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用以認識和解釋自然現象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滋生、發展和變化。我國古代醫家將陰陽學說用以解釋人類生命的起源、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分析、歸納疾病的本質與類型,使其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護理。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與特性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它既可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陰陽最初的涵義十分樸素,是指日光的向背,即向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這時期陰陽的涵義是原始的、樸素的,并不具備哲學上的涵義。隨著觀察面的擴展,陰陽的樸素涵義逐漸得到引申。如向日光處溫暖、明亮;背日光處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溫暖、寒冷分陰陽。如此不斷引申的結果,就幾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劃分為陰與陽兩個方面。這時的陰陽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變為一個概括自然界具有對立屬性的事物和現象雙方的抽象概念。凡是光明、溫暖的事物或現象,歸屬于陽;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現象歸屬于陰。明·張介賓在《類經·陰陽類》中概括的“陰陽者,一分為二也”便是古人對“陰陽”認識的精辟論述。《靈樞·陰陽系日月》指出:“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意即陰陽并不專門代表個別具體的事物或現象,而是代表相關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屬性意義,表述對象不同,陰陽的具體所指就相應地有所不同。如晝為陽,夜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等。由于陰陽的變化構成了一切事物,并推動著事物的發生發展,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陽是對自然界一切事物對立統一雙方的概括,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一般來說,凡是明亮的、溫暖的、上升的、運動的、外在的、無形的事物都屬于陽;晦暗的、寒冷的、下降的、靜止的、有形的都屬于陰。陰陽的醫學涵義是陰陽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是陰陽在醫學領域的延伸,凡人體上部的、外部的、背部的,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于陽;人體下部的、內部的、腹部的,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于陰。

(二)陰陽的特性

1.陰陽的普遍性

陰陽屬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現象,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種事物中,代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凡屬于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現象,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都可以用陰陽對其各自的屬性加以概括分析,如天與地、男與女、熱與寒、動與靜等。

2.陰陽的相關性

用陰陽所分析的事物或現象,應該是在同一范疇、同一層次和同一交點的,即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才可分陰陽,如以天地而言,天為陽,地為陰;以性別而言,男為陽,女為陰;以方位而言,上為陽,下為陰,如此等等,均具有相關性。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沒有比較基礎,就不宜分陰陽。

3.陰陽的相對性

各種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我國十月份的氣候較之七月份的炎夏,屬陰;但較之十二月份的嚴冬,又屬陽。這種認知屬性的轉變是因為比較條件(時間)發生了改變。由此可見,這種陰陽屬性認知概念的轉化,體現了陰陽所具有的相對性特點。

4.陰陽的可分性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具有無限可分的特點,即不論屬陰還是屬陽的事物或現象,隨著劃分的范圍或條件的變更,各自可以再分陰陽,陰陽之中復有陰陽,永無止境,以至無窮,這就是哲學上“一分為二”的觀點。如晝為陽,夜為陰;白天的上午與下午相對而言,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黑夜的上半夜為陰中之陰,下半夜為陰中之陽。再如,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五臟之中,心、肺在膈上屬陽,肝、脾在膈下屬陰;每臟之中又可再分陰陽,如心陰、心陽,腎陰、腎陽等。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有陰陽對立制約、陰陽互根互用、陰陽消長平衡、陰陽相互轉化四個方面。

(一)陰陽對立制約

陰陽對立制約,是指陰陽屬性相反的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的相互斗爭、相互制約和相互排斥。陰陽對立制約有兩層含義:一是陰陽對立,指陰陽雙方的屬性是對立的、相反的,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規律,如動與靜、寒與熱、水與火等。二是陰陽制約,指陰陽雙方因屬性相反而相互抑制、相互排斥。在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下,陰陽兩個對立面總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爭的過程中完成著人的生、長、壯、老的變化。當陰陽雙方的盛衰過于懸殊時,就會陰陽相互排斥,產生陰陽格拒的復雜變化。

(二)陰陽互根互用

陰陽互根互用,是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陰陽互根互用有兩層含義:一是陰陽互根,指陰陽雙方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如動為陽,靜為陰,沒有動就無所謂靜,沒有靜也就無所謂動,二者之間相互依存;二是陰陽互用,指陰陽雙方還存在著不斷相互資生和相互促長的關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可見陰陽雙方相互為用,不可分離。互根互用的雙方,若一方虛弱日久,另一方亦會不足,進而出現“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此外,陰陽的互根互用又是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

(三)陰陽消長平衡

陰陽消長平衡,是指陰陽雙方的數量、比例總是處于不斷消減與增長的變化之中。陰陽消長平衡可概括為四種形式:此長彼消、此消彼長、此長彼亦長、此消彼亦消。陰陽消長變化維持在一定范圍內,使陰陽處在相對的動態平衡中,實質上是陰陽雙方和諧有序的狀態,稱為“陰陽平衡”或“陰平陽秘”,在人體則表現為生命活動正常的狀態。如果這種陰陽消長超過一定的限度,陰陽之間不能保持相對平衡,稱為“陰陽失調”或“陰陽失衡”,在人體則表現為生命活動失常的疾病狀態。

(四)陰陽相互轉化

陰陽相互轉化,是指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各自向其對立面轉化。如果把陰陽消長看成是量變過程的話,那么陰陽轉化就是量變基礎上的質變。陰陽相互轉化的形式一般有兩種:一是漸變,二是突變,都是發生了質的變化。陰陽相互轉化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是常見的,如高熱患者,開始表現為面紅、咳喘、氣粗等,若邪熱極盛,耗傷正氣,則可出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等一派虛寒證的表現,這是寒證與熱證之間的轉化;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轉化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可能發生。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護理學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并貫穿于中醫學的各個領域,指導著中醫護理臨床實踐。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的組織結構,從經絡到氣血,從四肢到臟腑,皆可用陰陽學說加以說明。《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從人體部位來分,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從臟腑來分,六腑為陽,五臟為陰;五臟還可再分陰陽: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從經絡來分,亦可分為陽經、陰經,如十二正經中有手足三陰三陽經,屬腑的行于肢體外側面的為陽經,屬臟的行于肢體內側面的為陰經。從氣血來分,氣為陽,血為陰;氣還可再分陰陽,衛氣為陽,營氣為陰。

(二)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雙方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協調平衡的結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意為屬陰的物質居于體內,是屬陽的功能的鎮守者;而屬陽的功能表現于外,是屬陰的物質的護衛者。物質是功能的基礎,沒有物質的攝入、轉化,就沒有生理功能;另一方面生理活動既消耗物質和能量,又有助于物質的攝入、化生和能量的貯藏。再以氣血生理為例,氣屬陽,血屬陰。氣具有生血、行血和統攝血液等功能,氣的功能正常能確保血的化生和運行正常;血具有載氣和養氣等功能,血的功能正常也有助于氣的化生和充分發揮其功能。氣血之間這種復雜的生理關系可以用陰陽之間的關系來概括。

(三)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陰陽的消長平衡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陽失調則是疾病發生的基本原理之一。陰陽失調包括陰陽的偏盛、偏衰、互損、格拒、亡失等多種病理變化,但最常見的是陰陽的偏盛與偏衰。

1.陰陽偏盛

在各種邪氣作用下所致的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變,即陰偏盛或陽偏盛。一般來說,陰陽偏盛所形成的病證是實證,陽偏盛導致實熱證,陰偏盛導致實寒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勝是指陽邪侵犯人體,“邪并于陽”,而使機體陽氣亢盛,由于陽的特性是熱,故出現“陽勝則熱”的臨床特征;陽勝必然要損耗機體的陰氣,故出現“陰病”的病理變化。陰勝是指陰邪侵犯人體,“邪并于陰”,而使機體陰氣亢盛,由于陰的特性是寒,故出現“陰勝則寒”的臨床特征;陰勝必然要損耗機體的陽氣,故出現“陽病”的病理變化。

2.陰陽偏衰

人體內的陰或陽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變化,即陰偏衰或陽偏衰。一般來說,陰陽偏衰所導致的病證是虛證,陰虛出現虛熱證,陽虛出現虛寒證。《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寒是由于體內陽虛不能制約陰寒,而出現“虛寒”的病理變化;陰虛則熱是由于體內陰虛無力制約陽熱,而出現“虛熱”的病理變化。另外,陰陽互損是陰陽偏衰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陰陽互根互用關系的失調。無論是“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最終都會導致“陰陽兩虛”。

(四)指導疾病的診斷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陰陽學說運用于疾病的診斷,主要是運用望、聞、問、切四診方法收集患者病情資料,用陰陽學說來辨析其陰陽屬性。如觀察患者的動靜可以區分病證的陰陽屬性:躁動不安者屬陽,蜷臥靜默者屬陰。觀察患者寒熱喜惡可以區分病證的陰陽屬性:身熱惡熱者屬陽,身寒喜暖者屬陰。陰陽學說用于判斷病證,主要是通過分析臨床證候的陰陽屬性,判斷病證的本質所在。八綱辨證中,表證、熱證、實證屬陽證,里證、寒證、虛證屬陰證。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在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

(五)確立護治原則

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陰陽的偏盛或偏衰和陰陽互損是疾病的基本表現形式。因此,治療和護理的基本原則就是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

1.陰陽偏盛護治原則

陰陽偏盛為邪氣盛的實證,治療護理時宜采用“瀉其有余”(祛邪)的原則。如在治療上,實寒證者用溫熱藥,實熱證者用寒涼藥等治療原則。在護理方面,陽盛發熱患者,病室宜涼爽,給予清涼的飲料、冰敷、酒精擦浴等護理措施;陰盛畏寒患者,病室宜溫暖向陽,進食溫熱性食物、給予添加衣被等防寒保暖措施。這都是在調整陰陽這一基本原則指導下確立的。

2.陰陽偏衰護治原則

陰陽偏衰,指陰或陽的一方不足。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者,屬虛熱證,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寒涼藥物直瀉其熱,須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方法,即用補陰藥來治療,以滋陰來抑陽。陽虛不能制陰而造成陰盛者,屬虛寒證,不宜用辛溫發散藥以散陰寒,須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方法,即用補陽藥來治療,以扶陽來抑陰。

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此“陽病”是陰不制陽的“虛熱證”,“治陰”為“補陰”;“陰病”是陽不制陰的“虛寒證”,“治陽”為“補陽”。在護理方面,虛熱證患者可給予銀耳、蓮子、甲魚等滋陰之品;虛寒證患者可給予姜、椒、羊肉、狗肉等溫性食物,并注意保暖。

(六)指導養生保健

中醫學十分重視對疾病的預防,不僅用陰陽學說來闡述養生學說的理論,而且以陰陽學說指導養生,認為人體內部的陰陽變化需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提出調整人體陰陽是治療、護理及養生的基本原則,主張順應四時,適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夏病冬養”。春夏季節要保養陽氣,秋冬季節須固護陰精,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維持體內外環境的統一,達到養生防病健身的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黎城县| 天津市| 辽源市| 盱眙县| 东安县| 宝山区| 大理市| 呈贡县| 安多县| 财经| 扬州市| 正蓝旗| 彰化县| 元阳县| 天门市| 贵溪市| 岳池县| 长乐市| 六枝特区| 平泉县| 锡林浩特市| 尖扎县| 平果县| 华蓥市| 兴海县| 美姑县| 万山特区| 义乌市| 宁化县| 财经| 海伦市| 万载县| 梨树县| 樟树市| 启东市| 建昌县| 亳州市| 股票| 吉水县| 罗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