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腦卒中
方一 補陽還五湯
出處: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
組成:黃芪30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6g,桃仁6g,紅花6g,地龍8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治法: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證象:腦卒中,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不禁,小便頻數,苔白,脈緩。
忌宜:孕婦忌用,陰虛血熱者不宜。
評介:本方為王清任治療腦卒中、半身不遂和痿證的著名方劑,用于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所致的氣虛血滯,脈絡瘀阻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癥。臨床上腦卒中分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腦溢血)兩種。王清任認為,人身之氣原應十分,左右各半,現產生一邊偏癱,說明氣少一半,本方可還它五分,故稱補陽還五湯。
方二 鎮肝息風湯
出處:清代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懷牛膝30g,代赭石20g(先煎),生龍骨15g(先煎),生牡蠣15g(先煎),生龜板15g,生白芍15g,玄參15g,天冬15g,茵陳10g,川楝子6g,生麥芽6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治法:鎮肝息風,養陰清熱。
證象:肝腎陰虛,肝陽偏亢,上盛下虛,肝風內動,頭暈頭痛,耳鳴目眩,少寐多夢,腰酸腿軟,一側手足沉重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語謇,類中風證,舌紅苔微黃,脈弦數。
評介:本方是張錫純著名方劑,為治療類中風有如上述證象者常用方。也常用于高血壓、頭痛、眩暈患者。
方三 解語丹(又名神仙解語丹)
出處:清代程國彭《醫學心悟》。
組成:白附子10g,石菖蒲10g,天麻10g,制南星6g,遠志8g,羌活10g,木香8g,全蝎6g,甘草5g。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治法:祛風,除痰,開竅。
證象:中風不語,言語不清,舌形歪偏,或神志障礙,半身不遂,苔膩,脈滑。
評介:本方是清代著名方劑,常用來治療肝陽化風、中風不語、口眼歪斜之癥,效果較好。
方四 人參再造丸(又名再造丸)
出處:盧祥之、謝海洲主編《歷代中醫得效方全書》載《常用中成藥》。
組成:人參、蘄蛇、藿香、檀香、丁香、玄參、細辛、香附、地龍、熟地黃、三七、乳香、青皮、豆蔻、防風、制首烏、川芎、片姜黃、黃芪、茯苓、黃連、赤芍、桑寄生、葛根、麻黃、骨碎補、全蝎、豹骨、僵蠶、附子、琥珀、龜甲、萆薢、白術、天麻、肉桂、白芷、沒藥、當歸、草豆蔻、威靈仙、烏藥、橘紅、神曲、朱砂、血竭、牛黃、沉香、地龍、冰片、牛黃、天竺寒、膽南星、水牛角、人工麝香、甘草。
用法:中成藥,藥味眾雜,較難配制,藥店有售,按說明書服用。
治法:益氣養血,祛風化痰,活血通絡。
證象:氣虛血瘀,風痰阻絡,腦卒中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疼痛拘攣,語音不清。
評介:本方為近代常用的中成藥制劑,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可選用之,效果較好。但需療程時間長。
方五 華佗再造丸
出處: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紅參、制南星、馬錢子、五味子、吳茱萸、紅花、冰片等。(原方未見公開發表)
用法:中成藥,藥店有售,按說明書服用。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行氣止痛。
證象:血瘀痰濕,閉阻經絡,腦卒中恢復期,口眼歪斜,半身癱瘓,肢體拘攣,疼痛麻木,言語不清。
忌宜:孕婦忌服。
評介:本方為現代常用中成藥,治療腦卒中后遺癥,療效確切,堅持服用,可獲良效。
方六 化瘀解癱散
出處:《中國中醫藥報》社主編《中國當代名醫名方錄》張忠國方。
組成:黃芪50g,葛根20g,川芎20g,益母草20g,毛冬青40g,丹參20g,紅花15g,地龍10g,連翹20g,天麻15g,石菖蒲15g,陳皮15g,秦艽10g。
用法:作散劑,每服4g,1日2~3次,溫開水沖服;或作湯劑,劑量酌減,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治法:補氣活血,化瘀消栓。
證象:氣虛血滯,濁邪阻絡,腦卒中后遺癥,風中經絡,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忌宜:腦卒中有出血傾向、婦女月經期、孕婦忌服。
評介:本方是國家級老中醫藥專家張忠國的臨證驗方,對腦卒中,風中經絡者療效顯著。
方七 大活絡丹
出處:清代徐大椿《蘭臺軌范》。
組成:白花蛇、烏梢蛇、威靈仙、兩頭尖、制草烏、煨天麻、何首烏、全蝎、炙龜板、麻黃、貫眾、炙甘草、羌活、官桂、藿香、烏藥、黃連、熟地黃、大黃、木香、沉香、細辛、赤芍、沒藥、丁香、乳香、僵蠶、制南星、青皮、骨碎補、白豆蔻、安息香、制附子、黃芩、茯苓、香附、玄參、白術、防風、人參、葛根、炙虎脛骨、當歸、血竭、炙地龍、犀角、麝香、松香、牛黃、冰片。
用法:中成藥,藥店有售,按說明書服用。
治法:搜風豁痰,溫經通絡。
證象:腦卒中后遺癥,中風癱瘓,痿痹痰厥,拘攣疼痛,跌打損傷,及癰疽流注,小兒驚癇,婦女閉經等。
忌宜:避免氣惱、寒涼,忌食生冷油膩,孕婦忌服。
評介:本方為傳統中成藥,與小活絡丹功效相近,唯用藥精良,藥味眾雜,攻補兼施,主治廣泛,若辨病論證恰當,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