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第二 吏律一 職制計一十五條

【題解】

吏律規定有關官吏犯罪的專門罪名和刑罰。唐律中有“職制律”,規定官員選任、貪贓等犯罪,元代出現“吏律”的名稱,把關于官員犯罪的內容歸并在一起,明代沿用了元代的立法體例,總結了之前各朝代官員犯罪的法律內容,進一步歸并總結,并加入明代新增官員犯罪的名目,如“奸黨罪”等內容,形成“職制”“公式”兩門組成的吏律,既有對此前各朝立法成就的吸收,也有本朝立法的創新。在官員犯罪問題上規定了具體的罪名和文書問題的公式,增加了法律的實用性,條文精簡,表達準確,提高了對官員犯罪的法律規制技術。

《大明律》自吏律開始,以事類分門,將每部律中同類內容更細致地分門別類,稱之為“門”。此種分類方式有助于理清法律內部的邏輯關系,準確辨識案件性質和法律條文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法官在適用法律時便捷地找到合適的條文。明律的名例律自成一門,其余六律之下每門一卷,計二十九卷,合計三十門。除名例律外,“門”即律下之類目。

職制門包括官吏職務設置、選用、行使職務、職業道德等方面的規定。王肯堂《王儀部箋釋》將其解釋為“職司法制”。明初的《諸司職掌》中對機構名稱、層級、機構職能、職官數額、官員職責等問題做了明確規定,后來在《明會典》中進一步細化。職官設置、選任權只能歸于國家,不允許擅自設立官僚機構和人員。《大明律》職制門有十五個條文,在官吏設置方面有“濫設官吏”一條,選官方面規定了“選用軍職”等六個條文,官員履行職責有“擅離職役”等五個條文,為防止官員互相勾結專門設置了“奸黨”等三個條文。

選用軍職

凡守御去處,千戶、百戶、鎮撫有闕,一具闕本,實封御前開拆;一行都指揮使司,轉達五軍都督府奏聞,取自上裁選用。若先行委人權管,希望實授者,當該官吏各杖一百,罷職役充軍。若選用總旗,須于戳過鐵槍人內委用;其小旗從便選充,不拘此律。

【注釋】

①鎮撫:鎮撫司。明代有兩種鎮撫機構,一種是軍隊中設置在衛所指揮使下,負責軍中糾紛處理工作;另一種是設立在錦衣衛下的司法機構,負責處理嫌犯抓捕、審理等工作。

②戳過鐵槍:在實戰中使用過鐵槍之類的武器,有實際作戰經驗。這條規定是為了避免沒有實戰經驗的人擔任軍職時不能承擔起相應職責,也防止這些人為了職務行賄奔走勾結上司形成小團體。明代法律中有條例具體規定上述情況如何論罪、降職、調用、降薪俸之類。

③小旗:總旗下轄的軍事單位,是軍隊中的最低級編制。

【譯文】

凡是需要防守的地方,千戶、百戶、鎮撫的職位有缺額,一方面書寫具體缺位情況的公文,密封上報在皇帝前拆開;另一方面送達文件給都指揮使司,轉送給五軍都督府奏報給皇帝,聽候皇帝裁決選用。如果在皇帝還沒有決定之前就先行委派人員暫管,希望獲得實際授官的,當事官吏各自杖一百,罷免職役發配充軍。如果需要選用的職務是總旗,必須在有實際作戰經驗的人中選用;如果是小旗就便根據情況選拔任用,不受這條法律限制。

大臣專擅選官

凡除授官員,須從朝廷選用。若大臣專擅選者,斬。若大臣親戚非奉特旨,不許除授官職,違者,罪亦如之。其見任在朝官員,面諭差遣及改除,不問遠近,托故不行者,并杖一百,罷職不敘。

【注釋】

①除授:官員任免。

②面諭:面見皇帝,皇帝當面發布任職的諭旨。差遣:被委派擔任特定職務,通常為臨時職務。改除:改變現有職務任其他職務。

【譯文】

凡是官員任免,必須遵從朝廷選拔和任命。如果大臣專斷擅自選用的,斬。若是大臣的親戚不是奉有皇帝特旨,不許任免官職,違反的,同樣論罪。現在朝廷任職的官員,面見皇帝并奉皇帝的諭旨被差遣任職以及改任別的職位,不管距離遠近,找借口不出發的,都杖一百,罷免官職不再任用。

文官不許封公侯

凡文官非有大功勛于國家而所司朦朧奏請輒封公侯爵者,當該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斬。其生前出將入相能除大患,盡忠報國者,同開國功勛一體封侯謚公,不拘此律。

【注釋】

①朦朧:含糊。

②出將入相:擔任過武職從事軍事活動,之后再擔任文職承擔行政管理工作。

③封侯謚公:生前或死后授予爵位。封侯,封侯拜爵,授予爵位。謚公,謚為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封號,此處指死后追封為公爵。明代律學家對“封侯謚公”術語的解釋是,生前授予爵祿稱為“封”,死后賜予爵位加以褒獎稱為“謚”,也可以稱為“追封”“追贈”。本條的封侯謚公所指的侯爵、公爵是各種爵位的泛指,禁止文官生前封爵和死后被追封爵位。明代沿用古代非軍功不封侯的傳統,并在律典中做出規定。

【譯文】

凡是文官不是對國家立有大功勛而所在機構含糊奏請皇帝冒請封賞公爵、侯爵的,負責處理該事務的官吏和受封的人,都處斬。如果生前出將入相能夠為國家除去大禍患,盡忠報國的,與開國功勛一樣可以封侯爵謚稱公,不受這條法律限制。

官員襲蔭

凡文武官員應合襲蔭職事,并令嫡長子孫襲蔭。如嫡長子孫有故,嫡次子孫襲蔭。若無嫡次子孫,方許庶長子孫襲蔭。如無庶出子孫,許令弟侄應合承繼者襲蔭。若庶出子孫及弟侄不依次序攙越襲蔭者,杖一百,徒三年。其軍官子孫年幼未能承襲者,申聞朝廷,紀錄姓名,關請俸給,優贍其家,候年一十六歲,方令襲職,管軍辦事。如委絕嗣,無可承襲者,亦令本人妻小依例關請俸給,養贍終身。若將異姓外人,乞養為子,瞞眛官府,詐冒承襲者,乞養子杖一百,發邊遠充軍。本家所關俸給,截日住罷。他人教令者,并與犯人同罪。若當該官司知而聽行,與同罪;不知者,不坐。

【注釋】

①襲蔭:武職和爵位傳給后輩稱為襲,文官的職位可以帶給后輩一定的任職機會,稱為蔭。

②嫡長子孫: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為嫡長子,兒子的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為嫡長孫。

③庶長子:男子的第一個兒子為妾所生。

④承繼者:有繼承權的人。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如果沒有兒子以同輩兄弟的兒子為繼承人,稱為承嗣者。

⑤攙越:越出本分。如越職、越權等。此指越位。

⑥關請俸給:通過法定程序申請發給全俸或者半俸,或者優免其他稅課、徭役之類的規定。

⑦依例關請俸給:洪武二十七年(1394)《復位優給例》規定:軍官妻無子,并給米五石終身。

⑧瞞眛:隱瞞欺騙。

⑨截日:事發之日。住罷:停止。

【譯文】

凡是文武官員應該享有承襲恩蔭職位資格的,令嫡長子或嫡長孫襲蔭。如果嫡長子孫有合法原因無法繼承的,由嫡次子孫襲蔭。如果沒有嫡次子孫,才允許庶長子孫襲蔭。如果沒有庶出子孫,允許弟弟或者侄子中符合繼承條件的人襲蔭。如果庶出子孫以及弟侄不是依照有資格繼承者的順序繼承而越位襲蔭的,杖一百,徒三年。如果是軍官子孫年幼不能承襲的,申報給朝廷,記下姓名,請發給俸祿,優待養贍他的家屬,等到年滿十六歲,才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允許襲職,管理軍隊辦理軍務。如果確實絕嗣沒有可以繼承的人,也可以允許他的妻子和孩子按照例的規定領取俸祿,養活終生。如果把沒有血緣關系的異姓外人,抱養來作為養子,瞞騙官府,欺詐冒充繼承者承襲的,養子杖一百,發配到邊遠地區充軍。本家所領取的俸祿優給,從事發之日起停止。如果是有其他人教唆的,與犯人同罪。如果負責處理事務的官員知情而聽任事情進行的,與當事人同罪;不知情的,不論罪。

濫設官吏

凡內外各衙門,官有額定員數而多余添設者,當該官吏一人杖一百,每三人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徒三年。若吏典、知印、承差、祗候、禁子、弓兵人等額外濫充者,杖一百遷徙。容留一人,正官笞二十,首領官笞三十,吏笞四十,每三人各加一等,并罪止杖一百,罪坐所由。其罷閑官吏,在外干預官事,結攬寫發文案,把持官府,蠧政害民者,并杖八十,于犯人名下追銀二十兩,付告人充賞,仍于門首書寫過名,三年不犯,官為除去,再犯加二等,遷徙。有所規避者,從重論。若官府稅糧由帖、戶口籍冊,雇募攢寫者,勿論。

【注釋】

①知?。貉瞄T中專門設立的掌管印章的職務,負責日常保管、登記、蓋章等的具體事務。承差:具體承擔衙門書寫文稿、傳達、看守等事務的人,包括書吏、堂吏、司獄等人員。袛候:掌管衙門物品支出收納的人員。弓兵:隨身攜帶弓箭在轄區進行治安巡邏,參與緝捕嫌犯的人員,歸于地方行政官員管轄,作為地方行政官員的屬吏。

②結攬寫發文案:承攬書寫各種涉及公務的文書。結攬,包攬,收攬。

③蠧(dù)政:損壞、敗壞政務。

④稅糧由帖:國家征稅時以糧食作為實物稅,發給應納稅的人納稅明細單稱為稅糧易知由單,在納稅時出具,由納稅人填寫相關信息并簽名,作為納稅憑證。

⑤攢寫:歸總譽錄。

【譯文】

凡是京城內外各衙門,官員的數額都有定數而又增加多余的人員,負責該事務的官吏每多增添一人杖一百,每多增添三人加一等,最高處刑杖一百,徒三年。如果吏典、知印、承差、祗候、禁子、弓兵等人有定額之外增加的,杖一百并處遷徙到遠方的刑罰。多余的人員被容留一人,衙門主官笞二十,首領官笞三十,吏笞四十,每多三人增加一等,最高處刑到杖一百,依照每個人各自所犯的罪確定罪名。已經罷職和賦閑的官吏,在衙門外干預官方的事務,承攬書寫有關公務的文書案卷,把控官府,妨害政務禍害百姓的,一并杖八十,在犯人的名下追罰二十兩銀子,給告發他們的人充當賞銀,并在他家門口書寫所犯過錯的名稱,三年不再犯的,官方為他除去名稱;如果再犯,處罰增加二等,并發配遷徙。規避法律逃避懲罰的,從重論罪。如果是官府的稅糧由帖、戶口登記冊,雇人填寫的,不論罪。

貢舉非其人

凡貢舉非其人及才堪時用應貢舉而不貢舉者,一人杖八十,每二人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所舉之人,知情,與同罪;不知者,不坐。若主司考試藝業技能而不以實者,減二等;失者,各減三等。

【注釋】

①貢舉:推薦或考核選拔人才。貢,下級進獻給上級。最初是地方貢優質特產給國家,《周禮》中有諸侯每年選貢人才給國家,唐代科舉制度中由州縣考試選拔的人才為貢士,引申為國家舉行的各種人才考核。舉,向上級舉薦人才。我國自古以來即有舉薦人才的傳統,人才的標準也逐漸明確,漢代有舉秀才、孝廉之類,就是按照國家標準舉薦人才。漢代起貢舉合稱,明律的貢舉包含科舉考試和推薦選拔人才。

②藝業技能:考察和舉薦人才需要的具體才華,如文章、騎射、音律、歷法、醫學、占卜之類。

【譯文】

凡是舉薦人才名不符實,以及才華可堪任用,應該被舉薦而不舉薦的,每有一人杖八十,每有二人加一等,最高處刑杖一百。被舉薦的人,知情的,與舉薦人同罪;不知情的,不論罪。如果主考官不如實考核應試者才藝技能的,比照貢舉非人的規定減二等論罪;因過失導致的不實,主考官和考生各自減三等論罪。

舉用有過官吏

凡官吏曾經斷罪罷職役不敘者,諸衙門不許朦朧保舉。違者,舉官及匿過之人,各杖一百,罷職役不敘。

【注釋】

①朦朧保舉:指隱瞞曾經被罷免職務和具體差事而含糊舉薦的。

②匿過:隱瞞曾經有過錯的經歷。

【譯文】

凡是官吏曾經被審判定罪罷免職務和差事不再任用的,衙門不許隱瞞被定罪罷職役的經歷而保舉。違反規定的,保舉的官員和隱匿犯罪經歷的人,各自杖一百,罷免他們的職務和差事不再任用。

擅離職役

凡官吏無故擅離職役者,笞四十。若避難因而在逃者,杖一百,罷職役不敘。所避事重者,各從重論。其在官應直不直、應宿不宿,各笞二十。若主守倉庫、務場、獄囚、雜物之類,應直不直、應宿不宿者,各笞四十。

【注釋】

①避難:逃避難以處理的事務。

②直:值班。宿:值夜班住宿在值班的場所。

③務場:收稅的地方。獄囚:被關押的囚犯。獄囚關押地方包括臨時關押場所和監牢。雜物:需要看守的各類物品,如臨時堆積起來的糧草、建筑物材料等。

【譯文】

凡是官吏沒有合法理由擅自離開職役的,笞四十。如果是因為逃避難以處理的事務而在逃的,杖一百,罷免職務和差役不再任用。如果所逃避的事務罪名重于擅離職役的,兩種罪行依照重的一種論罪。官員在官府處理事務應該值班而不值、應該住宿在衙門而不住宿的,各笞二十。如果負責看守倉庫、務場、獄囚、雜物之類事務的官吏,應該值班而不值、應該住宿而不住宿的,各笞四十。

官員赴任過限

凡已除官員,在京者以除授日為始,在外者以領照會日為始,各依已定程限赴任。若無故過限者,一日笞一十,每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并附過還職。若代官已到,舊官各照已定限期交割戶口、錢糧、刑名等項,及應有卷宗、籍冊完備。無故十日之外不離任所者,依赴任過限論,減二等。其中途阻風、被盜、患病、喪事不能前進者,聽于所在官司給憑以備照勘。若有規避、詐冒不實者,從重論。當該官司符同??闭?,罪同。

【注釋】

①照會:指相互通知、告知。官吏出任時吏部吏科填寫就職情況和日期表以便知會到任交接地作為官方憑證,明代只有布政司領照會,其余衙門用札付。本條單獨規定照會,舉出比較高的單位和層級的定罪處罰規定,比較低的單位和層級的情況,也是參照這種情況執行,這是古代立法中的一種舉重以明輕的立法技術。高級官員赴任遲到笞十,低級官員也要笞十,不需要再列舉出來規定,以便立法簡明。

②交割戶口、錢糧、刑名等項:官員離任和到任雙方需要交接所管轄事務的情況,主要包括當地戶籍、貨幣和糧食、稅收、財政、司法等情況。司法包括在偵、在審、在執行等案件的情況。

③卷宗、籍冊:處理事務形成的整套文書為卷宗,各種登記冊為籍冊。

④給憑以備照勘:給出憑證以便勘驗證明真實情況。

⑤詐冒不實:欺詐、假冒虛構情形構成的犯罪行為,是明代的一種罪名。

【譯文】

凡是已經正式任命的官員,在京城任官的從任命之日開始,在京城之外的地方任職的以領到照會的日期開始,各自依照法律規定的期限趕赴任職地方。如果沒有法定理由超過限期的,過限一日笞十,每十日增加一等,最高杖八十,并在記錄中附載所犯過錯之后仍然擔任原職。如果代替原職的官員已經到任,原官員各自按照法定限期交割所在衙門管理的戶口、錢糧、刑名等事項,以及應有的卷宗、籍冊都必須完備。如果沒有法定原因超過十天不離開原任職衙門的,依照赴任過限的規定論罪,減二等處罰。如果赴任、離任中途遇到大風阻礙、被盜、患病、喪事不能繼續前進的,允許當時所在的官府給予憑證以備勘驗。如果有規避更嚴重的犯罪、欺詐偽造冒充事實的,依照違法行為中嚴重的一種情形論罪。如果具體處理事務的官員共同參與出具造假憑證的,與之同罪。

無故不朝參公座

凡大小官員無故在內不朝參,在外不公座署事,及官吏給假限滿無故不還職役者,一日笞一十,每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并附過還職。

【注釋】

①故:法定免責理由,如發生喪事、生病、被委派到別的地方或者別的差事等。朝參:有資格上朝堂的官員在朝堂上朝見皇帝,沒有資格上朝堂的官員參見上級官員。

【譯文】

凡是大小官員沒有法定原因在京不朝見和參拜皇帝或者上級,在外地的官員不在衙門里的崗位上處理公務,以及官吏假期滿之后沒有法定原因不返回履行本職工作的,一天笞十,每三天增加一等,各種情況都最高處刑杖八十,并把過錯記錄在冊繼續履行職務。

擅勾屬官

凡上司催會公事,立案定限,或遣牌,或差人行移所屬衙門督并,如有遲錯,依律論罪。若擅勾屬官,拘喚吏典聽事,及差占推官、司獄、各州縣首領官,因而妨廢公務者,笞四十。若屬官承順逢迎,及差撥吏典赴上司聽事者,罪亦如之。其有必合追對刑名、查勘錢糧、監督造作重事,方許勾問,事畢隨即發落,無故稽留三日者,笞二十,每三日加一等,罪止笞五十。

【注釋】

①立案:具體事務被官府確定正式開始處理,各種事務均可稱為立案,不一定是訴訟。

②遣牌:發公文牌給下屬催促公事。牌,最初是寫在牌子上的事務、命令等,連同牌子一起移送到接收部門。到宋代,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各機構之間發送文書的術語。

③督并:督責以及追查。

④遲錯:沒有依照法律規定的期限進行公事導致延遲或出錯。

⑤勾:征調。

⑥拘喚:拘限屬員幫助處理事務,并非現代意義上的傳喚問罪。聽事:處理具體事務。

⑦差占:臨時借用官員處理事務占用該官吏的辦公時間。推官、司獄:皆為掌理刑獄的吏員。

⑧必合追對刑名:必須當面追查證據對質審核刑事案件中的證據、證人、案情等事務。查勘錢糧:檢查、勘驗稅收、糧食等財產方面的事務。監督造作重事:監督國家重大建造工程或者重要物品制作。上述事務必須要當面核對才能臨時委派下屬協助辦理,如果能夠通過文書移送辦理的事務,不許差占。

【譯文】

凡是上級催促知會辦理公事,立案確定時限,或者發文書,或者派人移送到所屬下級衙門督責追查處理,如果發生遲延錯誤,依法律規定的遲錯定罪。如果擅自從屬官中挑出一些人為自己辦事,留住使喚屬官幫助本部門處理事務,以及臨時調用推官、司獄、各州縣的首領官,因此妨礙屬官使其荒廢自身公務者,笞四十。如果屬官順應上級臨時調派的要求逢迎上級,以及調撥下屬吏典趕赴上司處聽任指使的,也同樣論罪。有必須追查證據對質審核刑事案件、核對查驗錢糧、監督建造工程這些重大公事的,才允許挑選屬員幫助處理事務,事情完畢隨即讓其回歸原職,沒有法定理由而讓其留下來,留三日者,笞二十,每三日加一等,最高處罰到笞五十。

官吏給由

凡各衙門官吏,給由到吏部,限五日付勘完備,以憑類選銓注。若不即付勘完備者,遲一日,吏典笞一十,每一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首領官減一等。若公私過名隱漏不報者,以所隱之罪坐之。若罰贖記過者,亦各以所罰、所記之罪坐之。若報重罪為輕罪者,坐以所剩罪。當該官司符同隱漏者,與同罪。承報而差漏,及上司失于查照者,并以失錯漏報卷宗科斷。其漏附行止者,一人至三人,吏典笞一十,每三人加一等,罪止笞四十。若有增減月日、更易地方、改換出身、蔽匿過名者,并杖一百,罷職役不敘。有所規避及受贓者,各從重論。

【注釋】

①給由:官吏任職期滿考核把任職期內所做過的事務、業績、所犯過錯和原因,由任職衙門給出公文上報給上級轉達給吏部。

②類選銓(quán)注:吏部考核過后給出不同類別的評價,在考核文書后面寫出備注意見,依照類別銓選官員。

③付勘:指吏部考功司發公文給各司查驗官吏任職期間的各種經歷,即本條規定中的過名、行止、時限、出身等。

④過名:在官吏的記錄冊內記下曾經所犯過錯的名稱。隱漏:在記錄冊內記下過錯時有遺漏。

⑤剩罪:報告時如果被考核人所犯的是重罪,填報的是輕罪,以重罪應該處罰的罪和刑減去所報告的輕罪的罪和刑,減去后所剩余的就是剩罪。

⑥出身:官員開始做官之前的身份和做官的途徑,如進士、襲蔭、舉薦、捐官等。

【譯文】

凡是各衙門官吏給由到了吏部,限五日內發給具體部門查驗處理完畢,以便作為按照憑據內所記載的考核類別銓選官吏。如果沒有立即審核完成的,遲延一日,吏典笞十,每日加一等,最高笞四十;首領官減一等。如果在文書中把因公、因私各種過錯的名稱隱匿不報或者漏報的,以所隱匿的罪名論罪。如果漏報的是處以贖的處罰、記過的,也各自依照被考核人所罰、所記的罪名論罪。如果報重罪為輕罪的,以所剩余的罪論罪。具體負責處理事務的機構官員共同參與隱匿漏報的,與之同罪。如果應該承接報送工作的官吏沒有按照規定完成差事漏報的,以及上司失察沒有核對知會的,都以過失漏報卷宗的規定斷罪。報告中遺漏了應該附載的被考核人在職行為經歷的,一人到三人,吏典笞十,每三人增加一等,最高笞四十。如果在報告中有增減月份日期、改變地址、改換出身、隱匿過錯記錄的,都杖一百,罷免職務和差事不再任用。有規避事實以及接受贓物而導致上述問題的,各自依照所犯的罪名選擇從重處理。

奸黨

凡奸邪進讒言左使殺人者,斬。若犯罪律該處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諫免暗邀人心者,亦斬。若在朝官員交結朋黨紊亂朝政者,皆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門官吏,不執法律,聽從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若有不避權勢,明具實跡,親赴御前執法陳訴者,罪坐奸臣;言告之人與免本罪,仍將犯人財產均給充賞;有官者升二等,無官者量與一官,或賞銀二千兩。

【注釋】

①暗邀人心:官員私下里給他人以恩惠獲得他人的感激相互結交,使得他人對君主產生怨恨對官員產生感激之情,破壞官僚體系的正常運行,不利于君主對官僚的控制。

②交結朋黨:互相結成穩固的關系以便形成破壞國家制度的小群體,明代稱為奸黨。其淵源在于漢代的阿黨附益,即皇帝身邊的官員和地方諸侯的官員之間互相勾結,為諸侯增加收益。紊亂:攪亂,擾亂。

③言告之人與免本罪:告發的人因參與奸黨罪本來是犯罪行為,告發官府之后免除了本身的奸黨罪責。

【譯文】

凡是奸邪之人給皇帝進讒言激怒皇帝借以殺死自己想要殺死的人,處斬。如果被殺的人因犯罪按照法律應該處以死刑,大臣小官花言巧語給皇帝諫言請求免除死刑暗地里籠絡人心的,也處斬刑。若是在朝堂的官員相互交結成為朋黨禍亂朝政的,都處斬刑,妻子和孩子成為奴隸,財產沒收入官。如果刑部和大小衙門的官吏,不執行法律,聽從上司主使故意出入人罪,也一樣論罪處刑。如果有不畏懼權勢,掌握明確真實的案情,親自趕赴皇帝面前援引法律陳述實情檢舉揭發的,對奸臣論罪;陳述實情檢舉揭發的人免除本人的奸黨罪責,仍然把犯人的財產都賞給告發的人作為獎賞;有官職的可以升職二等,沒有官職的可以酌量授予一個官職,或者賞給銀子二千兩。

交結近侍官員

凡諸衙門官吏,若與內官及近侍人員互相交結,漏泄事情,夤緣作弊,而符同奏啟者,皆斬,妻子流二千里安置。

【注釋】

①內官:在皇宮中為皇帝服務的各種有職位的人,如司禮太監、女官。近侍人員:指能夠接近皇帝協助皇帝處理有關事務的人,如內閣、六科、尚寶司、錦衣衛等官及吏典、校尉之類。

②夤(yín)緣:互相交結托請牽線之類。

【譯文】

凡是各衙門的官員和吏役,如果與內臣以及近侍交結,泄露事情,互相托請牽線作弊,由此共同奏報皇帝欺罔君主的,都處斬,妻子和孩子流放二千里在發配的地方落戶。

上言大臣德政

凡諸衙門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執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黨,務要鞫問窮究來歷明白,犯人處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若宰執大臣知情,與同罪;不知者,不坐。

【注釋】

①上言:上書給皇帝。宰執大臣:職掌政務的高級官員。

②窮究來歷:問明上書的人是如何認識、結交以及上言的原因。

【譯文】

凡是各衙門官吏以及士人平民等,如果有給皇帝上書稱頌職掌國家大政的大臣政績才德想要依附結交的,就是奸黨,務必要審問明白竭力追究上言的前因后果,犯人處以斬刑,他們的妻子和孩子處罰為奴,財產沒收入官。如果被稱頌的執政大臣知情的,與上言的人同罪;不知情,不論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上栗县| 陇南市| 龙川县| 台州市| 宣武区| 仁布县| 日照市| 罗源县| 改则县| 灵寿县| 通化县| 枣阳市| 新丰县| 济源市| 松江区| 同江市| 綦江县| 郸城县| 湖南省| 揭阳市| 常德市| 个旧市| 鄢陵县| 阿拉尔市| 上虞市| 磴口县| 尖扎县| 张家港市| 博乐市| 定兴县| 中阳县| 沙湾县| 灌阳县| 博客| 神池县| 湘乡市| 满洲里市| 裕民县| 习水县|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