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寧療護(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邸淑珍 陸靜波主編
- 2421字
- 2024-09-09 16:47:01
第一節 人文關懷概述
人文關懷一直伴隨著醫學的產生、發展和完善,是醫學之源、醫療之本、醫護之魂。它要求醫護人員將人文精神內化,以患者為中心,給予患者全面的關懷和照護。其本質是關心人自身的利益與需要,尊重人自我的價值與自主的尊嚴,解放人自由的思想和堅定人自覺的信念。
一、人文關懷概念
人文關懷(humanistic care),又稱人性關懷、關愛,是指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其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個體自由全面發展。
人文關懷理念是以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為核心,由人的文化、自然情感、道德情懷、利益需要和社會關系等基本要素組成。
人文關懷是在肯定人的價值、尊嚴、潛力的基礎上,對人的全面發展給予關懷和關注,其中對患者文化背景的理解是人文關懷的基本要素。人文關懷的本質是一種充滿愛心的人際間的互動行為,醫護人員應具有同情心、善心、責任心、信心和勝任力等專業特征。體現人的精神尊嚴是人文關懷的核心理念,人際協調互動是人文關懷行動實施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二、醫學人文關懷
1.概念 醫學人文關懷(medical humanistic care)目前沒有明確的定義,主要是指醫護人員在對患者的醫療護理過程中,以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和重視患者的個體需求為前提,以關愛和友善的態度為特征,以相互信任、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為標志的職業理念。體現的是對人、人的生命與身心健康在終極意義上的敬畏、尊重與關愛生命本體的現代人文理念。強調用人文理論認識患者疾病與健康,用人文方法解決患者疾病與健康問題,進一步深化了醫學的認識,提升了醫學的價值,促進了現代醫學的發展。
醫學人文關懷主要內容包括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協調患者的人際關系、尊重患者的人格尊嚴、滿足患者的整體需要、表達對患者的關愛情感等,為患者提供心理、情感和文化服務,以全面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和精神慰藉。
2.原則 醫學人文關懷是高于人們心理、生理之上的精神層面上的關懷,是醫護工作者必備的基本素養。歷代醫家皆以“醫乃仁術”為行醫宗旨,是指醫護工作者不僅要運用知識、技能行醫治病,而且要給予患者廣泛而精細的人文關懷,這就要求醫者踐行以下醫學人文關懷原則。
(1)同情同理 《孟子·公孫丑上》中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醫護人員應時刻保持同情心和同理心,體會患者和家屬的痛苦,掌握他們的實際境況和需求;尊重他們的自主性、個別性和獨特性,表達對他們的關愛情感,與他們同在同行,建立和諧信任的醫患關系;采取有效的實際行動,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度過人生的轉折點。
(2)關愛博愛 醫護人員應關心關愛患者,詳細了解病情,滿足患者的整體需求。以患者為中心,同時上升到其“社會生態場”,從個人到家人和朋友,重視患者家庭訴求,及時緩解他們的心理社會問題,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至臻至善 當今,醫學技術飛速發展,可能導致醫護人員專注于治療與護理的機械化、自動化及智能化而偏離關注患者的感覺,割裂了與醫學人文精神的結合。醫療技術是有限的,醫護人員能給予患者的人文關懷是無限的。對待患者及家屬“善而為之”,踐行人文道德標準。“至善”體現為提供舒適的醫療環境和設施、簡便優化的診療、熱情的醫療服務、良好的溝通協調與合理的診療制度保障等。醫護人員應在醫療實踐中不斷創新超越,達到“仁心仁術”的新境界。
(4)慎獨慎行 要求醫護人員注重修身養德,遵守道德規范,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和違反法律之事。在醫療工作中秉承認真負責、嚴守規范、全神貫注、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不允許有半點的簡單和草率,以免傷害到患者。
(5)美益求美 要求醫者學術理論美、專業技能美、服務行為美、醫學環境美,還要求其為患者維護、修復、塑造和強化富有形體美和生命活力美感的醫學人體美。這是醫學人文關懷至美不懈的追求。正如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所說:“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醫學人文關懷的原則詮釋出的同情同理是醫學人文關懷的最基本的要求;關愛博愛是醫學人文關懷的追求;至臻至善是醫學人文關懷具體的體現;慎獨慎行是醫學人文關懷必備的行為;美益求美是醫學人文關懷高層次的要求,這既是對醫護人員的要求,也是對整個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的期望。
3.能力 醫學人文關懷能力是指醫務人員完成關懷照護患者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這種心理特征外在的表現為醫務人員為促進健康、滿足患者作為“人”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社會需要而自覺采取的各種積極的關懷態度、行為,是在一般能力基礎上發展的特殊能力。它包括以下要素。
(1)價值判斷能力 即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尊重人的價值和個體獨立性,為他人的利益和狀況考慮并由此獲得滿足感的思想境界。
(2)情感交流溝通能力 即運用溝通技巧,接受和表達積極或消極情感,與他人溝通思想、交換意見、分享經驗,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能力。
(3)身心調適能力 即運用心理學的一般理論和方法,來調節自我、緩解心理壓力、排除心理障礙、達到身心健康的能力。
(4)灌輸信念和希望的能力 即鼓勵和支持他人樹立信心,對促進健康充滿美好設想和追求的能力。
(5)幫助他人尋求精神力量的能力 即運用現象學方法了解他人經歷、觀點并接受他人尋求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持的行為,融洽人際關系的能力。
(6)科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即將科學解決問題的原則和理念運用于工作中,做出最佳決策,幫助解決健康問題的能力。
(7)促進健康教育的能力 即為人群提供必要的信息,促進其自我照護與保健的能力。
【知識拓展】
人性照護十要素
美國護理專家吉恩·華森(Jean Watson)提出人文關懷理論包括人際照護關系、照護時機和10個人性照護要素等三個主要概念。其中10個人性照護要素是指:①形成人性利他主義的價值體系。②建立信念與希望。③培養對自己及他人的敏感性。④發展幫助與信任關系。⑤促進并接受正性和負性情感的表達。⑥在解決問題時使用系統的科學方法做決策。⑦增進人際間教與學的互動。⑧提供支持性、保護性、矯正性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環境。⑨幫助患者滿足人性需求。⑩允許存在主義現象學力量的影響。
- 國家衛生城市標準(2014版)指導手冊
- 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教材·老年醫學
-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案例分析(第2輯)
- 全科醫學(第3版)
- 急診醫師核心能力建設系列教材:急診心電圖分冊
- 保健針灸學
- 住院醫師臨床診療能力提升手冊
- 社區臨床常見病證及處理:第2版(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崗位培訓規劃教材)
- 社區預防(基層衛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
- 藥用植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2018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報告
- 實驗針灸學實驗指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學計算機應用(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醫學遺傳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社區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本共用)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