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9月底,10月初,中國的留學生基本抵達,人數湊夠就可以開課了。A國不是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所以上學不需要雅思、托福,但是需要學生在入學前上一年俄語預科,以適應當地的生活。
所以一切都遵循能量守恒,你以為躲過了考雅思,實際要多花費一年的時間去學另一種語言。
更痛苦的是,老師是用俄語講俄語,主打一個精神領會。本來連字母都不認識的我們學起來相當費勁,但好在身處于俄語的環境,當天學的出門就能用上,所以生活所迫也會逼著人不斷學習,學習效果能很快見效。但這樣的學習有個很大的問題,看著好像會說俄語,單詞也知道不少,但語法全錯位。(只有學過俄語的同學們才知道英語有多簡單)
顧希上的俄語預科班一共只有12個同學,其中10個人都是中國人,這10個中國人里面只有顧希研究生學的是文化課,其他的同學將來都是“音樂家”。
每天的預科生活都很枯燥,早上8點起來上課,中午還得給自己做飯,基城的生活沒有國內方便,學校周圍沒有一家餐館,如果餓了想叫個外賣只能陷入漫長的等待,外賣也只有肯德基、麥當勞這種外賣。(全世界最好吃的肯德基就在中國,國外的肯德基不是炸雞就是漢堡,口味極少,也超級難吃)
中午的休息時間很短只有半個小時,顧希每天都是早上用電飯煲給自己燜一鍋米飯加菜、或者是一鍋麥片粥,一餐聚過去了。
下午的課也基本上要到下午6點,晚上回到宿舍后也是精疲力盡,隨便對付一點,只要不餓就行,至于吃的合不合口味,健不健康也無所謂了。
偶爾周末顧希會早起去超市買一些食材,回來學著做些飯,改善改善生活。都說在世界各地的留子們是去培訓新東方的,一點不假。國外的西餐雖很新穎、看起來高大上,但對于普羅大眾來說也沒有那個實力去天天吃、頓頓吃。中國人的中國胃無論到了哪里都不會被改變。火鍋、牛肉面、烤羊肉、螺螄粉......一直都是令顧希魂牽夢繞的美食。
而顧希的做飯天賦少的可憐,相比之下魏彥就優秀很多了。魏彥對于廚藝的探索精神令顧希嘆服,從剛開始的啥也不會,到后面的雪媚娘、烤魚、紅燒豬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出來的。
顧希最初想不出來魏彥為何如此愛做這些復雜的飯,剛開始魏彥確實是為了給顧希做而學的,后來慢慢就轉變了對象,而顧希依然是那么的后知后覺。
人啊,善于偽裝也是個技能。
二
說到留學生的廚藝,在顧希認識的留學生中最令人難忘的當屬章知,一個集顏值、才華、好廚藝于一身的人。
以前聽過川渝的男生是男生中的楷模,是耙耳朵,但從未在現實生活中見過,章知的出現讓顧希相信了這世間真的有這種人,電視中的陽光、帥氣、有才華、會做飯的男神真的存在。
女孩子容易嘴饞,顧希總是很想吃些國內的小吃,但奈何啥也不會做,顧希在國外最愛看的短視頻必是國內的各種探店博主,一看解嘴饞,再看解鄉愁。一天課間,顧希無聊的刷著黃燜雞,邊看邊羨慕。
“哎呀,好香啊,看著好想吃。”
“我看看你想吃啥”坐在一旁的章知立馬回應道。
“這么簡單的東西還用得著羨慕,切,下午下課過來吃飯。”
就這么簡單粗暴,干脆利落。起初顧希對章知的廚藝充滿懷疑,想著大家都是同齡人,自己不會做別人也不會做,可是看到章知做飯的樣子,顧希明白是自己愚蠢了。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同樣的食材、同樣的調料、同樣的廚房,顧希不明白為什么章知能做出這么不同凡響的美食,味道可以直逼餐廳,甚至比當地的任何一家中餐館要好吃。
就憑做飯的手藝,想和章知交往的女生絕對可以繞花園一圈,更別說他還有一個貌若潘安的外表了。
章知做飯還有個特點就是不需要別人的幫忙,從開始買菜、洗菜、做飯,到最后的洗碗都可以獨立完成,吃法的人只需要帶好一張嘴,來吃就行。
對于章知喜歡給顧希做飯的這件事,引來了無數人的猜想和羨慕,但對于章知來說,完全出于一種成就感,看著不會做飯的顧希,自己做出一頓顧希愛吃的美食,聽著顧希的贊美與崇拜,很是自豪。顧希雖交友甚少,但嘴很甜,屬于很會夸人,但都是發自肺腑,讓別人聽了心里很暢快,這種技能在有心人看來就是拍馬屁,但顧希的馬屁拍的很到位,不會越界。
一個愛做飯、一個愛吃,一個愛聽漂亮話、一個善于拍馬屁。處處都是絕配,但顧希和章知都當對方是知己好友。
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兩個異性可以處成知己好友很有可能是彼此看不上。異性是可以有純友誼的,可以彼此不帶邪念的共處一室。那就是對方不是自己的菜。章知喜歡性感辣妹,而顧希是鄰家女孩妹妹;顧希喜歡的是日久見人心的感情,而章知是可以同時交往幾個女生都不露餡的人。
所以異性之間不只有愛情,還是有友誼的,是可以有彼此之間欣賞而不帶愛情的關系。
顧希和章知就是這樣。
章知做的飯一直是顧希留學時光中的精彩一頁。預科畢業后,顧希繼續留下來學習經濟學,而章知去了當地一所最有名的音樂學院,兩人再也沒見過面,顧希也就再也沒吃過那么好吃的飯了。
緣分就是這樣,城市雖然不大,兩個人居然再也沒見過。
有的人不想見,卻偏偏轉角又遇見。