舌質淡胖,脈沉弱。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素體陽虛或年高腎虧所致。腎陽虛則骨失所養,髓液不充,故見腰膝酸軟;陽氣不能溫煦肌膚,故畏寒肢冷;陽氣不足,陰寒盛于下,故下肢尤其兩足發冷明顯;陽衰精髓不足,腦失所養,故神疲,甚則頭暈耳鳴;腎藏精主生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其生殖功能減退,故見男子陽痿或精冷,女子不孕;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胃,則為五更泄瀉;腎陽虛,腎氣不固,則尿頻清長、夜尿頻多,舌淡胖,脈沉弱,均為陽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為主要辨證依據。

2.腎氣不固

本證是腎氣虧虛,固攝無權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小便頻數清長,遺尿,小便失禁或余瀝不盡,夜尿多,滑精早泄,白帶清稀,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年高腎氣衰弱,或年幼腎氣不充,或久病、勞損而傷腎,使腎氣虧損,失去封藏固攝之權所致。腎氣不固,膀胱失約,不能貯藏津液,故小便頻數,清長,遺尿,小便失禁或余瀝不盡;夜為陰盛陽衰之時,今腎氣虛則陰寒尤甚,故夜尿多;腎失封藏,精關不固,故滑精早泄;不能固胎澀帶,故白帶清稀,滑胎;腰為腎之府,開竅于耳,故有腰膝酸軟,耳鳴耳聾;舌淡苔白,脈沉弱,皆為腎氣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腰膝酸軟,小便、精液、胎元等不固為主要辨證依據。

3.腎虛水泛

本證是腎陽虛不能溫化水液,水濕泛濫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全身水腫,腰以下尤甚,按之沒指,腹脹滿,小便少,腰膝酸軟,形寒肢冷,或見心悸,氣短,喘咳痰鳴,舌淡胖嫩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細。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素體虛弱,腎陽虛衰以致水濕泛濫所致。腎陽虛衰致膀胱氣化無權,故小便不利而尿少;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溢于肌膚,停滯胃腸,故有全身水腫,腹脹滿;水濕趨下,故腰以下腫尤甚;陽虛不能溫煦肢體,則形寒肢冷;水氣凌心,心陽受阻,則心悸、氣短;水氣射肺,肺失肅降,故喘咳痰鳴;舌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細,皆為陽虛水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水腫下肢為甚、尿少、畏冷肢涼為主要辨證依據。

4.腎不納氣

本證是腎氣虛衰,納氣無權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喘促、氣短,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久病咳喘,肺虛及腎,或年老體衰,腎氣虛弱所致。肺司呼吸,腎主納氣。經久咳喘,由肺及腎,腎虛下元不固,攝納無權,氣不歸元,故見喘促,氣短,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耗氣,故動則益甚;腎虛腰膝失養,故腰膝酸軟;腎氣虛虧,則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均為肺腎氣虛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尤甚和腎虛表現為主要辨證依據。

5.腎精不足

本證是腎精虧損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性功能減退;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動作遲鈍,囟門遲閉,骨骼痿軟;成人早衰,發脫齒搖,耳鳴耳聾,健忘恍惚,足痿無力,舌淡,脈弱。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稟賦不足,先天元氣不充,或后天失養所致。腎精虧虛,則性功能減退,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精虧則髓少,髓少不能充骨養腦,骨骼失充,腦髓空虛,故見小兒五遲、五軟;腎精不足,無以化生,故在小兒見發育遲緩,成人則見早衰,出現發脫齒搖、耳鳴耳聾、健忘恍惚、足痿無力等癥,舌淡、脈弱為虛弱之象。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小兒生長發育遲緩、成人性功能減退或早衰為主要辨證依據。

6.腎陰虛

本證是腎陰虧虛,虛熱內擾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眩暈,耳鳴耳聾,失眠多夢,咽干舌燥,腰膝酸軟,形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閉、不孕或見崩漏,舌紅苔少而干,脈細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久病傷腎,或房室過度,或患急性熱病后,或情志內傷,耗傷腎陰所致。腎陰虛不能生髓充骨養腦,故見眩暈,耳鳴耳聾,腰膝酸軟;腎陰不足,形體失于濡養則形瘦;陰虛生內熱,故見五心煩熱,失眠多夢,潮熱盜汗,咽干;陰虛而相火妄動,火擾精室,則男子遺精或不育,女子崩漏、經閉或不孕;舌紅苔少而干,脈細數,均為陰虛火旺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腰酸耳鳴、男子遺精、女子經少伴陰虛內熱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7.膀胱濕熱

本證是濕熱蘊結于膀胱所表現的證候。

(1)證候表現 尿頻,尿急,排尿灼熱疼痛,小便短赤澀少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尿濁,或腰痛,少腹拘急脹痛,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2)證候分析 本證多為外感濕熱之邪蘊結于膀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于膀胱所致。濕熱蘊結,膀胱氣化失常,故見小便短澀不利,淋瀝不盡;濕熱下迫尿道,故尿頻、尿急、尿赤混濁;濕熱阻滯,故尿痛;傷及陰絡,則尿血;濕熱煎熬津液,渣滓沉結而成砂石;濕熱阻滯腎府,故腰痛;濕熱郁蒸則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皆屬濕熱內阻之征。

(3)辨證要點 本證以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短黃與濕熱癥狀共見為主要辨證依據。

四、其他辨證

其他辨證方法,包括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等。這些辨證方法是中醫學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隨著中醫學術的發展逐漸形成的,它們從不同角度對疾病的本質進行了分析探討和概括歸類,是中醫學辨證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診治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不同病理階段所反映的證候,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四類,用以說明病位的淺深、病情的輕重和傳變的規律,并指導臨床治療和護理。衛分證主表,邪在肺與皮毛,為外感溫熱病的開始階段;氣分證主里,病在胸、膈、胃、腸、膽等臟腑,為邪正斗爭的亢盛期;營分證為邪入心營,病在心與心包絡,病情深重;血分證則邪熱已深入心、肝、腎,重則擾神、動風、耗血、動血。溫熱病邪由衛分入氣分,再入營分、血分,提示病情逐漸加重。

1.衛分證

本證是溫熱病邪侵襲膚表,衛氣功能失調,肺失宣降,以發熱、微惡風寒、脈浮數等為主要表現的表熱證候。衛分證是溫熱病的初起階段。

(1)證候表現 發熱,微惡風寒,少汗,頭痛,全身不適,口微渴,或有咳嗽、咽喉腫痛,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2)證候分析 衛分證是溫熱病的初起階段。溫熱之邪侵及衛表,衛氣阻遏,不能布達于外,故發熱,微惡風寒;衛陽與溫熱邪氣郁蒸,故多發熱重而惡寒輕;溫邪上犯,肺失宣降,氣逆于上則咳嗽;上灼咽喉,氣血壅滯,故咽喉紅腫疼痛;上擾清竅,則頭痛;邪在肺衛之表,津傷不重,故口干微渴;舌邊尖紅,脈浮數,為邪熱在衛表的征象。

(3)辨證要點 本證以發熱重、微惡風寒、舌邊尖紅、脈浮數為主要辨證依據。

2.氣分證

本證是溫熱病邪內傳臟腑,正盛邪熾,陽熱亢盛所表現的里實熱證候。根據邪熱侵犯肺、胸膈、胃腸、膽等臟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現。

(1)證候表現 發熱不惡寒,口渴,汗出,心煩,尿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咳痰黃稠;或兼潮熱,腹脹痛拒按,或時有譫語、狂亂,大便秘結或瀉下穢臭稀水,苔黃燥,甚則焦黑起刺,脈沉實;或見口苦,脅痛,心煩,干嘔,脈弦數等。

(2)證候分析 氣分證多為衛分證不解,邪傳入里所致,亦有初感溫熱邪氣即直入氣分者。邪正劇爭,里熱熾盛,故身熱盛,不惡寒;邪熱蒸騰,迫津外泄,則汗出;熱擾心神,則心煩;熱灼津傷,則口渴,尿赤,苔黃;熱盛血涌,則舌紅,脈數有力。

(3)辨證要點 本證以發熱、不惡寒反惡熱、煩渴、舌紅苔黃、脈數為主要辨證依據。

3.營分證

本證是溫熱病邪內陷,劫灼營陰,心神被擾,以身熱夜甚、心煩不寐、斑疹隱隱、舌絳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營分證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較為深重的階段。

(1)證候表現 身熱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隱,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

(2)證候分析 營分證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較為深重的階段。可由氣分證不解,邪熱傳入營分,或由衛分證直接傳入營分而成,稱為“逆傳心包”;亦有營陰素虧,初感溫熱邪盛,來勢兇猛,發病急驟,起病即見營分證者。邪熱入營,灼傷營陰,陰虛則身熱夜甚;邪熱蒸騰營陰上朝于口,故口不甚渴,或不渴;邪熱深入營分,侵擾心神,故見心煩不寐,神昏譫語;熱傷血絡,則見斑疹隱隱;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為邪熱入營,營陰劫傷之象。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身熱夜甚、心煩不寐、舌紅絳、脈細數為主要辨證依據。

4.血分證

本證是溫熱病邪深入陰血,導致擾神、動血、動風、耗陰等所表現的證候。以發熱、神昏譫語、抽搐或手足蠕動、斑疹、吐衄、舌質深絳等為主要表現。血分證是溫病過程中最為深重的階段,病變累及心、肝、腎三臟。

(1)證候表現 身熱夜甚,躁擾不寧,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顯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質深絳,脈細數;或見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緊閉,脈弦數;或見手足蠕動、瘛疭等;或見持續低熱,暮熱早涼,五心煩熱,神疲欲寐,耳聾,形瘦,脈虛細。

(2)證候分析 本證由邪在營分不解,傳入血分;或氣分熱熾,劫營傷血,直入血分;或素體陰虧,已有伏熱內蘊,溫熱病邪直入血分而成。血分證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最為深重的階段,病變主要累及心、肝、腎三臟。邪熱入血,灼傷陰血,陰虛內熱,夜間陽入于陰,故身熱夜甚;血熱內擾心神,故躁擾不寧,甚或譫語神昏;邪熱迫血妄行,則有出血諸癥;邪熱灼津,血行壅滯,故斑疹紫黑,舌質深絳,脈細數。

(3)辨證要點 本證以身熱夜甚、煩躁、斑疹色紫、舌深絳或紫為主要辨證依據。

(二)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始見于《傷寒論》,是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在《素問·熱論》等的基礎上,結合傷寒病證的傳變特點所創立的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它以六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為綱,將外感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與經絡、臟腑相關的各種證候,總結歸納為三陽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與三陰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類,分別從邪正盛衰、病變部位、病勢進退及其相互傳變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凡是抗病能力強、病勢亢盛、以六腑病變為基礎的病證稱為三陽病;抗病力衰減、病勢虛弱、以五臟病變為基礎的病證稱為三陰病。六經辨證不僅局限于外感病的診治,對內傷雜病的治療也具有指導意義。

(三)三焦辨證

三焦辨證是外感溫熱病辨證綱領之一,為清代醫家吳鞠通所倡導。它根據《黃帝內經》關于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及人體臟器部位所屬,將人體軀干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從咽喉至胸膈屬上焦,為心肺所屬;脘腹屬中焦,為脾胃所屬;下腹及二陰屬下焦,為肝腎所屬。三焦辨證在《傷寒論》六經分證和葉桂衛氣營血分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的傳變規律而將其歸納為上焦病證、中焦病證和下焦病證,并以此概括溫病由上及下的傳變過程和疾病發展的初、中、末三個階段。

上述辨證方法是歷代醫家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概括的結果,它們各有特點和側重,其中八綱辨證是總綱,臟腑辨證與氣血津液辨證主要用于雜病,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主要用于外感病,在臨床應用時應相互聯系、互相補充。

思考題

1.簡述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護理學中的應用。

2.簡述精、氣、血、津液相互之間的關系。

3.簡述望舌的方法和主要內容及其臨床意義。

4.簡述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苍梧县| 莱阳市| 息烽县| 芮城县| 大名县| 马边| 汶上县| 横峰县| 集贤县| 奇台县| 新干县| 汉沽区| 苗栗市| 祁东县| 广灵县| 商丘市| 日土县| 嵩明县| 陕西省| 莱西市| 庄浪县| 扎鲁特旗| 旬邑县| 固安县| 从化市| 房产| 朔州市| 修水县| 靖安县| 乌审旗| 萨嘎县| 中西区| 韶山市| 包头市| 宁夏| 凤翔县| 惠东县| 万安县| 玉溪市| 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