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眩暈
方一 河車大造丸
出處:清代汪昂《醫方集解》。
組成:紫河車5g(沖服),龜板15g(先煎),黨參15g,熟地黃15g,天冬15g,麥冬15g,茯苓15g,杜仲10g,牛膝10g,黃柏6g。
用法:中成藥,藥店有售,按說明書服用;或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治法:補益腎精,充養腦髓。
證象:腎精不足,眩暈頭昏,精神萎靡,腰膝酸軟,耳鳴齒搖,發白發落,遺精滑泄,舌紅苔少,脈細數。
評介:本方為古代經典方劑,對于因腎精不足而經常眩暈的患者,并見上述證象者,可以選用。本方一方多用,也用于虛勞。
方二 右歸丸
出處: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
組成:熟地20g,山藥1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2g,肉桂6g,制附子6g(先煎),當歸10g,菟絲子10g,鹿角膠12g(烊化沖服)。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宜飯前服。
治法:溫補腎陽,填充精血。
證象:腎精不足,命門火衰,眩暈頻作,精神萎靡,氣衰神疲,年老久病,記憶減退,腰酸腿軟,畏寒肢冷,舌淡,脈沉細。
評介:本方為經典古方,是溫補腎陽之通劑。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因中醫理論稱右腎屬火,方中諸藥溫陽補腎,使腎火元陽能歸其原,故稱右歸。本方也可用于男子神經衰弱、慢性腎炎等屬腎陽虛證者。
方三 血府逐瘀湯
出處: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
組成:當歸10g,生地黃10g,桃仁12g,紅花10g,枳殼6g,赤芍8g,柴胡6g,桔梗6g,川芎6g,牛膝10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治法: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證象:瘀血阻絡、血行不暢所致的眩暈頭痛、胸痛,痛如針刺而有定處,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舌有瘀斑,脈弦細澀。
忌宜:非確有血瘀之證者不宜應用,孕婦忌用。
評介:本方是王清任的著名方劑,也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經典方。除了治療上述證象外,也可用于神經官能癥、腦震蕩后遺癥之精神抑郁、頭昏、眩暈、失眠者。本方一方多用,也用于血液循環系統病證心前區痛。
方四 天麻息風湯
出處:劉茂才主編《現代疑難病中醫治療精髓》
組成:天麻15g,鉤藤15g,白芍30g,山茱萸15g,牛膝18g,龜板20g(先煎),制何首烏30g,牡蠣30g,夜交藤30g,茯苓20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宜飯后服。
治法:平肝息風,育陰潛陽。
證象:陰虛陽亢,頭暈目眩,頭痛且脹,口干,目赤耳鳴,面色潮紅,煩躁易怒,少寐多夢,舌紅苔少,脈弦。
評介:本方為現代臨床應用經驗方,對于陰虛陽亢型眩暈癥療效較好。
方五 除眩湯
出處:張俊庭主編《中國中醫特治新法大全》河北省中醫院李建國方。
組成:太子參18g,白術15g,陳皮10g,法半夏12g,茯苓12g,澤瀉15g,鉤藤15g,天麻12g,石決明30g,仙鶴草30g,竹茹1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溫服。
治法:平肝息風,化痰降濁,益氣健脾。
證象:由肝風、痰濁、氣虛所致的大多數眩暈。
評介:本方為現代治療眩暈癥有效經驗方。中醫經典理論認為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三者常同時并存,本方寓平肝息風、降濁化痰、健脾益氣于一方,故對多數眩暈患者收效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