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第三 吏律二 公式計一十八條

【題解】

公式門規定公文制作、傳遞、使用的規則。秦代法律中規定矯詔、矯制的罪名,文書傳遞的規則。北周令中有《公式令》。唐代《公式令》的內容在傳世文獻和敦煌文獻中部分保存了下來。據日本學者仁井田陞《唐令拾遺》考證,唐代的《公式令》有四十四條,包括詔書式、制書式、奏抄式、露布式、論奏式、奏彈式、關式、解式、移式、牃式、符式、制授告身式、奏授告身式、用印、驛站勘合符、魚符、魚袋、木契、公文用字等內容。《唐會要》引述貞元五年(789)《公式令》關于文案傳遞在路上的期限(卷五十八);大歷十四年(779)的《公式令》,規定驛站給不同品級官員馬匹的標準(卷六十一)。

宋代延續了唐代的《公式令》,《宋史·職官志》引述《公式令》條文,“按《公式令》:朝參行立,職事同者先爵,爵又同者先齒。今請宗子官同而兄叔次弟侄者,并虛一位而立”(《宋史》卷一六八志第一二一職官八),規定朝見皇帝時的站位班次。宋代《慶元條法事類》殘本有“文書門”,收錄關于文書管理等的規定。元代的《大元通制條格》中的《公式令》一篇已經遺失。元朝徐端元《吏學指南·公式》介紹了公文的各種類型:札付、咨、符、關、指揮、牒、咨申、咨呈、申、文解、付予、付身、批帖、呈、引、移文、公文、海行等。《元典章》有“掌印、案牘”細目,規定用印章和公文制作傳遞等事項。

明代開始,“公式”不再是獨立的令,納入律中,規定了違反公式規則構成的各種犯罪。有直接關于文書的,也有間接關于文書的,如“講讀律令”并不是直接關于文書的,律令無法理解為一般的文書,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文件。“漏泄軍情大事”規定泄露軍情的一般情形和私自開拆軍事文書構成的犯罪。

講讀律令

凡國家律令,參酌事情輕重,定立罪名,頒行天下,永為遵守。百司官吏務要熟讀,講明律意,剖決事務。每遇年終,在內從察院,在外從分巡御史、提刑按察司官按治去處考校。若有不能講解、不曉律意者,初犯罰俸錢一月,再犯笞四十附過,三犯于本衙門遞降敘用。其百工技藝諸色人等,有能熟讀、講解、通曉律意者,若犯過失及因人連累致罪,不問輕重并免一次。其事干謀反、逆、叛者,不用此律。若官吏人等挾詐欺公,妄生異議,擅為更改,變亂成法者,斬。

【注釋】

①律令:指《大明律》和《大明令》,為明代基本法律。

②按治去處:官員分管查問懲處的轄區。考校:猶考課。按一定標準對官吏的政績進行考核,以決定其升降賞罰。

③挾詐欺公:指懷有奸詐心思欺瞞公正之道的。

【譯文】

凡是國家頒布的律令,參詳斟酌事情的輕重,確定罪名,頒布發行全國,永遠遵守。國家機構的官吏務必要熟讀,講解清楚法律的意思,用之剖析決斷事務。每年年終,在京官員由都察院,在外官員由分巡御史和提刑按察司官員依照分管查問懲處的轄區考核。如果有被考核官員不能講解,不知曉法律的意思,初犯罰一個月俸祿錢,再犯笞四十并把過錯記錄在冊,第三次犯在本衙門降職任用。平民百姓如各行各業從事體力勞動或者有技術的手工業者能夠熟讀、講解和通曉律意的,如果發生過失犯罪或者被他人連累犯罪的,不管罪行輕重都可以免罪一次。如果犯罪的事實是涉及謀反、謀逆、謀叛的,不適用這條法律。如果官吏以及各種人在處理事務適用法律時存在借助法律之名在公事上假冒欺詐,妄自對法律提出異議,擅自更改法律,改變破壞已經頒布的法律的,處斬刑。

制書有違

凡奉制書有所施行而違者,杖一百。違皇太子令旨者,同罪。違親王令旨者,杖九十。失錯旨意者,各減三等。其稽緩制書及皇太子令旨者,一日笞五十,每一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稽緩親王令旨者,各減一等。

【注釋】

①制書:皇帝的詔敕命令稱為制,制作成書面文件稱為制書,如詔、敕、諭旨之類。

②失錯:指因過失誤解制書、令旨中的意思。如果是故意,則不適用本條。

③稽緩:延緩,耽擱。

【譯文】

凡是接到皇帝的制書應當執行制書的內容而不遵守實施的,杖一百。不遵守皇太子令旨的,同罪。不遵守親王令旨的,杖九十。理解旨意有誤的,各種情況減三等論罪。擱置拖延制書和皇太子令旨及時執行的,一日笞五十,每增加一日加一等,最高處刑杖一百。延緩親王令旨的,各種情況減一等論罪。

棄毀制書印信二條

凡棄毀制書及起馬御寶圣旨、起船符驗,若各衙門印信及夜巡銅牌者,斬。若棄毀官文書者,杖一百。有所規避者,從重論。事干軍機錢糧者,絞。當該官吏知而不舉,與犯人同罪;不知者,不坐。誤毀者,各減三等。其因水、火、盜賊毀失,有顯跡者,不坐。

【注釋】

①起馬御寶圣旨:兵部派撥送達文書的馬匹或者人,必須申請領取內府加蓋皇帝印璽的圣旨,然后才能發給。起船符驗:管理撥派船只作為運輸工具的機構發放憑證,與起船使臣所執的符篆印牌合在一起驗證真偽。

②軍機錢糧:軍事情報和機密以及供軍需的糧餉。

【譯文】

凡是拋棄毀壞制書以及起馬御寶圣旨、起船符驗,包括各衙門的蓋印憑證以及巡夜人作為憑證的銅牌的,處斬刑。拋棄毀壞官方的文書的,杖一百。為了規避而棄毀的,適用重罪論處。事情涉及軍事機密和軍需糧餉的,處絞刑。具體負責處理事務的官吏知情而不告發的,與犯人同罪;不知情的,不論罪。失誤導致毀壞的,上述各種情形的犯罪減三等論罪。因為水災、火災、盜賊而導致的毀壞遺失,有明顯證據的,不論罪。

凡遺失制書、圣旨、符驗、印信、銅牌者,杖九十徒二年半;若官文書,杖七十;事干軍機錢糧者,杖九十徒二年半;俱停俸責尋,三十日得見者,免罪。若主守官物遺失簿書以致錢糧數目錯亂者,杖八十,限內得見,亦免罪。其各衙門吏典考滿替代者,明立案驗,將原管文卷交付接管之人,違者,杖八十。首領官吏不候交割,符同給由者,罪亦如之。

【注釋】

①主守官物:倉庫場地管理事務的官吏,之前條文中所規定的斗級、攢攔等。

【譯文】

凡是遺失制書、圣旨、符驗、印信、巡牌的,杖九十徒二年半;如果遺失的是官文書,杖七十;遺失的文書涉及軍事機密軍需糧餉的,杖九十徒二年半;都停發俸祿責其尋找,三十日內找到的,免罪。如果主要負責看守官物的人遺失了登記冊以致錢糧的數目錯誤混亂的,杖八十,限期內能夠找到的,也免罪。各衙門吏典任期滿考核被代替的,須將有關文書案卷查驗明白,把原來管理的文案交付給接管的人,違反規定的,杖八十。首領官吏不等著交接,共同參與給原管文案的離任人員發給離任憑據的,也一樣論罪。

上書奏事犯諱

凡上書若奏事誤犯御名及廟諱者,杖八十;余文書誤犯者,笞四十。若為名字觸犯者,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廟諱,聲音相似,字樣分別,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若上書及奏事錯誤,當言“原免”而言“不免”,當言“千石”而言“十石”之類,有害于事者,杖六十。申六部錯誤有害于事者,笞四十。其余衙門文書錯誤者,笞二十。若所申雖有錯誤,而文案可行,不害于事者,勿論。

【注釋】

①犯御名及廟諱:冒犯了皇帝的名字以及其先祖名字的。諱,古人認為名字與本人有密切關系,不可以隨便稱呼名字,皇帝或者其他尊長者的名字不能直接稱呼,需要用其他字代替,稱為避諱。

②余文書:除了上文所述上書、奏事的文書,其余下達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及其他如五軍都督府、都察院等衙門的文書。

【譯文】

凡是給皇帝上書以及奏報事務失誤觸犯皇帝的姓名以及各代祖先的名稱忌諱的,杖八十;其余的文書中誤犯名諱的,笞四十。若是起名字觸犯上述名諱的,杖一百。所冒犯的御名以及廟諱,聲音相似,字體不同,以及有兩個字的名字只有一個字犯諱的,都不論罪。如果上書以及奏事有錯誤,應當表達為“原免”而表達為“不免”的,應當表達為“千石”而表達為“十石”之類的,如果對事情有妨害,杖六十。申報給六部的文書表達有錯誤導致妨害事務的,笞四十。其余衙門的文書有錯誤的,笞二十。如果所申報的文書雖然表達有錯誤,而文案可行,不妨害事務的,不論罪。

事應奏不奏

凡軍官犯罪,應請旨而不請旨,及應論功上議而不上議,當該官吏處絞。若文職有犯,應奏請而不奏請者,杖一百。有所規避,從重論。若軍務、錢糧、選法、制度、刑名、死罪、災異及事應奏而不奏者,杖八十;應申上而不申上者,笞四十。若已奏已申,不待回報而輒施行者,并同不奏不申之罪。其合奏公事,須要依律定擬,具寫奏本。其奏事及當該官吏僉書姓名,明白奏聞。若有規避、增減緊關情節朦朧奏準,施行已后,因事發露,雖經年遠,鞫問明白,斬。若于親臨上司官處稟議公事,必先隨事詳陳可否,定擬稟說。若準擬者,上司置立印署文薄,附寫略節緣由,令首領官吏書名畫字以憑稽考。若將不合行事務妄作稟準,及窺伺公務冗并,乘時朦朧稟說施行者,依詐傳各衙門官員言語律科罪;有所規避者,從重論。

【注釋】

①上議:指奏請皇帝請議軍務,如調撥兵馬、制作鎧甲、兵器之類。

②選法:指吏、兵二部選官的法律規定。制度:制定國家禮樂、儀式等。災異:水旱等自然災害為災,妖魔鬼怪的傳言和異常的自然、社會現象為異。

③合奏公事:所有應該奏報給皇帝的公事,既包括軍務、定罪量刑等,也包括各種行政管理事務,如選官奏報、災害救濟核實奏報等。

④僉(qiān):同“簽”,在文書上書寫名字。

⑤稽考:查考,考核。

⑥冗并:冗雜。

【譯文】

凡是軍官犯罪,應該請示皇帝的旨意而不請示,以及應該論功請示皇帝議定而不上請議定的,具體處理事務的官吏處以絞刑。如果是文官犯罪,應該奏請而不奏請的,杖一百。應請不請的原因是有所規避的,依照重的罪名論罪。包括軍務、錢糧、選法、制度、刑名、死罪、災異處理以及事情按規定應該奏請而不奏請的,杖八十;應該申報上級而不申報的,笞四十。如果已經奏請已經申報的,不待回復而立即施行的,都與不奏不申同樣論罪。應該奏報的公事,必須依照法律規定擬定結論,寫出完整的奏本。奏事以及具體處理事務的官吏應簽上姓名,明白地奏報給皇帝知道。如果奏報中有所規避、增減關鍵情節蒙混奏報批準的,施行之后,因為其他事情被揭露,雖然經過很多年,經審問明白,處斬刑。如果親自到上司官員處稟報商議公事,必須在稟告事情時先詳細說明事情是否可行的處理意見,明確擬定結果稟報陳述。若是批準擬定的結論,上司在本衙門設置蓋印公文簿,附寫簡略的原因,責令首領官吏畫押簽字以作為查考依據。如果把不應施行的事務假冒為已經稟報批準的,以及暗中觀察到公務繁忙冗雜,乘機蒙混稟報施行的,依照詐傳各衙門官員言語律論罪;如果這樣做是因為有所規避的,選擇重罪論處。

出使不復命

凡奉制敕出使不復命、干預他事者,杖一百。各衙門出使不復命、干預他事者,常事杖七十,軍情重事杖一百。若越理犯分,侵人職掌行事者,笞五十。若回還后,三日不繳納圣旨者,杖六十,每二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不繳納符驗者,笞四十,每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若有所規避者,各從重論。

【注釋】

①制敕:皇帝的詔令。

②越理犯分:超越了法律規定的職責范圍,不合理地干預分外的事務。

③職掌:指所主管之事,職務。

④符驗:出使的公務人員攜帶的用來證明身份和權力的符節憑證。

【譯文】

凡是奉制敕出使不回來復命、干預其他事務的,杖一百。各衙門派出去辦事不回來復命、干涉其他事情的,一般的事情杖七十,軍情大事杖一百。如果越界干涉分外之事,侵犯別人職權行事的,笞五十。若是出使回來之后,三日不繳納圣旨的,杖六十,每二日加一等,最高處刑杖一百。不繳納證明身份的憑證的,笞四十,每三日加一等,最高處刑杖八十。如果這樣做是有所規避的,各依照重罪定罪量刑。

漏泄軍情大事

凡聞知朝廷及總兵將軍調兵討襲外蕃,及收捕反逆賊徒機密大事,而輒漏泄于敵人者,斬。若邊將報到軍情重事而漏泄者,杖一百,徒三年;仍以先傳說者為首,傳至者為從,減一等。若私開官司文書印封看視者,杖六十;事干軍情重事者,以漏泄論。若近侍官員漏泄機密重事于人者,斬;常事,杖一百,罷職不敘。

【注釋】

①總兵將軍:軍隊中的將領,如征虜、征蠻、鎮朔將軍之類。外蕃:指外國或外族。

②反逆賊徒:試圖推翻政權謀害皇帝的盜賊之徒,對于皇帝來說就是敵人,屬于重大犯罪。

【譯文】

凡是聽聞朝廷以及總兵將軍調兵討伐襲擊外蕃,以及抓捕反逆盜賊的機密大事,而立即泄露給敵人的,處以斬刑。如果把邊境地區的將領報告給他們的軍情大事泄露的,杖一百,徒三年;以最先傳播消息的人為首犯,隨后傳播的為從犯,從犯減一等處罰。如果私自開啟官府的密封文書觀看的,杖六十;文書內容有關軍情大事的,以泄露軍情罪論處。如果皇帝身邊的官員泄露機密重事給他人的,處以斬刑;一般的事情,杖一百,罷免職位和差事不再任用。

官文書稽程

凡官文書稽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首領官各減一等。若各衙門遇有所屬申稟公事,隨即詳議可否,明白定奪回報。若當該官吏不與果決,含糊行移,互相推調,以致耽誤公事者,杖八十。其所屬將可行事件不行區處,作疑申稟者,罪亦如之。其所行公事已果決,行移或有未絕,或不完者,自依官文書稽程論罪。

【注釋】

①首領官各減一等:首領官作為負責管理事務的官員,大、中、小事各種類型都減一等。參與處理事件的吏典和首領官論罪,佐貳官員不論罪。

②申稟:稟告,向上級官府報告。

③果決:公事處理完成并執行。

④推調:推托,推辭。

⑤行移或有未絕:公事處理之后有關的公文知會、提取等后續卷宗文書沒有處理完。

【譯文】

凡是官文書送達滯留沒有按時到達的,一日,吏典笞十,三日加一等,最高處刑笞四十;首領官各減一等。如果各衙門遇到下屬申報稟請公事,立即詳細討論是否可行,清楚明白確定結果回報。如果負責處理的官吏沒有參與立即決定,沒有認真執行文書移送的程序和日期,互相推諉,以至于耽誤公事的,杖八十。下屬將可以處理移送的事件不進行處理移送,而是作為疑難事務申報上級,也是一樣論罪。移送的公事已經確定結果并執行,公文移送的事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或者不完成后續公文處理的,自然是依照官文書稽程論罪。

照刷文卷

凡照刷有司有印信衙門文卷,遲一宗、二宗,吏典笞一十,三宗至五宗笞二十,每五宗加一等,罪止笞四十。府、州、縣首領官及倉庫、務場、局所、河泊等官各減一等。失錯及漏報一宗,吏典笞二十,二宗、三宗笞三十,每三宗加一等,罪止笞五十;府、州、縣首領官及倉庫、務場、局所、河泊等官各減一等;其府、州、縣正官、巡檢,一宗至五宗罰俸錢一十日,每五宗加一等,罰止一月。若錢糧埋沒、刑名違枉等事,有所規避者,各從重論。

【注釋】

①照刷:清理查驗核對整飭公文卷宗。有司:朝廷、省、府、州、縣等具體處理事務的衙門。

②局所、河泊等官:局所、河泊等機構的官員。局所是處理專門事務的機構,如浣衣局、牧所;河泊是處理河流、湖泊等事務的機構,如河泊所是掌管收水產魚稅的機構。

③失錯:過失導致使用印章不簽署姓名之類的公文管理錯誤稱為失錯。漏報:卷宗含有多個內容應該全部清理報送而遺漏了部分內容沒有報送。

④巡檢:巡檢司,元代開始設置,明代沿用。設置在地方負責訓練士兵,治安巡邏,鎮壓反叛,歸于地方行政官員管轄。

⑤錢糧埋沒:錢糧不見下落。刑名違枉:處理刑事案件違反法律規定。

【譯文】

凡是清理各府、州、縣等具體處理事務的衙門以及蓋印的衙門文書卷宗,遲延一宗、二宗,吏典笞十,三宗到五宗笞二十,每五宗加一等,最高處刑笞四十。府、州、縣首領官以及管理倉庫、務場、局所、河泊等場所的官員各減一等。公文印章缺失等過失錯誤以及漏報一宗,吏典笞二十,二宗、三宗笞三十,每三宗加一等,最高處刑笞五十;府、州、縣首領官及倉庫、務場、局所、河泊等官員各減一等;府、州、縣正職官員、巡檢官員,失錯或漏報一宗到五宗罰十日俸錢,每五宗加一等,最高罰一個月俸錢。如果是錢糧不見下落、刑事案件違法枉判等事,失錯或漏報是為了有所規避的,各自按照罪名和刑罰嚴重的罪論處。

磨勘卷宗

凡磨勘出各衙門未完文卷,曾經監察御史、提刑按察司照刷駁問遲錯,經隔一季之后,錢糧不行追征足備者,提調官吏以未足之數十分為率,一分笞五十,每一分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刑名、造作等事,可完而不完,應改正而不改正者,笞四十,每一月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受財者,計贓以枉法從重論。若有隱漏不報磨勘者,一宗笞四十,每一宗加一等,罪止杖八十;事干錢糧者,一宗杖八十,每一宗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有所規避者,從重論。若官吏聞知事發,旋補文案以避遲錯者,錢糧計所增數以虛出通關論,刑名等事以增減官文書論。同僚若本管上司,知而不舉及符同作弊者,同罪;不知情,及不同署文案者,不坐。

【注釋】

①磨勘:指逐一對比細磨校勘。

②提調官吏:提舉調度的官員,專門委派承擔特定事務的官員。

③造作:專門為官方建造或制作指定物品,如置辦顏料、織造緞匹之類。

④虛出通關:明代通關指倉庫管理程序中錢糧全部交接完畢后給出印信長單作為出門時關卡檢查的憑證,虛出指收倉的數量與開出的通關不相符合。

【譯文】

凡是在檢查校勘時查出各衙門不完整的公文卷宗,曾經經過監察御史、提刑按察司核驗督查駁回責問遲錯的,經過一個季度之后,錢糧追征不夠完備的,提調官吏以不足之數的十分為計算單位,一分笞五十,每增加一分加一等,最高處刑杖一百。遲錯文書涉及刑名和造作等事情,可以結案而不結案的,應該改正而不改正的,笞四十,每遲錯一月加一等,最高處刑杖八十;接受了當事人財物的,計算贓款以枉法罪選擇罪重的一種論罪。如果有隱瞞遺漏不報告核查勘驗的,一宗笞四十,每一宗加一等,最高處刑杖八十;事情涉及錢糧的,一宗杖八十,每增加一宗加一等,最高處刑杖一百;如果存在規避的,選擇罪重的罪名論罪。如果官吏聽說事發,立即補上文案以規避遲錯罪的,錢糧按照所增加的數額以虛出通關論罪,刑名等事以增減官文書論罪。共同處理事務的同僚以及直接負責的上司,知道而不檢舉告發以及共同作弊的,同等論罪;不知情的,以及不是共同負責處理事務并簽署文案的,不論罪。

同僚代判署文案

凡應行官文書而同僚官代判署者,杖八十。若因遺失文案而代者,加一等;若有增減、出入,罪重者,從重論。

【注釋】

①應行官文書:指各衙門應該移送的各種公文,比如咨文、申報公文、照會公文、牒、札子之類。判:在文書上書寫有關事項和日期。署:在公文上署名。

②文案:保存下來的文案卷宗以備檢查校勘的。

【譯文】

凡是應該移送的官文書而同僚代為書寫內容日期署名的,杖八十。如果因為遺失文案為了彌補卷宗而代為書寫內容日期署名的,加一等;如果在文書內容上有增減、故意出入人的,構成重罪的,依重罪論。

增減官文書

凡增減官文書者,杖六十;若有所規避,杖罪以上,各加本罪二等,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未施行者,各減一等;規避死罪者,依常律。其當該官吏自有所避增減文案者,罪同;若增減以避遲錯者,笞四十。若行移文書,誤將軍馬、錢糧、刑名重事“緊關”字樣傳寫失錯而洗補改正者,吏典笞三十,首領官失于對同,減一等。干礙調撥軍馬及供給邊方軍需錢糧數目者,首領官、吏典皆杖八十。若有規避、故改補者,以增減官文書論;未施行者各減一等,因而失誤軍機者,無問故失,并斬。若無規避及常行字樣偶然誤寫者,皆勿論。

【注釋】

①增減官文書:指增加或者減少文書的內容或者形式等,改變文書狀態的。

②洗補:涂改添補。

③干礙:妨礙。

【譯文】

凡是增加或者減少官文書的形式、內容的,杖六十;如果有所規避,規避的罪達到杖罪以上,各加本罪二等,最高處刑杖一百流三千里;沒有施行的,各減一等;規避死罪的,依照法律的正常規定論罪。具體負責處理事務的官吏因為自己的原因有所規避而增減文案的,同樣論罪;如果增減公文是為了規避遲錯的,笞四十。如果移送文書時,誤將軍隊馬匹、錢糧、刑名重事的卷宗題寫“緊關”字樣傳寫失誤而涂改添補改正的,吏典笞三十,首領官過失沒有核對的,減一等論罪。文書失錯導致妨害調撥軍馬以及供給邊防軍軍需錢糧數目的,首領官、吏典都杖八十。如果有所規避、故意修改填補的,以增減官文書罪論罪;未施行的人各減一等,因此導致失誤軍機大事的,不論故意過失,都處斬刑。如果沒有規避以及普通的文書字樣偶然失誤寫錯的,都不論罪。

封掌印信

凡內外各衙門印信,長官收掌,同僚佐貳官,用紙于印面上封記,俱各畫字。若同僚佐貳官差故,許首領官封印,違者,杖一百。

【注釋】

①封記:把印章包起來密封,在封面上標記。

②畫字:簽字畫押。

③差故:指出公差或有事故。這一條的宗旨在于規定各衙門的印章是官方機構的公器,長官應該掌管,使用印章的時候同僚們一起在紙面上蓋印或者在封面上戳記,彼此之間互相監督以防枉法或者逞私心的弊端。

【譯文】

凡是京城以及外地各衙門的印章,由長官收執掌管,同僚和佐貳官,用紙在印章的字面上封存標記,都簽名畫押。如果同僚佐貳官出差或者有法定的原因致使不能封印畫押,允許首領官封印,違反的,杖一百。

漏使印信

凡各衙門行移出外文書漏使印信者,當該吏典、對同首領官并承發,各杖六十。全不用印者,各杖八十。干礙調撥軍馬、供給邊方軍需錢糧者,各杖一百;因而失誤軍機者,斬。

【注釋】

①對同:負責核對保持文書正副本相同。承發:承接和發送文書。

【譯文】

凡是各衙門移送到外面其他衙門的文書蓋印章有遺漏的,具體處理事務的吏典、負責核對文書的首領官和承接發送的人,都杖六十。完全不用印章的,各杖八十。阻礙調撥軍馬、供給邊防軍隊軍需糧餉的,各杖一百;因此而導致失誤軍機的,處斬刑。

漏用鈔印

凡印鈔不行仔細致有漏印及倒用印者,一張笞一十,每三張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若寶鈔庫不行用心檢閘,朦朧交收在內者,罪亦如之。

【注釋】

①一張笞一十:寶鈔提舉司制造紙鈔在全國通行,如果主管機關不仔細檢查而出現漏印、反印、倒印阻礙通行情況,管理印鈔的官吏、工匠將按張數論罪。

②寶鈔庫:明代把紙幣稱為寶鈔,保存紙幣的倉庫為寶鈔庫。檢閘:查點數目,檢查紙幣。

【譯文】

凡是印紙幣不仔細導致有遺漏印章或者顛倒用印的,一張紙鈔笞十,每三張加一等,最高處刑杖八十。如果寶鈔庫人員不用心點數檢查核對,含糊接收漏印錯印的紙鈔在庫內的,同樣論罪。

擅用調兵印信

凡總兵將軍及各處都指揮使司印信,除調度軍馬、辦集軍務、行移公文用使外,若擅出批帖,假公營私,照送物貨者,首領官吏各杖一百,罷職役不敘;正官奏聞區處

【注釋】

①總兵將軍及各處都指揮使司印信:總兵將軍直接掌兵,都指揮使司守護所轄區兵權的印章。印章用來調動兵權、辦理軍務、移送公文。

②批帖:批準各種申請、稟報等公文札帖。

③正官:即將軍、都司掌印官。區處:區分不同情況分別審斷罪與非罪。

【譯文】

凡是總兵將軍以及各處都指揮使司的印章,除了調度軍馬、辦理軍務、移送公文使用之外,如果擅自蓋印批準公文帖,假公濟私,給發憑證運送貨物的,首領官吏各杖一百,罷免職務和差事不再任用;總兵將軍和都司掌印官的處罰應當報告給皇帝由皇帝做決定。

信牌

凡府、州、縣置立信牌,量地遠近定立程限,隨事銷繳,違者,一日笞一十,每一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若府、州、縣官遇有催辦事務,不行依律發遣信牌,輒下所屬守并者,杖一百。謂如府官不許入州衙州官不許入縣衙縣官不許下鄉村之類。其點視橋梁圩岸、驛傳遞鋪,踏勘災傷,檢尸、捕賊抄札之類,不在此限。

【注釋】

①信牌:各府、州、縣自上行下以牌為信,稱為信牌,包括各種類型可作為憑證的牌。

②銷繳:繳回并注銷交差。

③下所屬守并:親自到下屬管轄區守著督催。因為此類事情擾民,所以定罪處罰。

④圩(wéi)岸:堤岸。圩,南方低洼地區防水護田的堤稱圩。以圩所圍的田也叫圩。遞鋪:傳遞公務的中轉站,也稱為急遞鋪。

⑤踏勘災傷:實地勘察災害造成的傷害后果。

【譯文】

凡是府縣設置信牌根據地理遠近設定行程期限隨著事務處理完畢繳回并注銷交差違反的人一日笞十每一日加一等最高處刑笞四十如果府縣官遇到有催辦事務不依律發給信牌而是親自到所屬下轄區域坐守催迫的杖一百指比如府官不許到州衙州官不許進入縣衙縣官不許下鄉村之類監察巡視橋梁堤岸驛站遞鋪實地勘察災害后果檢驗尸體抓捕賊盜的文書憑證之類不在此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宁市| 仪陇县| 郎溪县| 兴宁市| 珠海市| 北流市| 米林县| 武威市| 疏附县| 尚义县| 大石桥市| 朝阳县| 禹州市| 名山县| 江都市| 富川| 玉门市| 清河县| 金阳县| 松江区| 通海县| 原阳县| 和静县| 原阳县| 堆龙德庆县| 东山县| 息烽县| 乡城县| 合阳县| 乐昌市| 昌邑市| 宁安市| 平昌县| 长兴县| 饶河县| 黄骅市| 屏东县| 郴州市| 南昌市| 鄂托克旗| 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