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疲乏
方一 八珍湯
出處:明代薛己《正體類要》。
組成:黨參15g,當歸15g,白芍12g,白術12g,茯苓15g,熟地黃15g,川芎6g,炙甘草5g,生姜2g,大棗2枚。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宜飯前服。
治法:氣血雙補。
證象:氣血兩虛,渾身疲倦,四肢乏困,氣短懶言,面色蒼白或萎黃,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細弱。
評介:本方為常用的著名經典方劑。一般身體困倦,行動乏力多屬氣虛血弱,宜氣血雙補,當首選本方。本方一方多用,也用于生殖系統病證閉經。
方二 補中益氣湯
出處:金代李東垣《脾胃論》。
組成:黃芪15g,黨參15g,白術10g,當歸10g,陳皮8g,柴胡6g,升麻6g,炙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溫服。宜飯前服。
治法:補中健脾,益氣升陽。
證象:素體氣虛不榮,脾胃虛弱,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形寒怯冷,易感外邪,舌淡嫩,脈虛緩。
忌宜:陰虛火旺,肝陽上亢者忌用。
評介:本方為《脾胃論》中常用經典方劑,凡勞倦內傷、損傷中氣、脾胃氣虛、清陽下陷者,皆可服用。
方三 清暑益氣湯
出處:金代李東垣《脾胃論》。
組成:黃芪12g,黨參15g,白術10g,蒼術10g,當歸12g,葛根12g,麥冬10g,澤瀉10g,黃柏8g,青皮6g,陳皮6g,升麻6g,神曲8g,甘草3g,五味子3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宜食遠服。
治法:益氣生津,除濕清熱。
證象:平素氣虛,脾濕不化,感受暑濕,氣傷濕滯,身熱頭痛,四肢困倦,不思飲食,胸滿身重,苔膩,脈虛。
評介:本方不同于王孟英《溫熱經緯》的清暑益氣湯。本李氏清暑益氣湯用于元氣本虛,又傷暑濕者;若只暑熱傷津,不夾濕邪者,宜用王氏清暑益氣湯。
方四 王氏清暑益氣湯
出處:清代王孟英《溫熱經緯》。
組成:西洋參5g,石斛9g,麥冬9g,荷梗15g,竹葉6g,西瓜翠衣15g,黃連3g,知母6g,粳米10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治法: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證象:暑熱耗氣傷津,身熱多汗,口渴心煩,少氣乏力,舌紅苔燥,脈虛數。
評介:本方不同于李東垣《脾胃論》清暑益氣湯。本王氏清暑益氣湯用于只暑熱傷津,身熱多汗,不夾濕邪者。兩方應該區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